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信貸季節性波動,金融機構破除內卷式競爭“擠水分”

市場資訊
08/1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北京商報

  8月13日,人民銀行官網公佈2025年7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M2增速加快,社會融資規模增速保持較高水平;貸款規模保持合理增長;利率保持低位,融資需求滿足度高。幾大亮點之中,反映金融持續有力支持實體經濟,貨幣、財政政策協同發力成效明顯。值得注意的是,面對信貸小月新增貸款出現波動的情況,分析人士強調,觀察金融總量不能只看貸款,要更多觀察社會融資規模、M2這些更全面的指標。

  直接融資佔比提升

  M1-M2剪刀差收窄

  數據顯示,2025年7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329.94萬億元,同比增長8.8%,比上月高0.5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2.5個百分點;社會融資規模存量431.26萬億元,同比增長9%,比上月高0.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0.8個百分點;7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爲1.13萬億元,同比多增3613億元,爲連續第8個月同比多增;1—7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爲23.99萬億元,同比多增5.12萬億元。

  “社會融資規模、M2增速均保持在較高水平,體現了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取向,爲實體經濟提供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業內分析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

  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首席金融研究員王運金分析,社融增長主要得益於政府債券保持較好的發行節奏。今年1—7月,政府債券發行規模已超過17萬億元,平均每月淨增1.27萬億元;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發力,爲“兩重”項目建設、“兩新”工作、補充國有銀行資本金、支持科技創新、改善民生、發放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與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等提供了充足“彈藥”,將逐步釋放對擴大投資、刺激消費的積極效應。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補充道,7月債券發行利率整體下行,提振企業債券融資需求,當月企業債券融資同比多增755億元。7月美元對人民幣匯率有所回升,但美元貶值預期仍存,對美元貸款需求仍有一定支撐,當月外幣貸款負增86億元,同比少減804億元。這兩項對於7月新增社融同比表現也有明顯的正向拉動作用。

  細看幾項折射金融總量的指標,也反映出一些新特點、新趨勢。例如,債券融資增速整體快於信貸融資,直接融資在社會融資規模存量中的比重逐步上升,我國融資結構持續優化。業內專家表示,直接融資佔比提升有利於更好滿足企業多元化的融資需求。

  7月末,狹義貨幣M1餘額爲111.06萬億元,同比增長5.6%,M1與M2增速之差爲3.2%,總體呈現收窄態勢。相對於包含定期存款的M2而言,M1中主要包括現金、企業和居民活期存款,以及支付寶和微信錢包等隨時可用的“活錢”。業內專家指出,今年以來M1-M2剪刀差明顯收窄,體現資金活化程度提升、循環效率提高,各項穩市場穩預期政策有效提振了市場信心,與經濟活動回暖提升的趨勢是相符合的。

  季節因素影響

  信貸數據波動無需過度解讀

  7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268.51萬億元,同比增長6.9%,增速有所放緩。但該情況受到來自季節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一方面,6月恰逢金融機構半年報披露,部分機構會出現短期調整信貸投放節奏、拉高6月數據的情況,這種“衝時點”的做法在以往年份也常常出現。另一方面,6月也是企業半年期經營結算的重要時間窗口,大量企業面臨貨款回收、債務償還、資金清算等剛性需求,這種階段性的資金流動高峯也會反映在信貸數據上。

  “7月是明顯的信貸小月”,王青提到。實際上,將6月和7月合併起來看,月均新增貸款爲1.1萬億元,與去年同期的1.2萬億元基本持平。這表明,在平滑掉透支效應後,近兩個月信貸同比表現仍較爲平穩,對單月數據波動無需過度解讀。

  貸款餘額之外,新發放貸款數據也值得關注。業內專家指出,要看到新發放貸款是一個流量指標,反映的是當期銀行實際發放和回收的情況。如果一段時期內,貸款發放量很大,同時回收量也很大,最終從貸款餘額增量和增速角度看可能不高,但實體經濟有效融資需求也是充分滿足的。從一些發達經濟體的實踐來看,貸款餘額增速到一定階段後會趨於穩定,但存量貸款滾動續作,貸款發放和回收等流量指標並不低,企業和居民融資需求均能有效滿足。

