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環球網資訊)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王冬 陳子帥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馮亞仁】編者的話: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於8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和國家體育場「鳥巢」舉辦,來自全球的「鋼筋鐵骨」運動員們在此展開競技。今年以來,中國人形機器人企業通過競技賽事加速技術迭代:從半程馬拉松到搏擊擂臺,再到足球賽場,高強度比賽成為檢驗產品性能的重要舞臺。國內賽事的蓬勃開展不僅展現了中國人形機器人的進步,更推動着整個產業鏈的發展。《環球時報》記者日前走進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現場,直擊「運動員們」的精彩競技,與行業人士共同探討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階段、中外發展路徑差異、未來應用場景以及出海挑戰等。

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1500米決賽現場 (IC photo)
從打乒乓球到火星探測
在這場人形機器人的「奧林匹克」賽場上,來自16國的280支隊伍、500多臺形態各異的機器人比拼田徑、足球、舞蹈、拳擊等體育項目。與此同時,搬運貨物、分揀藥品等適用於工廠、倉庫、醫院和酒店等應用場景的專項競賽也在考驗人形機器人的「勞動技能」。
儘管15日是工作日,但現場幾乎座無虛席。觀衆們對於參賽人形機器人不時發出驚呼「你看它手多靈活」,下一秒又惋惜「哎呀摔倒了」。相比於興致盎然的觀衆們,賽場上的「運動員」卻狀況百出,在跑道上,不時有機器人「運動員」在奮力奔跑中偏離賽道;在拳臺上,鈴聲一響,就有「選手」腳底打滑直接「躺平」;在舞蹈區,「舞者」動作流暢贏得喝彩,卻也冷不丁掉出個小零件……然而這些意外引發的不是嘲笑,而是現場觀衆的熱烈討論,「這款機器人明顯重心太高了」「跑道上的第一名算法一定很先進」。
15日上午舉行的人形機器人1500米田徑比賽備受關注。杭州宇樹科技公司的「春晚同款」H1機器人以6分34秒的成績獲得冠軍,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天工」機器人以6分55秒獲得亞軍。《環球時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天工」機器人已經無需遙控,能夠自主跑完全程。「天工」今年4月在北京亦莊舉行的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中獲得冠軍,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上次跑半馬時,團隊就已經計劃讓‘天工’在下一次比賽實現全自主跑步。我們的重點就是提升機器人的智能化。」記者發現,與半馬時相比,人形機器人步伐的穩定性以及速度都有了明顯提升。
「我們造這個打乒乓球的機器人,可不是為了拿世界冠軍!」北大計算機學院研究員、北京智源研究院具身大模型中心主任仉尚航團隊研發的乒乓球機器人,是這次賽場外最受關注的「技術明星」之一。仉尚航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這款機器人並非旨在競技奪標,而是作為驗證極限能力的「技術載體」。「乒乓球運動對動態捕捉和毫秒級響應執行提出了極高要求。」仉尚航進一步表示,「這逼真模擬了工業流水線高速分揀、深空探測高動態環境等未來關鍵場景的技術挑戰。」
「賽事平臺加速了技術驗證與迭代,最終目標是讓產品‘面向星辰大海’,將驗證成熟的能力應用於極地勘探、礦井作業乃至月球、火星探測等極端複雜任務。」仉尚航分析稱,機器人走向賽事舞臺的背後,是研發和商業需求的強效協同鏈條。智源研究院作為非營利研究機構,通過開源策略構建人形機器人的「大小腦協作框架」——大腦模型負責高層認知決策與時空規劃,小腦模型精準控制動作執行,能讓合作伙伴企業「拿來就用」,快速部署到藥店服務、酒店迎賓等具體場景。「但這只是起點。」仉尚航表示,「團隊的終極目標是讓這些在乒乓球檯上練就的‘眼疾手快’技能,未來能用在極地冰蓋、千米礦井,甚至是月球和火星的探測任務上,這纔是探索機器人真正的極限。」
「實戰」場景讓研發團隊有所收穫,場上頻頻出現的「翻車」場景,則印證了北京郵電大學人機交互與認知工程實驗室主任劉偉對於產業現狀的判斷。他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用一句話概括了當前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階段:「人形機器人行業整體還處在‘得形忘意’的階段,距離理想的‘得意忘形’水平還有不少距離。」劉偉解釋稱,所謂「得意」,是指機器人能真正理解環境,像人一樣進行自然流暢的「人機環境」交互,這纔是形成智慧的關鍵。
