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小娟
編輯 | 黃昱
今年互聯網行業最火的即時零售大戰,由京東入局外賣市場點燃。
如今,數月過去,戰事對京東的影響已體現在財報中。8月14日,京東交出一份意料之中的財報,外賣業務虧損百億,並且拉低了公司整體利潤。財報數據顯示,二季度京東淨利潤同比暴跌50.8%至62億元。
不過,好的一面是,二季度京東總收入同比激增22.4%至3567億元,創三年增速新高。
這份“高增長、低利潤”成績單的核心矛盾,源於京東創始人劉強東“以虧損換流量”的激進戰略。這樣的短期結果其實在預料之中。
在劉強東看來,他着眼的是長期利益。做外賣是通過高頻外賣綁定用戶,向電商、金融等高附加值業務導流,他在6月的分享中直言,“我們虧的錢,相比去抖音、騰訊買流量的錢還是要划算的。”
更重要的是,京東瞄準的是外賣背後的供應鏈。劉強東認爲,“前端賣飯菜不賺錢,要靠供應鏈盈利”。
然而,京東入局之後,阿里、美團打得更加火熱,並且引發監管部門下場監管,這場豪賭充滿了不確定性。
外賣之外,京東還有更多押注的新方向,比如AI和出海。走過失落的五年後,要再創高光的京東正將手中的牌快速推向市場,而結果如何,還難以預料。
作爲有成熟業務的老牌電商平臺,京東核心業務仍然表現穩健。
從收入來看,今年二季度,京東實現營收3567億元,同比增長22.4%,基本盤中的京東零售、京東物流均取得雙位數增長。
具體而言,京東零售收入3101億元,同比增長了20.6%,經營利潤率4.5%創大促季新高,毛利率連續13季度增長。
在各細分品類上,電子產品及家電收入1789.82億元,同比增長23.4%,3C數碼門店突破3000家,618期間規模與增速穩居行業第一;日用百貨收入1034.32億元,同比增長16.4%,商超品類連續6季度雙位數增長;服務收入爲742.46億元,同比增長29.1%,平臺及廣告服務收入增長21.7%。可見,在國補與618的雙重加持之下,京東的主業表現出近幾年最好的戰績。
備受矚目的外賣等新業務收入爲138.5億元,同比增長198.8%。其中在京東618期間,外賣業務日單量突破2500萬單,入駐品質商家超150萬家,截至二季度末全職騎手規模已突破15萬人。
這也意味着,京東通過高頻帶動低頻的策略,正在釋放效果。
不過,從新業務的業績來看,京東一頭扎進外賣的“代價”正在凸顯。
二季度,京東在外賣方面投入大幅增長。財報數據顯示,二季度京東外賣所在的新業務的營業成本爲144.1億元,經營費用達144.5億元,而一季度時,京東新業務的營業成本和經營費用還分別爲45.86億元、24.94億元。
大幅投入外賣帶來了鉅額虧損。以外賣爲主的京東新業務板塊二季度產生了147.8億元的經營損失,在一季度13.27億元虧損的基礎上,環比數倍增長。
新業務的虧損也證明,要用高頻業務博流量並不是一門容易的生意。在新業務大幅虧損的影響之下,京東集團的2025年第二季度經營損失爲9億元,而2024年二季度經營利潤爲105億元。
反映到淨利潤上,京東本季度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爲62億元,與2024年二季度相比下滑50.8%。
可見,爲騎手交社保,做品質外賣能贏得人心,但確實也需要真金白銀和可持續的模式來讓生意延續下去。
體現在現金流方面,京東二季度自由現金流220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496億元大幅下滑55%。12個月滾動自由現金流僅101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556億元下滑超過80%。
不過,京東進入外賣之時本就是意在零售大盤,意在即時零售,因而,面對新業務大幅增長的虧損與對現金流的影響,京東集團CEO許冉在財報業績會上表示,“長期來看,我們做外賣業務不是追求一、兩個月的成績,而是希望能夠長期做5年、10年、20年,所以我們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我們會持續釋放外賣和核心零售業務之間的協同潛力,爲整個集團長期健康增長提供動力。”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在最近關於外賣的研報中預計中國內地外賣行業第二至第三季度總補貼額將分別達300億及500億元人民幣,或達投資高峯且競爭持續。
