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虎嗅APP)
出品丨虎嗅汽車組
作者丨李賡
頭圖丨視覺中國
大多數人,沒看到比亞迪上半年業績真正“兇猛”之處。
今年1~7月,比亞迪乘用車銷量達245.43萬輛,同比增長25.99%(去年同期銷量增幅爲29.07%)。雖然整體增長尚可,但國內市場競爭加劇,仍在對其產生銷量壓力。
海外市場,在這個節骨眼上成爲了支撐比亞迪銷量數字繼續增長的動力:今年1~7月,比亞迪乘用車及皮卡海外銷量55.03萬輛,同比增長超130%;以此計算,出口貢獻了比亞迪整體乘用車銷量增量的超過60%。其中7月,比亞迪實現了8.02萬輛的海外乘用車及皮卡銷售成績。出口銷量在單月業績中的佔比達到了23.51%。
即便按照每月8萬輛銷量的預估,比亞迪原定全年80萬輛的出口目標,將在11月初就提前實現。全年出口銷量有望向95萬輛發起衝擊,也讓比亞迪有了在2025年底衝擊自主車企出口新冠軍的可能性。
特別鳴謝:“電車出海”提供的比亞迪海外國別BEV銷量
從“電車出海”統計的國別數據來看,主要是今年比亞迪同時實現了“上一批市場銷量穩定+新一批市場銷量暴漲”,其中暴漲最猛的印尼上半年累計銷量已經去到近2萬輛,同比增幅更是高達1142%。其他漲幅超過3位數的國家還有土耳其、英國、西班牙、德國、意大利、挪威、葡萄牙、厄瓜多爾、新西蘭。甚至連日本這樣的“全球汽車強國”,當地銷量也實現了58%的增長。
爲什麼比亞迪今年海外市場銷量增速能夠這麼猛?
最有發言權的當屬比亞迪目前海外事業的幾位“掌舵人”。目前比亞迪海外業務主要分爲歐美、亞太和中東非三個板塊,分別由李珂、劉學亮、黃志學三位高管負責。
比亞迪亞太總經理劉學亮首次接受國內媒體線下深度交流,針對這個問題,給虎嗅汽車列出了兩點理由:
一是比亞迪在很多國家已經經營多年,尤其是多年運營的電動大巴業務,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品牌與信任,乘用車在這些國家銷量快速增長,本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次是比亞迪一直堅持可持續的發展策略,所以前期準備做得比較充足一些,越往後速度自然會越快。
作爲比亞迪亞太汽車銷售事業部的“大腦”,劉學亮已經加入比亞迪超過20年,主導了比亞迪在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泰國、韓國、印尼等多個重要市場的佈局與開拓。
雖然行業競爭壓力巨大,但劉學亮所奉行的,並非簡單的產品輸出,而是一種 “走進去+以穩爲快” 的深度融合策略——將比亞迪的技術、品牌與當地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從公共交通到個人出行,逐步滲透,贏得信賴,持續向頭部全球車企看齊、學習。
以下是虎嗅與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亞太汽車銷售事業部總經理、比亞迪日本分公司社長劉學亮的對話,內容經過部分編輯、刪減。
虎嗅:其實從公開數據和一些第三方統計都能看到,比亞迪亞太市場的出海銷量今年增長迅速。可否透露一下具體的進展?
劉學亮:亞太地區整體算是穩中有進。泰國銷量絕對數字最大,我們用了兩年多已經交付了9萬臺車;同比增長最猛的應該是印尼,但核心原因還是之前的基數比較小;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銷量偏向於穩定增長,剩下的亞太國家銷量絕對數字都不大。嚴格來說,比亞迪的海外業務仍處於“起步”狀態。
虎嗅:您自己怎麼看待亞太市場所取得的銷量增長成績?
劉學亮:其實比亞迪在海外才剛開始,並非像很多人想象的一樣,已經進入了銷量持續猛增的階段。從另一個角度說,銷量是一個方向標,是最通俗易懂的衡量標準。但銷量從來不是比亞迪海外市場發展的主目標,更重要的還是重新樹立中國品牌。因爲哪怕再使勁加速,海外市場的銷量相對於中國市場仍是“小衆”。更重要的點在於怎麼樣讓海外銷量實現可持續發展。
虎嗅:您所說的可持續發展,具體是指?
劉學亮:我們自己也沒有特別強調印尼市場今年的銷量增長,因爲我們的目標是三五年後平穩期的增長幅度。換個角度來說,前期你剛進入這個市場,只要渠道鋪開了,然後產品沒有大問題,銷量快速增長是自然的。但三五個月、一年過後,銷量就會直接體現你的真正實力。
虎嗅:王傳福董事長是否有在銷量上給您加壓力?