  業內專家也強調,觀察金融總量不能只看貸款,要更多觀察社會融資規模、M2這些更全面的指標。近年來,隨着金融市場創新和直接融資發展,企業融資渠道日益多元化,加上政府債券發行擴容提速,貸款作爲企業融資渠道之一,越來越難以完整反映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成效。人民銀行在2010年前後推出社會融資規模指標,包含貸款、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股票、非標等廣泛的融資渠道,能夠更全面刻畫金融總量增長的全景,相對而言更具分析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從貸款結構上看,7月數據表現較好。普惠小微貸款餘額爲35.05萬億元,同比增長11.8%,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爲14.79萬億元,同比增長8.5%,以上貸款增速均高於同期各項貸款增速。此外,利率低位運行。新發放企業貸款利率約3.2%,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約3.1%,分別較去年同期下降約45個和30個基點。

  破除內卷式競爭

  擠出虛增空轉貸款

  信貸數據影響因素多元化,這也是分析人士着重強調應拓展更豐富觀察視角的重要原因。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貸款增長既與中長期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對資金需求總體更加輕型化的宏觀背景有關,也受到直接融資發展、企業融資渠道日益多元化的影響,還疊加地方債務置換、中小銀行化險、專項債使用效率提高等因素。

  多家銀行向北京商報記者反映,目前很多政府和企業更傾向於用債券融資解決基礎設施等項目的資金需求。如一家銀行向某大項目提供了300億元大額授信,但該項目獲得的專項債資金、中央補助、股東出資等已能滿足當前用款需求,預計年內不再需要提取貸款。

  有市場研究估算,化債、化險因素對當前貸款增速的影響超過1個百分點。去年11月以來,地方債務置換影響貸款約2.6萬億元,中小銀行改革化險對貸款的影響也接近7000億元,還原上述因素影響後,7月末貸款增速會進一步提升。

  而這一過程具有“雙面性”。業內專家表示,政府債券發行短期對貸款有一定替代效應,但長遠看,財政政策持續發力,充分發揮財政乘數效應拉動總需求,有助於讓經濟更好“動起來”,進而撬動增量信貸需求,促進財政、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一石多鳥”效應正加快顯現。同時,完善地方債務管理,加快推動融資平臺改革轉型,撬動破解“三角債”“連環債”,也暢通了經營主體的資金循環,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市場上還有多種現象,均體現了信貸波動從“被動”到“主動”的良性轉變。金融機構破除內卷式競爭會擠出虛增空轉貸款,促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質效更高、更可持續。業內專家表示,金融機構淡化規模情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目前有越來越多的銀行正在轉變經營思路,從“比規模、比增速”轉向“比服務、比精準”,以更可持續的方式支持實體經濟。這會對金融總量數據產生“擠水分”效應,在虛增空轉貸款被擠出的同時,經營主體獲得了更爲精準、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真實融資需求得到了更充分的滿足。

  另外,過去一段時間,部分供應鏈核心企業拖欠中小企業賬款的現象較爲突出,一些被拖欠企業迫於現金流壓力,額外以銀行貸款填補資金缺口,並支付相應利息,加劇企業經營負擔。近期相關部門推進清欠賬款的成效逐漸顯現,大型企業對中小企業的付款期限壓縮至60天以內,多家重點車企也對付款賬期作出了集體承諾。賬款得到清欠後,中小企業貸款需求可能有所下降,但有助於減輕企業包袱、激發經營活力,同時也能夠推動信貸資源從“填補窟窿”轉向“創造價值”,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展望未來,業內專家預計,下半年宏觀政策還將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着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國內經濟循環有望更加順暢,經濟持續回升和有效信貸需求合理增長有保障。預計央行將落實落細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推動社會融資成本下行,支持促消費、擴內需。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高佳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