報告強調,阿里巴巴、美團及京東三家平臺已宣佈共同抵制“內卷式”競爭,包括抵制“零元購”及允許商家自主參與促銷。摩根士丹利依次看好阿里巴巴、美團、京東。
6月,劉強東久違地向外界展示了京東的思考與業務動向,稱要找回京東失落的五年,也要圍繞供應鏈,進入更多新業務。之後,京東官宣酒旅、加碼生鮮、進軍折扣超市、加速AI等。
劉強東認爲:“我們京東能夠贏,能夠走到今天,我們的戰略就是六個字——體驗、成本、效率。”一切新業務都是新的機會,也是新的投入,圍繞上述三個方面的能力,京東的挑戰還在持續。
除了上述已經打得如火如荼的新業務,京東今年在AI與國際化方面,也有了更多表現。尤其是在AI方面,此前京東被認爲是在一衆大廠中補課的角色,如今似乎有所轉變。
在AI方面,京東此前的佈局主要還是與具體的業務結合,通過大模型來賦能助戰,比如通過大模型重構傳統多階段搜推流程,引入生成式模型提升系統擴展性等。
比如,在今年京東618期間,大模型調用量相較去年“雙11”上升130%。超過1.4萬個AI智能體在京東內部運行;超過1.7萬品牌商家使用京東數字人直播帶貨。
同時,京東圍繞自己的業務生態,還在AI方面有更多動作。就整體AI業務層面,京東將京東大模型品牌全新升級爲JoyAI。除了上述應用之外,京東還將AI應用在健康、物流等方面,提升業務效率。
在京東健康方面,京東健康的“AI京醫”上線了超過500個專家醫生智能體,提供AI診療服務、病歷總結、患者用藥提醒等。
在工業領域,京東工業也已經將大模型應用於商品尋源、合規管理等場景,包括打造了工業品商品標準庫“墨卡託”,實現工業品編碼標準化,提升了供應鏈管理的效率。
另外,京東在具身智能方面的佈局,京東先是在3個月內密集投資多傢俱身智能企業,如智元、千尋、衆擎,覆蓋了機器人本體-AI大腦-場景落地全鏈條。這些投資補足了京東AI在家庭等場景的缺失;另外,京東還計劃通過新發布的附身智能“JoyInside”系統爲機器人提供對話能力,綁定數十家硬件廠商。
京東加速國際化方面的佈局,被認爲是其未來的新看點之一。
近期,京東斥資180億元收購德國Ceconomy,該公司旗下MediaMarkt-Saturn在歐洲11國運營1000+門店,收購之後,京東可以直接獲取2億高端消費羣體與成熟供應鏈網絡。
這一收購也是劉強東此前對於國際化業務設想的主要承載。他曾強調,京東國際業務的未來在於本地化運營,即建立本地團隊、進行本地採購,專注於品牌商品的銷售。而今收購之後,正好可以保留原管理團隊,利用本地採購網絡,京東主要是通過即時零售等電商經驗,提升運營效率。
許冉在財報電話會上補充,“實際上,京東在歐洲已經深耕了幾年。自2022年以來,我們一直在創新並試點歐洲本地的創新零售業務。今年晚些時候,我們還會將相關業務升級爲JOYBUY品牌。”
另外,在物流方面,京東自營快遞品牌“Joy Express”實現全鏈路覆蓋。儘管日均單量僅50萬單,物流成本高於國內40%,但其核心價值在於 “供應鏈輸出”,帶着中國品牌們一道出海。這也是劉強東之前所說的,“未來,京東計劃把1000個品牌全部帶到海外去。”
和衆多新業務一樣,京東的AI與國際化也都在投入階段,而其進入的每一個領域,都需要面臨焦灼的行業競爭。不過,以上業務並不是單獨來衡量效果,圍繞電商零售主業,京東的這些業務或將形成生態,在主業方面釋放增量。
當下,互聯網公司和電商公司的增長焦慮一直持續,外界時常提到,在這場從外賣掀起即時零售的大戰中,京東的聲量已經小於另外兩家了。
然而,許冉認爲聲量沒有意義,如今既沒有模式創新,也不產生增量價值,本質上仍然是以打壓對手爲目的的價格戰,已經造成商家、騎手、消費者和餐飲行業多輸局面。京東沒有參與7月份以來的“惡性補貼”,低價競爭帶來不了長期價值。
在商業世界,各項新業務的投入必然面臨着短期對於利潤影響的拷問,但生態形成是更長期的事情,更多投入也需要時間來體現回報。
由京東挑起的這場外賣之爭,其實指向未來十年的電商新格局。中國電商巨頭都想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吸引更多用戶,進而成爲下一個時代的超級APP。
如今格局未定,各家都在卯勁戰鬥,京東還將持續出牌。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