劉學亮:比亞迪內部的目標還是很“刺激”的。王總每年也會到包括亞太的海外市場走訪,包括到各地消費者對話。每次都讓當地消費者和合作伙伴興奮,也能感受到業績之外的“使命”,海外業務的同事們一直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責任。
虎嗅:您提到的這個“使命”具體是指什麼內容?
劉學亮:比亞迪成立之初就把自己定位爲國際化公司,作爲一家有深刻工程師文化的公司,我們希望將技術創新作爲服務全球的出發點。通過這種持續性的服務,履行比亞迪在全球各地的社會責任,樹立起比亞迪的全球品牌,並且爲中國整體品牌做貢獻。
中國品牌目前在海外形象“不佳”,常常被直接定義爲便宜。其中有歷史的因素,第一代中國出海者只能做苦力,第二代出海賺代工費成就海外的品牌,也留下了中國品牌“便宜”的印象。比亞迪希望通過技術制高點,帶動中國品牌的海外價值重新定義。
虎嗅:很多人將如今的中國汽車出海與上世紀90年代末的摩托車出海對比,您怎麼看待這種做法?
劉學亮:摩托車的慘痛教訓的確值得銘記,雖然我們不做摩托車,但在很多消費者眼中,比亞迪就是從“過去造摩托車”那個國家來的。但客觀來說,中國企業過去留下的品牌陰影,只能由比亞迪這樣的“後來者”來承擔。
目前很多亞太消費者還是會擔憂“中國品牌能存續多久?”,部分中國品牌表現不佳會影響經銷商、消費者及車主。單一品牌的負面評價會擴散,最終歸結爲中國品牌整體口碑不佳。
比亞迪的處境已經算比較好了,因爲做了十年電動大巴,將中國電動車的品牌形象從負數基本帶回“零”。我也在別的媒體採訪中提到過,能有“從零開始”(而不是“從負開始”)的機會,就已經很幸運了。
接下來的話,還是需要比亞迪通過技術、產品和服務向當地的消費者證實一下自己。首先就是不斷提高對自我的要求,就拿門店來說,我們對地址和裝潢都有很高的需求,從一開始就打造比較高端的品牌形象。
虎嗅:從您實踐者的角度,怎麼理解整個亞太汽車市場?
劉學亮:亞太可以理解爲地球經濟的縮影,包含發達經濟體如澳洲、新西蘭、日本、韓國和香港地區,也有新興經濟體如印度尼西亞、泰國,還有貧困國家如孟加拉、尼泊爾。印度體量大、社會複雜,中印關係敏感,亞太堪稱地球縮影。所以站在整個地區的角度看,想做好亞太,比亞迪就必須擁有做好全球的實力。
虎嗅:如果具體到東南亞呢,比亞迪的銷量增長原動力是什麼?
劉學亮:東南亞地區各個市場的複雜程度差異很大。我們最初去了泰國,很多人沒想到比亞迪在泰國短期內能得到當地消費者認可。我們用兩年多時間在泰國交付了9萬臺車,體現了比亞迪的技術和產品適合該國和消費者。如今中國汽車在泰國市場已經成爲了一種趨勢,我們和其他中國汽車大家一起發力開發這個市場。
另一個東南亞開發進程比較順利的是新加坡,一座城就貢獻了泰國1/5的銷量,其中有對中國友好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新加坡的新能源垃圾車、大巴、出租車都是由比亞迪首先引入。這不僅迎合了當地綠色發展的規劃,也讓比亞迪得到了新加坡市場和消費者的尊重。乘用車進入之後獲得良好的成績本就是“水到渠成”。
在我看來,東南亞市場必然會成爲全球汽車行業的引擎,因爲汽車在東南亞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尤其是越南、菲律賓這樣的國家,人民很年輕且交通工具還停留在兩輪車階段,存在巨大的成長空間。
虎嗅:那您怎麼看澳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市場,作爲亞太地區的富裕市場有什麼不同?
劉學亮:澳新介於歐洲和亞洲之間,更偏向歐美。中國車企多年來在這個市場表現並不出色,原因有很多。通過這次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我們希望比亞迪能通過技術展現獨特優勢。尤其是對於燃油車和電動車區別的理解,海外市場目前還處於初期階段。
事實上,我們也已經得到了很多消費者的認可。就拿之前新西蘭、泰國當地發生災害的時候,很多人就第一次感受到了比亞迪產品的V2L(汽車作爲移動電源,爲外部設備供電)功能的強大,讓當地消費者第一次體會到了汽車也可以是一個救命工具。
虎嗅:南亞市場似乎比較複雜,尤其是印度對外國汽車設置了很高的門檻?
