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鎂經
作者:李想
////
國貨護膚品牌植物醫生衝擊IPO。加盟模式曾助力其快速崛起,如今卻使其面臨諸多挑戰。上市能否成爲其破局的關鍵?
“國貨護膚品牌”植物醫生,正衝刺“A股美妝單品牌店第一股”。
6月27日,深交所官網顯示,北京植物醫生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植物醫生”)主板IPO申請已獲受理,保薦機構爲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31年的植物醫生,在化妝品這條賽道上,走出了一條與衆不同的路徑,在全國開出了4000多家門店。
然而,龐大的規模背後,暗藏風險。
翻開招股書,其過度依賴線下加盟模式的隱患、研發投入不足的短板,暴露無遺。此外,加盟商違規、品控難題以及渠道監管漏洞等問題,也在困擾着它。
結果就是,過去三年,業績增長停滯、關店數量攀升,曾經的模式優勢正逐漸消退。
IPO可以爲植物醫生帶來資金與關注,但它能否破局,還是未知數。
開出近4000+店的加盟模式,跑不動了
在衆多護膚品牌中,植物醫生的發展模式有些特殊。
同行中,珀萊雅(603605.SH)、貝泰妮(300957.SZ)的直營收入佔比均在50%以上,丸美生物(603983.SH)、毛戈平(01318.HK)也以直營模式爲主。
而植物醫生則採用以經銷模式爲主、直營模式爲輔的模式,其中授權專賣店即爲加盟商門店。
植物醫生的低門檻吸引了大量加盟商,尤其是資金有限但看好美妝市場的人羣。
據“剁椒Spicy”報道,河南區域加盟經理透露,植物醫生不收取加盟費,僅收取1萬元保證金用於規範市場秩序、約束串貨等違規行爲。加盟商首批鋪貨成本爲8萬元至9萬元即可完成店鋪貨品陳列,單店啓動資金控制在20萬元左右。
相比之下,同樣主打單品牌的護膚品牌樊文花早期單店總成本爲20萬元至30萬元,蜜思膚單品牌店加盟成本更高,達30萬元至50萬元。
同時,植物醫生73%的門店佈局在下沉市場,巧妙避開了核心商圈的高租金,這一策略使其能在低線城市快速擴張,滿足當地消費者需求。
爲了更好地綁定用戶,植物醫生還推出了“買產品送護理”服務。
剁椒Spicy曾報道,朝陽區一家門店的導購員王姐表示,該服務已成爲植物醫生吸引消費者的核心賣點。消費者購買一套產品花費大約986元,僅需做10次護理就能回本。
過去三年,植物醫生的擴張速度很快,每一年分別新增740家、843家及508家門店。截至2024年末,線下連鎖門店已達4328家,其中授權專賣店3830家(佔比88.5%),直營店僅498家。其門店總數甚至超過歐舒丹、林清軒、貝泰妮三者線下門店數量的總和。
根據中國香料香精化妝品工業協會的研究報告,按2024年度全渠道零售額計算,植物醫生在國內單品牌化妝品店中排名第一。
由此可見,這種輕資產模式助力其快速佔領市場,尤其在下沉市場成效顯著。加盟門店也撐起了植物醫生營收的半壁江山。
在經銷模式下,加盟商以4.3折拿貨,公司通過向加盟商銷售產品實現穩定盈利。2022年至2024年,經銷模式業務收入佔比均在63%以上,成爲營收的絕對主力。
▲
2022年至2024年植物醫生的收入來源構成圖,鎂經小組製圖
然而,近三年植物醫生的營收增長几乎停滯。2022年至2024年,其營業收入分別爲21.17億元、21.51億元和21.56億元,增長率僅爲1.6%和0.22%。
