樂信的危局:高息、催收亂象與增長失速交織

財中社
08/14

  樂信(LX)2025年二季度淨利潤5.11億元,同比激增125%,但也存在營收連續兩季同比負增長、合規風險高企、技術失血等問題。

  營收滑坡

  2025年二季度,樂信營收35.9億元,同比下滑1.46%,上半年營收63.92億元,核心貸款手續費及服務費收入同比下降15%。利潤增長主要靠技術授權服務收入激增55%和融資成本下降,而非主營業務擴張。表面看5.11億元淨利潤,日均淨賺568萬元,但這種“節流式”盈利模式難掩增長乏力。業內人士指出,成本壓縮空間一旦見頂,利潤增長將失去支撐。

  這家以“分期樂”起家的金融科技平臺,曾憑藉消費分期模式風光一時,如今用戶增長停滯加劇困境。二季度末,公司註冊用戶2.36億,借款用戶3520萬,近10個季度幾乎無增量;活躍用戶470萬雖微增,但遠低於歷史峯值。平臺獲客能力持續弱化,過度依賴存量用戶挖掘,陷入“無新客可拉”的僵局。

  分紅率提高研發投入下降

  樂信管理層將分紅比例從20%上調至2025年計劃的30%,創始人肖文傑持股23.9%,半年分紅5632萬元,一年半累計超1.1億元。

  2025年上半年,樂信淨利潤9.4億元,25%用於分紅,而研發投入佔比持續下降。對比螞蟻集團奇富科技(QFIN/03660)加碼AI風控和大數據,試圖突破增長瓶頸,樂信資金流向股東,削弱了業務拓展、應對競爭與監管衝擊的能力。自2023年四季度至2025年二季度,樂信的逾期率從2.9%升至3.7%,2025年上半年擔保負債損失激增至6.84億元,分紅擠佔壞賬撥備。

  高息貸的合規紅線

  樂信的合規問題尤爲尖銳。黑貓投訴平臺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12日,以“分期樂”爲關鍵詞的搜索結果達11.79萬條,其中5031條涉及“36%高利率”,7221條提及“高利貸”。

  消費者反映,平臺通過“擔保費”“諮詢費”“會員費”等名目,將綜合年化利率推高至36%,遠超最高人民法院24%的利率紅線。例如,2024年7月,一用戶借款7000元,需還款7771.5元,年化利率36%;另一筆6907元借款,使用折扣券後仍有29%。

  更嚴重的是,樂信涉嫌違規向學生放貸。2025年3月,一位家長投訴,其孩子在國外上學期間,平臺未覈實身份、無擔保放款1萬多元,年化利率36%,並捆綁保險。2025年8月,一位大學生投訴,2021至2025年在校期間,分期樂違規放貸,收取超24%的高額利息,違反銀保監會禁令。這些行爲將無收入學生推向債務深淵。

  催收亂象

  暴力催收是樂信另一大痛點。黑貓投訴顯示,截至2025年8月12日,樂信相關搜索結果4.32萬條,暴力催收佔主要比例。消費者反映,催收人員“爆通訊錄”、騷擾家人朋友、冒充公檢法、僞造法律文件。2025年1月,一借款人稱催收方冒充信訪局人員,威脅聯繫其父母並起訴;另一案例顯示,催收方將7700多元逾期債務虛報爲1.96萬元,發送虛假擔保短信,嚴重侵害隱私。

  四川一用戶投訴,2023年10月,催收人員組織社會人員到其老家恐嚇家人,甚至將借款信息郵寄至村委,導致“名譽受損”。這些行爲違反《民法典》隱私權保護條款及《互聯網金融貸後催收業務指引》。消費者試圖協商延期還款,卻由於種種原因而常遭拒絕或拖延,客服態度強硬,矛盾進一步激化。

  技術失血與戰略迷失

  《財中社》注意到,技術短板加劇樂信危機。2025年,首席技術官陸勇離職,其主導的LexinGPT和“奇點”模型是AI風控和效率提升的關鍵,他的離職可能中斷技術研發,流程處理成本同比上漲16.8%,顯示AI降本未達預期。在助貸行業同質化嚴重的背景下,技術優勢缺失削弱競爭力。

  戰略上,樂信選擇“輕資產化”,降低重資產業務佔比,依賴導流和技術授權收入。2025年二季度,技術賦能收入8.3億元,佔比提升,但導流業務利潤薄,依賴第三方平臺暗藏風險。相比競爭對手的科技賦能與生態拓展,樂信“退守”國內存量市場,幾乎放棄海外業務,暴露出拓展能力的不足。

  監管高壓下的行業變局

  2025年4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佈助貸新規,要求綜合費率透明、不得變相加價,增信服務費一併計入24%的年化利率紅線。樂信貸款便利服務費收入因此下滑21%,部分高息表外貸款被迫降價。

  對比同業,螞蟻集團提前壓縮高息業務,奇富科技調整費率並深化銀行合作,而樂信反應遲緩,仍依賴“擔保費+諮詢費”模式維持利潤,監管穿透加嚴或帶來整改與補償風險。

  新規不僅壓縮了高利率盈利空間,還放大了樂信資產質量的脆弱性。逾期率連續上升,擔保負債損失同比激增,暴露出其依賴催收彌補風控缺陷的舊模式難以爲繼。

  監管要求前置風控、降低借款人負擔,樂信若不在貸前風險定價和用戶篩選上加大技術投入,盈利模式將面臨重構。同業轉型正在縮短其調整窗口,若反應繼續遲緩,不僅利潤率會被侵蝕,市場份額也將被更快適應的對手蠶食。

(文章來源:財中社)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