劉學亮:南亞的話,目前做得最好的應該是尼泊爾。要知道我們的Atto 1(海鷗)、海豚、Atto 3(元Plus)在這個最貧窮的國家都要賣得比國內貴上許多,依舊獲得了很多當地消費者的青睞。印度的話,我們電動大巴做得非常成功,在當地就是第一,所以我們現在也在嘗試通過合作伙伴去推進銷售和運營。
虎嗅:從目前的市場態勢來看,無論是東南亞、南亞甚至澳新,比亞迪的最大競爭對手都是日韓車企,您怎麼看它們的大本營日韓市場?
劉學亮:日韓是世界汽車強國,比亞迪是唯一同時進入日韓的中國汽車品牌。日本只有比亞迪,韓國也沒有幾個中國品牌敢嘗試。整體上來說這兩個市場消費者風格都相當保守,是中國汽車在亞太市場的最大挑戰。
比亞迪早年通過電動大巴進入日韓市場已經十幾年,目前日本的電動大巴市場份額更是能夠去到70%,已經建立了基礎的品質和安全形象。
今年上半年,我們在日本的累計交付量已經達到了5500臺。根據日本媒體的統計,我們已經去到了6月份單月的進口品牌銷量第十。雖然還是很小衆,但我們自己很開心,因爲它的意義更加重大。日本電動車氣候尚未形成,本土品牌電動車很少,總體銷量的年增速更只有3%以下,並沒有呈現出全局快速增長的勢頭,但我們依舊會堅持去做。
韓國的情況還要更慢一點,雖然此前我們也曾落地過電動大巴業務,也積累了相當紮實的口碑(電動大巴)。今年年初我們官宣了正式進入韓國乘用車市場,接下來就看怎麼把網絡鋪開,實現經營的落地與實際銷量的實現。
虎嗅:落到業務端,比亞迪接下來在亞太地區的主要挑戰是什麼?
劉學亮:目前來看,隨着我們渠道的進一步覆蓋和數量提升,銷量還會繼續增長。但我們也在密切關注自己的服務能力,不能只關注賣貨,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服務好所有的消費者,這一點對於成長期的我們來說很難,因爲總不能在每個新市場一步到位。
其次是當地的合作伙伴對我們也有個“信任”的過程,某種程度來說他們就是比亞迪的海外“投資人”,雖然比亞迪現在在中國很成功,但是當“投資人”需要自己開店的時候,面對新能源車這個新興產物,比亞迪這個中國製造的汽車品牌,也需要糾結“能不能賣出去”,
在這塊我們還在努力推進,在持續提供很多運行服務的支持以外,我們也秉持比亞迪"賣一臺車交一個朋友"的理念持續推進,同時因地制宜地針對每個市場去推出產品和具體的政策,不會把我們已有的想法強壓給不同國家和消費者。最終實現和合作伙伴以“一個整體”的關係共同應對實際的挑戰。
還有就是要保持耐心,如果因爲規模小就想拼命出海提升銷量,必然會影響了價格體系。價格體系一旦受影響,就會影響售後服務。售後服務受影響,就會影響客戶體驗感。客戶體驗感受影響,品牌就難有讓人津津樂道之處。所以最終還是需要堅守初心,只有堅持用技術創新和產品變革,來獲得廣大消費者的認可。
虎嗅:如果一定要以豐田這樣的最頭部國際車企爲對比目標,比亞迪目前的差距在哪裏?
劉學亮:差距還是很多的。就拿泰國來說,豐田有65年的發展歷史,這個時間維度的差距不可能抹平。而且從汽車行業的歷史視角來看,豐田這個“前輩”也一直在引領整個行業的發展。比亞迪與其說是在追趕,不如說是在學習。
目前我們跟豐田的關係也是既有合作又有競爭,我們與豐田在國內有合資公司,體現爲一種互補;同時又在很多個市場中同時銷售乘用車,兩個品牌也存在競爭關係。豐田代表的燃油車傳統品牌和比亞迪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品牌相結合,詮釋了今天的汽車產業。
但如何講好品牌,講好自己的產品與技術,還是遠不及豐田。我們現在就是在一邊學習,一邊講好新能源技術。至少在日本,“超越豐田”還是我們想都不敢想,更不會去做的事情。
還有就是出海的落地,比亞迪目前正在推進的就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雖然銷量總數只有80萬,但是背後是錯綜複雜的認證與准入,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體系。不誇張地說,一年做80萬出海銷量的難度,相當於國內做800萬的難度。尤其是初期,這些水面下的“功夫”的難度和挑戰遠大於銷量本身。以目前的速度來看,我們想要完備這個體系可能也需要花上8-10年的時間。
虎嗅:豐田在全球有龐大的生產網絡,比亞迪目前這一塊的規劃如何?
