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碳市場全面深化改革行動方案(2026—2030年)》提出
據上海市人民政府網站8月14日消息,日前,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上海碳市場全面深化改革行動方案(2026—2030年)》(下稱行動方案)。
行動方案提出,豐富碳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支持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依法合規參與溫室氣體自願減排活動、碳排放權現貨及衍生品交易。
據瞭解,碳排放權交易機制是落實我國“雙碳”目標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通過碳價格信號引導企業控排,兼具靈活性和經濟效率。不過,當前全國碳市場僅限於現貨市場交易,參與方主要是與碳排放相關的企業,以電力企業爲主,市場相對封閉。
隨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穩步推進,全國碳市場制度建設方面的短板日益明顯,上市碳排放權期貨被業內視爲豐富碳金融產品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期貨日報記者留意到,自2020年“雙碳”目標提出以來,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成爲每年全國兩會的熱點話題,其中碳排放期貨較受關注,連續三年都有代表委員提及。
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廣東證監局局長楊宗儒建議,研究推出碳排放權相關的期貨品種,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多層次碳市場,服務綠色低碳轉型。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建議,擴大碳交易產品種類,優化配額髮放及履約機制,適時引入碳期貨、碳遠期等交易產品。
針對全國碳市場建設進一步拓展深度和廣度的需求,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珠海冠宇董事長徐延銘建議,加快上市碳排放權期貨,實現期現貨協同發展,推動形成多主體參與、期現結合的碳交易體系。
業內人士認爲,期貨市場具有發現價格、管理風險、配置資源等功能,期貨市場適時推出碳排放權相關的期貨和期權產品,可以幫助市場參與者進行風險管理,通過活躍的交易行爲提高碳市場的流動性,使碳交易更爲高效。
格林大華期貨首席專家王駿表示,期貨市場適時推出與碳排放權相關的期貨和期權產品,可以幫助市場參與者進行風險管理,提高碳市場的流動性,使碳交易更爲高效。同時,我國作爲全球最大的碳市場,推出碳排放權期貨將增強我國在國際碳市場的話語權和核心競爭力,爲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提供有力支持。
安永大中華區ESG可持續發展主管合夥人李菁認爲,金融衍生品對市場會起到“放大器”作用,能夠支撐形成有效的市場價格,碳市場也不例外。比如,歐盟碳市場絕大部分的交易來自衍生品。因此,未來我國碳金融產品的發展空間非常大。
作爲促進我國實體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金融力量,期貨行業積極主動聚焦產業需求,創新服務,在助推碳排放權建設方面積極貢獻“期貨力量”。
據記者瞭解,廣期所自設立之初,便制定了服務綠色發展的系列品種規劃。
近年來,廣期所穩步推動碳排放權等戰略品種研發,圍繞合約規則設計的重難點問題開展專題研究和實地調研。比如,與清華大學、國家氣候戰略中心、信息中心、中電聯等智庫機構建立合作關係;基於研究成果編寫《期貨市場完善碳定價機制探究》一書,提出我國發展碳期貨的思路;與德意志交易所集團及其旗下歐洲能源交易所(EEX)簽署諒解備忘錄,其中提出在碳排放權產品互掛、數據合作等方面定期溝通。當前,廣期所已基本完成碳排放權期貨合約制度的設計方案,接下來將穩妥推進碳排放權期貨上市,做精做細碳市場基礎研究,完善碳排放權合約制度關鍵設計。
順應綠色發展潮流,期貨公司也早有準備。中信建投期貨副總經理祝強介紹,中信建投期貨正積極配合相關監管部門,參與綠色低碳期貨和期權品種的研發與設計工作。同時,積極開展面向實體企業的專項培訓和宣傳活動,幫助企業瞭解綠色低碳期貨和期權等金融工具的特點、功能和應用場景,提高企業管理層和相關業務人員的金融知識水平和風險管理意識。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