同樣主打單品牌店,且在衝擊港交所IPO的林清軒,同期營收分別爲6.91億元、8.05億元和12.1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高達32.5%。同行業其他可比公司中,丸美生物、珀萊雅(603605.SH)同期營收複合增長率均達到30%,貝泰妮也實現了近7%的複合增速。
植物醫生的門店經營情況也不樂觀。去年,其加盟門店淨減少294家(新增508家,關閉802家),線下加盟門店收入銳減了2748.98萬。
種種跡象表明,植物醫生的這套模式,已經逐漸跑不動了。
“重加盟輕管控”的弊端,藏不住了
在業績增長停滯的背景下,植物醫生採取了“0加盟費”策略,試圖吸引更多加盟商。
然而,儘管加盟門檻降低,加盟商的經營壓力並未減輕。相反,從實際運營來看,不少加盟商仍因成本高、盈利難選擇退出。
自媒體賬號“錦緞研究院”曾做過一個測算,植物醫生2024年線下渠道收入爲16.37億元,門店數量爲3830家,平均每家門店年收入不到43萬元,折算到每月不足4萬元。在扣除房租、水電、人工成本後,一二線城市的門店盈利難度很大。
另據“子彈財經”報道,某位植物醫生前員工表示,一般來說,一家植物醫生的加盟店回本週期至少需要十幾個月。加盟商每月需備貨約10萬元,貨品在店鋪之間調動,門店一般需配備3名經過培訓的員工。這意味着,光是備貨和人力就對加盟商構成了不小的資金壓力。
相比之下,植物醫生總部則是旱澇保收。
據“搜狐財經”報道,加盟商以4.3折從植物醫生拿貨,利潤依賴拿貨價與零售價之間的價差。若產品賣不出去,加盟商可以退貨,但植物醫生會在加盟商4.3折的拿貨成本之上再打折扣,打折之後的款項纔是加盟商最終可以拿到的退貨款。
所以,植物醫生的直營店盈利能力遠遠高於加盟店。2024年,植物醫生經銷模式毛利率達51.8%,低於直營模式的71.2%。
在招股書中,植物醫生明確表示,經銷商的人員、資金、財務、經營和管理均獨立於公司,這也導致品牌對加盟渠道的把控力度被大幅削弱。植物醫生過度依賴加盟模式卻疏於管控,導致合規性問題集中顯現。
在規模較小時,管理難度低,良好的增長態勢掩蓋了不少潛在的風險。然而,而隨着規模擴大,管理難度顯著上升,之前潛藏的問題便集中暴露了出來。
近三年,植物醫生及子公司累計收到16張行政處罰單,違規類型涵蓋價格欺詐、供應鏈監管不力、衛生許可缺失、虛假宣傳、稅務疏漏、消防隱患等問題。
典型案例中,湖北赤壁加盟店因銷售含禁用成分“苯乙基間苯二酚”的化妝品,被罰8.5萬元;貴州關嶺門店因經營過期化妝品,被罰0.4萬元;四川省達州市渠縣渠江街道憑嵐化妝品店因虛假宣傳“國禮”屬性,被罰0.5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5年5月31日,植物醫生尚有32家因提供到店護理服務而需辦理衛生許可證的子公司、分公司(直營門店)尚未取得衛生許可證,進一步暴露了內部管理的鬆散。
這些管控漏洞直接傳導至產品端,導致植物醫生的質量口碑持續受損。
2022年,植物醫生“紫靈芝多效駐顏潔面乳”被檢出菌落總數超標21倍,涉事批次產品被責令下架,但通報後數日仍在電商平臺銷售。截至目前,植物醫生在黑貓投訴 【下載黑貓投訴客戶端】平臺上的投訴總量已達到290條,主要涉及產品安全與誘導消費問題。
▲黑貓投訴平臺上有關“植物醫生”品牌的相關投訴
這些問題也直接影響了植物醫生的IPO進程。
2023年7月,植物醫生啓動了A股IPO輔導,歷經兩年七期的輔導籌備,直到今年6月底才獲得深交所受理,延期長達19個月。
輔導機構中信證券明確提到,“加盟商違規銷售、虛假宣傳以及供應鏈監管漏洞”是主要原因。
擺脫舊模式,已迫在眉睫。
上市能破局嗎?