劉學亮:豐田這樣的日本車企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與他們“地產地銷(當地生產當地銷售)”有很強的聯繫。這樣能讓當地消費者很有成就感,本土生產的車爲當地貢獻了GDP,當地消費者也貢獻了自己的GDP。所以就生產環節來說,我們還在加速亞太更多的生產佈局。
就拿今年4月官宣的柬埔寨來說,我們會很快投入使用。此前部分媒體“曝光”的巴基斯坦佈局,也是事實。不過巴基斯坦我們採取的方式是和合作伙伴共建,也是對這種模式的摸索。但總體來看,短期肯定無法看齊豐田這樣經營多年的佈局,長期來看仍需要國內產能資源的支撐。
虎嗅:比亞迪在海外市場的本土化實踐中有哪些具體案例?
劉學亮:就是腳踏實地地邁好海外的每一步。聽起來很空,但細節上的要求其實很多。就拿日本市場來說,他們城市密度極高,所以中心市區會有那種空間很極限的立體停車場,極限到原版海豚的天線都有些高。我們爲此特別把日版的車型直接將車頂天線調低了。
其次是日本市場的特殊需求,因爲日本很多媽媽都是全職主婦,所以經常會出現孩子被遺漏在車裏的情況。比亞迪在日本的車型專門配備了一個傳感器,如果離車鎖車的時候車內還有孩子,就會直接發出警報。目前日本汽車行業已經開始全面推廣這一功能。
澳洲市場也曾收到過特殊的反饋,就是很多用戶喜歡比亞迪的座椅通風功能。這樣一個在中國幾乎“不能沒有”的功能,我們在海外市場也不會選擇對標競品去“減配”,還是會勇於將更多的創新帶入到市場當中。
虎嗅:比亞迪接下來是否會積極推進針對特定市場的產品研發?是否會考慮在海外各國設立研發中心?
劉學亮:等機會成熟必然會推進。針對海外市場的定製車型,我們已經在循序推進,亞太市場今年10月就會有一款很“里程碑意義”的車型落地。
在海外研發中心方面,目前海外市場暫時還沒有專門設置,但是每個市場的人員都走動得很頻繁,既有國內的工程師去當地考察、實地研究。也有很多海外本地的員工也會協助國內的工程師去打造產品。我們的打法很可能不如日系、歐美等前輩做的完善,目前還在一個持續摸索中,未來會想辦法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
虎嗅:比亞迪如何看待中國品牌出海的整體合作與競爭關係?
劉學亮:我們在海外其實出現了一些“超級迪粉”。例如澳洲有個大叔直接買了三輛不同型號的比亞迪產品,自己一輛,老婆一輛,兒子一輛。最多的印尼有一家人直接買了7臺比亞迪。我甚至還在一場發佈會上請了個粉絲,他們從16年開始,出一款比亞迪就買一款。還有像尼泊爾這樣整體收入偏中下的國家,我們也有銷量。在新加坡我們的“海豹”甚至要賣到人民幣100萬元,一樣有用戶青睞。
可以說在這些不同國家的死忠粉裏面有一個潛藏的“共同點”,他們大多是自己國度中的富裕階層,接收和分析海外信息的能力比較領先,所以第一批被比亞迪打動。如何消除剩下海外消費者對於中國品牌的偏見,是下一階段必須要做的事情。
從這個角度來說,光有比亞迪自己努力遠遠不夠。需要所有中國廠商、所有中國人共同努力。
虎嗅:您曾在其他採訪中提到,新能源出海是一個偉大的事業,您是怎麼來理解的?
劉學亮:我們在全球推廣電動大巴時,每進入一個市場,都受到當地政府的熱烈歡迎。以尼泊爾爲例,2016年比亞迪初到之時,便獲得了總理攜內閣成員全程參與的高規格接待。這種待遇源於比亞迪將最先進的綠色能源技術帶到尼泊爾的誠意,體現了對當地市場的充分尊重。
宏觀一點看,我們做的也不只是汽車,而是一個綠色產業鏈的賽道,這本身就值得尊重。當然我們也要付出很多很多,通過比亞迪的技術引領、服務提供,合作伙伴的增多以及未來的當地生產等等,我們最終一定會帶動國家的發展。這樣算下來產業也好,國家贏了,消費者贏了,合作伙伴贏了,最後比亞迪必然會贏。
只是我們不着急先贏,不斷地去付出,不斷地將比亞迪的故事,比亞迪的技術,把中國品牌腳踏實地去做好。對於這個初衷的堅持,必然讓我們越走越快、越走越穩。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687425.html?f=wyxw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