劉偉特別強調,人工智能的真正潛力絕非簡單的「代替人工」,而是「重塑工作流程中的人機環境系統關係」,成為人類強大的「協作夥伴」。為了加速突破瓶頸,劉偉呼籲國內產業界必須加強跨學科人才培養、深化產業鏈協同、儘快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並強化知識產權保護。
中美產學研轉化機制各具特色
今年夏天,在巴西薩爾瓦多的RoboCup機器人世界盃賽場,清華大學自動化係指導下的清華火神隊奪得成人組冠軍,中國農業大學山海隊獲得亞軍。它們均使用來自中國人形機器人公司加速進化的T1機器人平臺。值得注意的是,獲得季軍的美國隊,以及在這一賽事的小型組奪冠的德國隊也選擇同款機器人平臺。「這不是偶然。」加速進化副總裁趙維晨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整體技術近兩年實現了顯著提升。這一現象背後,是中外產業鏈發展路徑的分野。
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AIRS)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劉少山向《環球時報》記者回溯了全球機器人行業的變遷:在產業發展早期,德國、日本企業在覈心零部件領域領先,美國企業則在軟件算法上佔優。轉折點出現在2015年前後。「當時,很多西方國家企業整體不看好機器人的潛力,認為它只是一個自動化行業下的分支領域,便逐漸減少了投資。」劉少山分析稱,「反觀中國,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車在這一時期開啓爆發式的發展,帶動整個零部件產業鏈的成熟。在這個串聯起多個行業的市場競爭浪潮中,本土零部件廠商在電機控制器、高精度傳感器等核心領域實現技術突破,整個行業也逐漸擁有了規模化的人才儲備以及豐富的應用場景,再加上國家戰略層面的重視,為後來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的起飛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種產業鏈優勢直接體現在中國企業的硬件產品競爭力上。趙維晨向《環球時報》記者展示了一項技術細節:「加速進化自研的新型機器人關節,其齒輪背隙控制範圍比一些競品優化了10倍,顯著提升操作精度。這種代際優勢可構建1—2年的技術門檻,而且我們的成本僅比競品高200元人民幣。」但他同時表示,行業內普遍認為,在當下激烈競爭的市場,硬件優勢並非長久的壁壘,更重要的比拼在於如何構建好開發者生態。
有不少業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生態思維已經與消費電子行業類似——對標「蘋果模式」,整合硬件本體、操作系統和開發工具,實現技術革命與普及。
在大洋彼岸,美國自動化促進協會主席傑夫·伯恩斯坦看到了不同的風景。他在8月9日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表示,儘管人形機器人的概念在美國同樣火熱,但實際進入量產的「唯二」案例是Agility Robotics的Digit機器人以及特斯拉的擎天柱機器人Optimus。前者於今年6月開始在物流公司的倉庫中「上崗」搬運貨箱,而後者的量產計劃遭遇問題。
伯恩斯坦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美中兩國都擁有雄厚的人形機器人研發能力和人才儲備,相比之下,中國企業在過去數年中的進步速度更加明顯。伯恩斯坦相信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最終會變為現實,關鍵問題是時間表。在他看來,客戶需要企業拿出高效、準確且低成本的解決方案,滿足不同場景下的需求。這與中國企業「通過實戰檢驗推動場景落地」的邏輯不謀而合。
在今年上半年,中國的人形機器人企業紛紛將產品投入半程馬拉松、搏擊擂臺和足球綠茵場,通過高強度的機器人賽事錘鍊技術。趙維晨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踢足球就是機器人的‘實戰’,有真實對抗和場景。在激烈比賽中,機器人的視覺感知、自主移動、多機協作、抗衝擊能力,乃至摔倒後自主起身的穩定性都得到極限測試。這些能力與家庭服務、工業場景的底層需求相通。」劉少山分析稱,在當前越發具體的應用需求下,人形機器人下一步技術突破的瓶頸在硬件端,尤其是「靈巧手」操作所需的力傳感、材料耐用性等「細緻化」問題。
「如何將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各個環節匯總到一起,形成一個成熟的體系,是對一個國家在這一領域競爭力的真正考驗。」劉少山對記者分析稱,中美兩國產學研轉化機制目前各有特色,美國依託市場驅動的產業生態效率更高,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RISE Lab實驗室為例,其採用「教授搭臺—學生創業—風投護航」模式,近5年孵化出Databricks等7家獨角獸,總估值超300億美元。該體系核心在於風險資本深度介入早期科研,形成「博士論文—初創公司—科技巨頭」的轉化鏈條。儘管清華、北理工等國內機構研究水平快速逼近麻省理工學院等美國頂尖高校,但整體生態仍存在差距。
