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聯網江湖 劉致呈
因爲一個趙露思,小紅書又被推至風口浪尖。
趙露思何許人也?
一位因控訴經紀公司“生病被鎖酒店驅魔”引爆全網熱搜的明星。
作爲一名演員,趙露思鮮有讓人耳熟能詳的作品,卻因“假助農”爭議、卸載微博等一系列爭議事件迅速出圈。
如今,趙露思是小紅書十二年歷史上首位突破2000萬粉絲的賬號。小紅書官方第一時間發佈戰報,向趙露思發出祝賀。
趙露思在小紅書火了,很難說背後沒有平臺的推動。
畢竟有爭議的流量,他也是流量,也是能變現的。
只是這個喫相,可能還是有點沒能顧得上。
媒體人三表發文:“小紅書最起碼連續三天向我彈窗推送趙露思的內容。”並表示:“這是有移動互聯網以來最悍然、最粗暴、最佔用公共資源的一次打擾用戶的行爲。”
在強硬的平臺推送面前,“你的生活興趣社區”似乎成了一句空話。如果用戶個體的“興趣”,都能夠被平臺“強制定義”,那麼所謂興趣種草,還有意義嗎?
到底是什麼,讓小紅書不惜打擾用戶,力推趙露思?又是什麼,又驅使小紅書,走上微博曾經走過的道路?
答案其實就三個字:商業化。
商業化or微博化?小紅書還是有點着急了
趙露思有沒有價值?
有。
從微博到小紅書,短短兩週內就直播了10場,歷史性的漲粉突破2000萬,是小紅書可遇而不可求的一次機遇。
也許,從趙露思身上,柯南看到了另一個“薇婭、董宇輝、李嘉琦”的可能性。
試想一下,如果小紅書把趙露思捧紅了,小紅書直播電商是不是就有了新的想象力?
有了趙露思,是不是就能帶來飯圈流量,能帶來新鮮血液,更重要的,能帶來更多的商業化可能性。
過去,微博能靠着明星流量打法一統江湖,今天的小紅書,也自然能夠用相同的打法,挖掘一波流量、商業化紅利。
一方面,飯圈人羣與小紅書人羣畫像有重合,帶來增量的同時也能挖掘存量;另一方面,趙露思兼具明星、頭部博主和有爭議人羣三重屬性,也能給小紅書帶來更多的關注度。
畢竟,小紅書太渴望增量了。
Questmobile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前十個月,小紅書月平均活躍用戶規模爲2.14億,較2023年同期僅增長了11.9%。
也就是說,小紅書的流量大盤增長似乎沒有那麼快了。
小紅書歸根到底是個內容平臺,不是經營平臺,經營平臺靠的是工具提升效率,內容平臺靠的是紅利帶動增長。
於小紅書而言,沒有了紅利,可能就意味着進一步失去了商業化的基本盤。
這也可能也是小紅書,爲什麼要不顧“生活興趣社區”的理念堅持,反倒強推趙露思,試圖做大頭部博主流量池。
在商業化這件事兒上,小紅書似乎越來越“急了”。
實際上,“綁定”趙露思,與向淘寶、京東開放流量,本質上是一回事兒。都是開始藉助外部力量來進一步商業化。
向淘寶、京東開放,是向外增長。力推趙露思,是更激進的向內增長。
只不過,與開放流量不同,“綁定”趙露思,會不會向外界傳出一個“小紅書飯圈化”的信號?
這點可能是需要管理層反思的。
回顧這件事兒本身,其實也有不少值得細品的地方。比如,還處在爭議中的趙露思正在和經紀公司鬧矛盾,然後小紅書就迫切地想要接盤。
這裏面的決策鏈條,是不是有飯圈文化的影響?這點是需要小紅書決策層警惕的。
實際上,小紅書曾一度對明星和粉絲的湧入,抱有警惕的態度。
一方面,這些人羣湧入的確能帶來很多流量,另一方面,這也會使得小紅書的社區內容調性變質。一旦沒了調性,所謂內容社區,也就沒了種草的價值。
小紅書創始人瞿芳曾說:“我們非常清楚當 KOL 也在給我們貢獻大量優質內容的時候,我們不要忘了自己姓什麼。”
興趣是小紅書內容的生命線,也是商業化的生命線。
要知道,市場對小紅書的期望值是很高的。
過去,市面上一直有消息稱,小紅書可能要啓動IPO。也有業內人士預計,小紅書IPO最早可能今年啓動。
天眼查APP顯示,目前小紅書融資已經到了E輪,從一級市場的情況來看,IPO可能也有一定的迫切性。
金沙江創投旗下的一份股份交易文件顯示,小紅書估值從200億美元,躍升至260億美元。
於小紅書而言,要想在將來IPO之後,爲股東兌現這份期望值,就不得不拿出更多的商業化成績,繼續提升貨幣化率。
提升貨幣化率的方式還有很多。小紅書是不是要逐漸“微博化”?是不是要喫“爭議流量”這碗飯?
