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中的亞朵酒店,洗牌赴港IPO?

藍鯨財經
08/15

文|本原財經

中國最大的中高端酒店連鎖——亞朵,又要上市了。

要說全國班味最重的地方,亞朵酒店恐怕僅次於牛馬專列京滬高鐵,這也側面印證了它的火熱程度,畢竟能把枕頭賣成網紅爆款(年銷380萬隻)的酒店,全中國也就它一家。

亞朵酒店創辦於2013年,2022年11月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被稱為「中國新住宿經濟第一股」,上市後便邁大步伐加速狂奔:2023年提出「中國體驗,兩千好店」的新三年戰略,當年「亞朵酒店」單品牌門店數量突破1000家,2024年開店增速高達63%,而截至2025年一季度,亞朵在營酒店數狂飆至1727家,客房194559間,登頂中國中高端酒店市場。

目前亞朵市值約46億美元,較當初11美元的發行價上漲2倍,在美股表現良好。但據多家媒體報道,亞朵又將赴港上市,急尋第二齣口所圖為何?

業內人士猜測,這或許與亞朵光鮮數據背後的增長焦慮有關。狂飆模式下,亞朵酒店主業三大核心指標全線下挫,日均房價跌回五年前,還深陷「醫院枕套」、長白山「天價房」等輿論風波,千餘條投訴更讓亞朵的品控問題亮起紅燈。

轉身耕耘資本市場,能為亞朵重新洗牌,恢復人文魅力嗎?

01文青曲折上市

「亞朵」是雲南怒江的一個小村落,據說創始團隊到這裏旅遊時,感受到人們笑容背後的幸福感,遂得名於此,立志於「讓酒店不僅用來睡覺」,所以自誕生之初,亞朵就擁有濃郁的人文味道。

70後的亞朵創始人王海軍也頗有意思,在考證出自己是契丹人後裔後,索性給自己起了個花名:「耶律胤」。

帶着這個花名,王海軍闖蕩酒店業、資本圈,學星巴克,學蘋果迪士尼,靠差異化競爭,帶領亞朵走出一條不一樣的「人文酒店」之路,因「第四空間」理念和精細化服務吸引衆多文青、中產們入住。

2012年到2017年,憑藉良好的發展態勢和獨特的商業模式,亞朵完成了A到D多輪孖展,投資方包括德暉資本、君聯資本、阿里巴巴榮譽合夥人陸兆禧、去哪兒網攜程等,並開始了一波三折的上市路。

2019年,亞朵首次衝刺上市,擬登陸創業板。但年底突然終止輔導,業內推測與負債率過高有關;2020年1月,亞朵再次嘗試,推進至申請輔導驗收階段後,也悄然終止;2021年6月,亞朵轉向美股市場,原定當年7月1日掛牌,但上市前夜卻主動撤銷認購。

直到2022年11月,亞朵才圓夢納斯達克。只是這次上市的規模顯著縮水,募資額低於預期80%。

儘管如此,市場還是給予了積極反饋,掛牌首日,股價一度大漲40%,市值突破19億美元大關。

在資本的助推下,亞朵開店更猛了。

02沉迷「規模陷阱」

2014-2017年,亞朵花了4年的時間從第1家幹到第100家,2018年開放加盟體系,推出「零加盟費 + 收益分成」,2019年其在營酒店總數就達到420家,其中加盟店佔比超90%,同年啓動「千店計劃」。

2020年到2025年3月,其門店數量從570家急速增長至1727家,五年時間門店數量翻了三倍,距離兩千門店只剩一步之遙。

門店擴張直接帶動業績飛漲,2024年,亞朵全年營收達72.48億元,淨利潤達13.06億元。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19.06億元,淨利潤3.45億元,其中加盟管理酒店收入為10.32億元,佔總營收的54.1%。

光明之下,酒店行業整體深陷 「規模陷阱」,而亞朵這種迅猛擴張主要靠加盟。輕資產模式,亞朵專注品牌運營和標準制定,卻把租金、人工等重成本轉給加盟商,強制採購和房價下行的雙重壓力下,導致加盟商不受控,口碑屢屢翻車。

真是成也加盟敗也加盟。

在加盟體系下,動態定價機制徹底失控了。長白山亞朵出現5000元房價,遭監管部門約談,雖有稻米節音樂會的外因,也着實離譜,貴陽的噴水池店,也因為哄擡價格被立案調查。