有望在醫療、康養領域大展拳腳
在近期舉辦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人形機器人同樣展現出其在工業、醫療、康養、陪伴等場景的廣闊應用前景。

人形機器人在運動會開幕式上展示分揀藥品。 (視覺中國)
作為參展企業,海克斯康製造智能公司大中華區商務運營事業羣總裁詹亞南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們研發的首款人形機器人AEON已在汽車和航空航天行業進行應用測試,主要執行操作作業、檢測巡檢、現實捕捉、作業輔助等任務。詹亞南提到,汽車車身、飛機部件等大型複雜工件的檢測長期依賴熟練技工,機器人憑藉靈活移動和高精度掃描能力,大幅提升了工廠的自動化水平。
記者關注到,已經有多家機器人公司與智能製造企業進行合作,後者為機器人提供實訓場景,在「試錯」中推動機器人迭代升級。優必選科技副總裁、研究院院長焦繼超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他們與東風柳汽、吉利汽車、比亞迪、富士康、順豐等各行業企業合作,該公司的Walker S系列工業人形機器人已經進入多個工廠實訓。在今年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該公司新一代人形機器人Walker S2現場展示了熱插拔自主換電技術,焦繼超說,這是全球首款具備自主換電能力的人形機器人,僅需3分鐘即可完成自主換電,這意味着機器人具備7×24小時不間斷作業能力,未來能夠提升工業效率。
「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處在從實驗室原型到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的跨越階段,其核心突破集中體現在具身智能的深化和工業製造等垂直領域的場景驗證。」賽迪研究院未來產業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鍾新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以「天工」、優必選的Walker S、傅利葉智能的GR-1等為代表的先行產品,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技術展示,它們正在深度融入真實生產環境。在汽車製造領域,人形機器人開始嘗試執行總裝、物流、質量檢測等複雜任務。「這種突破的本質,是其感知、決策與控制能力的系統性提升,使其能夠初步適應非完全結構化的工業環境,完成過去只能由人類操作的靈巧任務。」
此外,人形機器人有望在醫療、康養領域大展拳腳。近日,國產機器人公司傅利葉發佈了主打交互陪伴功能的人形機器人,該公司負責人介紹說,相比工業場景,康養領域的人形機器人必須具備更高的感知靈敏度、更柔順的控制算法和更強的安全防護能力。今年早些時候,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趙曉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她的團隊研發的機器人樣機正在養老院進行示範應用,這些機器人能夠24小時監測老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代替護理人員「查房」。
數字華夏機器人公司的負責人吳為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人形機器人的應用正走向深水區,「過去機器人很多都用於指引導覽、文娛表演等相對簡單的應用場景,從今年起,相關企業都在考慮人形機器人如何提高功能性、如何實現商業閉環。」
不過,在專家看來,儘管應用探索取得積極進展,但人形機器人距離大規模普及仍面臨三大核心問題,即高昂的成本、核心技術的成熟度以及應用生態的完備性。
鍾新龍說,首先,成本是制約其商業化落地的最主要障礙。目前,一臺高性能人形機器人的硬件成本,特別是高精度減速器、力矩傳感器、高性能伺服電機等核心零部件,依然十分高昂,導致其售價遠超多數企業和消費者的承受範圍。其次,在技術層面,機器人的穩定性、續航能力和環境適應性仍有待提升。最後,軟件和應用生態尚處早期,缺乏標準化的操作系統和豐富的應用程序,使得機器人的功能拓展和場景適應能力受到限制。
未來人形機器人是否會大規模進入家庭?「展望未來,人形機器人有望發展成為一種標準化的智能終端,但其普及路徑將顯著區別於傳統電子消費品,呈現出先商用後家用的漸進式特徵。」鍾新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人形機器人不會像智能手機或個人電腦那樣迅速進入大衆消費市場。其初期發展將聚焦於工業、商業、特種服務等B端市場,在這些場景中,其創造的經濟價值可以有效對沖其高昂的成本。