恐怕還需要深思。
擁抱“飯圈”之後,“種草故事”還有吸引力嗎?
從商家的角度來看,興趣也好,飯圈也罷,有紅利,能掙錢始終是第一位的。
畢竟,小紅書的內容紅利蛋糕,越來越不夠品牌分了。
但問題是,對平臺而言,真正的紅利蛋糕,是結構性的增量。
海底撈的服務是餐飲行業的結構性增量,《神話悟空》的品質是遊戲行業裏的結構性增量,小米YU7的情緒價值是國產新能源的結構性增量……
你看,大多數時候,結構性的增量是品牌自發增長出來的,而不是依附於某個有內容紅利平臺。
因爲,今天這個過剩的市場,任何能被看得見的流量紅利,最終都會吸引一大票品牌蜂擁而至,然後紅利就消失了。
市場永遠存在“二八”法則,20%的商家在掙錢,80%的商家在內卷。
小紅書亦然。
實際上,今天的品牌種草增長已經由增量轉入存量時代。
在小紅書上拍圖做筆記起號,然後一款產品賣爆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品牌在小紅書種草的方式無非三種:達人種草、信息流投放,搜索投流。
這三種方式能奏效,前提是小紅書依然能有一個健康、真實的內容生態。
現實是,所謂“真實的內容生態”,背後是“鄭州幫”的降維打擊。種草這模式,也就變得不再性感了。
當平臺內的博主種草內容越來越多,內容生態的天平開始向商業化傾斜的時候,平臺的內生流量增長也就變得更難了。
增長更難,“鍋”不在小紅書,而在於注意力通縮是個客觀規律。
小紅書內容生態豐富,無效的信息,也就會越多,劣幣驅逐良幣,軟廣越來越多,真實的分享也就會越來越少。
去年一季度時,2024年第一季度,小紅書的UGC佔比約90%,小紅書“種草達人”中,68.06%爲粉絲數小於5000的“素人”。
今天的小紅書UGC的內容能有多少?
尤其是在引進趙露思,博主內容“寡頭化”之後,小紅書的素人內容還能不能撐起整個內容生態?
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實際上,當平臺內容的電商味兒越來越濃,博主種草也會被用戶主動識別爲廣告。到時候,再強調興趣,可能也難解決流量價值流失的問題。
“種草”這事兒,對小紅書來說,既是一種能力半徑,也是路徑依賴。
從強調“生活方式電商”再到現在強調“興趣社區”,小紅書顯然希望完成流量與商業化的雙重擴容。
畢竟小紅書的“種草”商業,需要有更多的水源來澆灌。
實際上,興趣這條路,抖音已經走過一遍。抖音興趣電商的成功在前,3.5萬億GMV體量已經向市場證明了“興趣”這條路是走得通的。
同樣是靠算法,憑什麼抖音能做成小紅書做不成?
今天,小紅書的用戶人羣,是消費市場最有購買力的人羣:一二、三線城市裏年輕的白領女性。今天小紅書依舊是培育新品牌,做新品牌的冷啓動的最佳陣地之一。
只是,小紅書的“種草”模式,到底對商家還有多少吸引力?
恐怕只有品牌商家們自己更清楚。
作爲小紅書平臺上的“少數”男性用戶,在用了幾個月後,我還是決定把小紅書卸載了。
原因無他,對算法繭房下的推薦內容有點膩了。
當初之所以開始玩小紅書,是因爲“中美網友大對賬”勾起了我的興趣。沒承想始於興趣,終於興趣。
今天的小紅書,其實有點像2016年左右的微博。
當時,微博流量如日中天,成爲無數新品宣發、種草的陣地,風頭一時無兩。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短視頻崛起,微博逐漸平庸。
說到底,還是因爲用戶的心態變了,品牌的心態也變了,品牌的宣發陣地也變了。
時下,最火的不是直播,也不是短視頻,而是短劇。
接下來,短劇會不會像短視頻那樣成爲商家“種草”的新陣地?微博、貼吧的路,小紅書會不會再走一遍?值得持續觀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