北京鳥巢附近的亞朵被投訴「減標減配」。問題涉及房間配置、餐廳衛生、食品儲存等多個環節。

更致命的是,6月有網友入住杭州西溪紫金港亞朵酒店時,發現牀上枕套上印有當地一家醫院的Logo標識,官方解釋「洗滌供應商分揀失誤」,仍難以平息輿論風暴,直指供應鏈管控不嚴。

黑貓投訴平臺上,更有多達千餘條投訴,衛生差勁、服務滯後、隱私泄露等問題是重災區。

在本原財經看來,亞朵酒店的翻車,某種程度上可視作高速擴張與利潤壓力下的必然結果。

其實今年上半年,亞朵已經在持續優化供應鏈成本,成人拖鞋、房卡套這些常用品平均降了10%。6月,又對運營和工程物資大幅砍價,比如給客人倒茶的紙杯,直接砍了51.8%的價;懶人抹布,降了10.2%;窗簾、裝配板、牆紙這些工程物資,最高降了11.67%。

成本優化目的自然還是讓加盟商少花錢多開店。

酒店這行的擴張基本就是靠加盟,但供應鏈成本能降價,質量也能降,標準也難保不降,考驗的是整個管理體系。規模是「成效」也是「陷阱」,亞朵做得還沒能讓消費者信任和滿意。

03行業榮辱與共

酒店行業的近況並不樂觀。高端市場持續萎縮,中高端酒店看似被寄予厚望,卻陷入「虛假繁榮」的怪圈。

酒店之家數據顯示,去年全國規模酒店總量淨增長近3萬家,入住率卻僅有58.8%,中高端酒店RevPAR(平均客房收入)同比下滑3%-5%,ADR(平均每日房價)下降1%-3%,「以價換市」成為普遍生存策略。

以錦江、華住、首旅、亞朵為代表的國內中高端酒店四巨頭中,亞朵是降價幅度最大的,平均房價較2023年同期同比下降5.82%,不過日均房價仍保持第一。到今年一季度,平均客房收入下降7.3%至304元,日均房價降至418元。

亞朵也在積極發展副業拯救主業,靠賣枕頭塑造了一段「轉型神話」,380萬隻深睡枕,讓去年零售收入達到21.98億元,佔總收入的30.33%。喫到枕頭的甜頭,公司還推出了香氛品牌SAVHE薩合、出行生活品牌Z2GO&CO等,想承包你的日常消費。

其「酒店+零售」新模式成為各家爭相模仿的對象。但枕頭產品的護城河不高,亞朵枕頭也被曝出是由東莞代工廠生產的,與此同時,老對手華住推出了同款「M3記憶枕」,夢百合直接開酒店讓你試睡,「平替」產品更是層出不窮,使得亞朵打出的「差異化」被慢慢吞噬。

賣枕頭這事被詬病的另一點是,很多人需要實地住過亞朵酒店,摸過枕頭、蓋過被子,覺得舒服才轉頭去直播間或者官網掏錢的。線上零售要靠線下酒店當體驗店,為此員工已變成疲憊的「枕頭推銷員」,顧客也抱怨「亞朵已淪為枕頭展廳」。

枕頭不靈也表現在業績上,亞朵的零售業務增速從去年四季度的236%降至今年一季度的66.5%,相比租賃酒店業務收入同比下降23.5%還是好得多。

為了維持增長,只能蒙着頭加碼零售和加盟酒店,一季度銷售費用也跟着漲漲漲,激增61.7%至2.83億元,同期,股東淨利潤同比下滑了5.5%。

亞朵的人文社區定位決定了它不容易進行市場下沉,盤活存量用戶是發展的重點,但半年來多次「翻車」的現實,徹底暴露管理漏洞,透支了消費者的信任。

赴港IPO尋求資金支持,不會是亞朵的終點,而是新一輪公衆監督的開始,畢竟錢解決不了所有問題。

8月12日,住南寧亞朵酒店的方女士發現餐廳的牙籤盒裏,驚現疑似他人用過的牙籤,方女士去醫院做了檢查越想越後怕,針對此事酒店給出了不同的說法,讓「安心住」宣傳又蒙上了一層陰影。

想要IPO的亞朵,還需經歷管理能力、商業模式、行業環境、用戶與投資者等因素的多重考驗,而「文青耶律胤」,終究也要直面「商人王海軍」的問題。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