鍾新龍進一步向記者表示,產業鏈的成熟、規模化生產帶來的成本下降以及核心技術的迭代突破,使人形機器人價格達到普通家庭可接受的區間,並且能夠提供不可替代的家庭服務價值(如家務勞動、老人看護)時,纔會真正開啓C端市場。要實現便捷的購買和售後,需要構建一個全新的生態體系,包括模塊化的硬件設計以便於維修更換、標準化的軟件接口以吸引開發者,以及覆蓋廣泛的專業化銷售與服務網絡。這個過程將是漫長的,需要產業界、科研界和政策層面協同推進。
機器人解決方案也要「出海」
中國的機器人不僅在國內探索實際應用,同時也憑藉高科技水準和性價比而深受海外用戶歡迎。新加坡《海峽時報》近日報道稱,隨着東南亞湧現許多新的工廠,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出口大增。報道提到,中國新松機器人公司生產可在工廠、倉庫和港口搬運貨物的移動機器人,以及可執行汽車焊接等任務的機械臂。一些曾在中國使用新松機器人的外資企業,後來也在其馬來西亞、新加坡、德國等地的工廠下了訂單。新松機器人技術總監張雷近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該公司產品在北美市場銷售得很好,「中國製造業走向海外的過程中,把中國的機器人解決方案也帶了過去,我們在生態、供應鏈和性價比上都有顯著優勢。」
埃夫特智能機器人公司副總經理張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該公司主要拓展的是歐洲、東南亞和日韓市場,主要銷售工業機器人。據他介紹,歐洲是全球自動化傳統產業高地,按照IFR(國際機器人聯合會)2024年統計,全球機器人銷售TOP 20的國家或地區中,歐洲國家佔據8席,是中國工業機器人「燈塔型」市場。而東南亞地區作為中國製造溢出型市場,不論文化、距離還是和中國產業鏈的連接都很緊密。「我們多次參加德國、意大利等歐洲自動化展會,在歐洲當地尋找到一些自動化集成商合作伙伴。中國工業機器人藉助中國製造豐富的場景,孵化迭代出不少具有中國優勢的自動化方案。此外中國工業機器人規模化生產的成本效益,也給歐洲客戶帶來競爭優勢。」張帷說。
「中國機器人的海外市場拓展呈現出多元化佈局,其中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是當前出口主力,而人形機器人出海仍處於品牌展示和技術驗證的初期階段。」鍾新龍分析說。
《環球時報》記者關注到,儘管人形機器人的出口尚未形成規模,但中國企業已經通過國際展會、合作研發等方式,成功將產品推向中東、北美等高端市場,主要用於科研、教育和企業形象展示,這為後續的市場開拓奠定了基礎。
鍾新龍說,中國機器人產業與海外的合作已進入深度融合階段,形成了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並存、國內國際供應鏈相互依存的複雜格局。在產業上游,中國在減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統等核心零部件領域,雖然本土化替代進程加速,但部分高端產品仍需要進口,這也使得中國機器人企業與德國、日本等國的供應商保持着緊密的合作關係。在技術研發層面,中國企業和研究機構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與全球頂尖高校和實驗室建立聯合研發項目。此外,中國正積極參與甚至主導國際機器人行業標準的制定。
不過,和大多數產業出海一樣,機器人出海也並非一帆風順。張帷說,出海第一階段的核心挑戰在於如何搭建起產品、售前、銷售、售後等整個鏈條。「比如工業機器人產品需要滿足歐洲當地CE認證,此外需要當地有售前技術支持能力。」
「中國機器人企業實現全鏈條出海,必須從產品思維轉向體系化、本地化的全球運營思維,構建適應海外市場的綜合能力。」鍾新龍表示,「這要求企業在頂層設計上就具備全球化戰略,將海外市場作為內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長遠規劃和資源投入。」
鍾新龍建議,為支撐全球化戰略的落地,企業首先要構建堅實的本地化服務網絡。機器人作為一種複雜的生產力工具,其穩定運行高度依賴及時的技術支持和維護。企業可以設立海外子公司,與當地有實力的集成商或服務商建立戰略合作。
二是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合規與質量管理體系。 產品出海必須跨越嚴格的技術和法律門檻。企業需要深入研究並獲取目標市場的各項認證。
三是實施深度融合的供應鏈與人才本地化策略。企業要在關鍵市場建立區域性的生產或組裝中心,縮短交付週期、降低物流成本並規避關稅風險。與此相配套,企業必須推進人才本地化,積極吸納和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和本地市場經驗的相關人才。這是實現從「產品出海」到「品牌出海」和「能力出海」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