面對重重挑戰,植物醫生將希望寄託於上市。
根據招股書,植物醫生擬募集資金約9.98億元,資金主要投向四方面:5.26億元將投入“營銷渠道及品牌建設”,佔比超50%;2.64億元用於“總部及研發中心建設”;1.09億元投入“生產基地技術改造”;9989.87萬元用於“信息化系統升級”。
▲植物醫生上市募資用途,鎂經小組製圖
不難發現,植物醫生上市融資的資金主要用於兩個方面:一是渠道轉型,二是在產品研發上發力。
植物醫生在產品研發上的投入確實不足,而且正轉化爲難以逾越的產品力鴻溝。
2022年至2024年,植物醫生的研發費用分別爲7377.39萬元、7587.63萬元和6633.45萬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爲3.48%、3.53%和3.08%,整體呈下降態勢。
研發投入的收縮還體現在人員配置上。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發人員數量從166人減少到149人,再降至130人。
▲
2022年至2024年植物醫生研發人員的人數,來源植物醫生招股書
招股書顯示,植物醫生的研發活動涵蓋化妝品原料研發、包裝研發、IT研發等多個領域,對研發人員的理論知識、從業經驗和實操水平均有較高要求。
在人員持續縮減的情況下,研發團隊中高學歷人員佔比明顯下降。大專、高中、中專及以下學歷人員佔比從2022年的28.31%上升至2024年的31.54%,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佔比僅爲12.31%。
▲2022年至2024年植物醫生研發人員的學歷分佈,來源植物醫生招股書
更值得關注的是,植物醫生的核心技術大多依賴合作研發或委外研發,自主研發能力明顯不足。
具體來看,公司共有59項發明專利,其中51項境內發明專利裏,有13項是通過受讓取得的,佔比超過25%。即便是公司宣傳的王牌產品石斛蘭系列,以及雲南高山植物美白功效研發、鐵皮石斛原液提取與應用研究等核心技術項目,公司也僅是以“支付研發經費”的方式參與其中。
在公司列出的四大核心技術中,涉及產品成分研發提取的三大技術關聯18項發明專利,均爲合作研發成果,只有涉及實用新型專利的真空包裝技術屬於自主研發。
植物醫生的四項核心技術,來源植物醫生招股書
這些研發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植物醫生的長期競爭力。結果就是,其核心產品石斛蘭系列自推出七年來從未進行技術迭代,其抗衰功效宣稱仍停留在基礎保溼層面。品牌形象的老化還導致年輕客羣的流失。
然而,植物醫生卻想通過營銷來解決品牌老化的問題,因此邀請了陳偉霆、王俊凱、景甜等明星代言。
渠道方面,過於執着線下加盟模式的植物醫生,已經錯失了線上渠道的紅利。
同樣從線下渠道起步的貝泰妮旗下同類品牌薇諾娜,其快速增長就得益於抓住了國貨美妝線上爆發的機遇。招股書顯示,2019年薇諾娜的營收還不到20億元,但藉助線上渠道的迅猛增長,上市四年內收入就實現翻倍,2023年已突破50億元。
過往數據似乎已經表明,植物醫生在線上渠道的整體表現並不盡如人意。數據顯示,公司線上直營電商平臺收入佔比僅爲9.3%,經銷電商平臺收入佔比更是隻有3.77%,明顯落後於同行。根據招股書,2022至2024年植物醫生線上收入分別爲5.71億元、4.86億元和5.18億元,增長緩慢。
2022年植物醫生開始將資源往線上渠道進行傾斜,然而由於大多數護膚品牌通常都是從線上起家,整個線上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
植物醫生髮展線上渠道的打法也很簡單粗暴,就是打價格戰。2023年及2024年,植物醫生嘗試通過抖音小店模式發力,將面膜定位爲核心引流產品,並給出大幅促銷折扣(39元/10片),這使得面膜產品的平均售價從100.92元/千克降至78.98元/千克。
在這一促銷方式推動下,2024年植物醫生面膜銷量從2023年的3829.08噸提升至4440.85噸,但產品毛利率也從40.47%下降到34.25%。
這種低價促銷可能會讓品牌在消費者心中形成“平價”印象,爲後續的品牌升級埋下隱患。
當前,化妝品市場早已形成“線上爲主、線下爲輔”的格局,而植物醫生卻始終沒能擺脫路徑依賴,使其錯失轉型良機,到最後被逼得不得不轉型。
植物醫生在招股書中表示,未來發展將“進一步推進線上線下渠道的深度融合”。只是,越往後,競爭越激烈。
《2025中國護膚品行業白皮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間,國內十大國產護膚品牌線上銷售額從244億一路增長至435.5億,其中排在前三位的珀萊雅、韓束、薇諾娜的累計份額佔比超過50%,“馬太效應”愈發明顯。
按照這個趨勢,即便植物醫生通過上市募集了所需資金,能否破局,仍有懸念。
責任編輯:楊紅卜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