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派財經 李唐
近期,聯想財報顯示,在2025/26財年第一財季,聯想營收同比增長22%至18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62億元),創下歷史同期最高紀錄;按香港財務報告準則計,淨利潤同比增長108%至5.0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6億元)。按照非香港財務報告準則計算,淨利潤同比增長22%至3.89億美元(約合28.2億人民幣),已調整因認股權證產生的非現金公允價值收益。
聯想既是做PC的資深玩家,又不想只做PC,這家智能硬件廠商,也正是試圖打破原有業務產業邊界。
只是,聯想的路會好走嗎?
市場調查機構 IDC 近期發佈的報告稱,在 2025 年第 2 季度,全球 PC 出貨量達到 6840 萬臺,同比增長 6.5%。其中聯想的出貨量 達到1700 萬臺,市場份額 24.8%,同比增長 15.2%,可謂拔得頭籌。
此前靠PC起家的IT巨頭,聯想自早些年奪得全球PC市場冠軍後,始終處於行業拔尖位置,但近些年,PC產業紅利日漸稀釋,聯想也在謀劃新增長曲線。
作爲提供智能解決方案和個人筆記本電腦業務的廠家,聯想的轉型,尤爲重要,甚至算得上是中國製造業的一道縮影,只是,破局,又豈止沒有挑戰的?
PC不好賣了
雖然聯想財報整體增長,但是財報當日其開盤快速下挫超過5%,盤中最高跌至6.86%。
市場不太買賬,原因可能有多方面,而PC的整體前景可能是一個方面。
雖然市場研究機構IDC發佈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PC出貨量在連續兩年下滑後雖小幅回升,但僅增長了1%。這一數據表明,PC市場的增長依舊乏力,行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其實,自新冠疫情期間購買潮過後,PC市場近年來增長停滯。消費者換機週期延長,對PC的需求愈發謹慎。一方面,如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功能日益強大,能夠滿足大部分日常辦公、娛樂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PC的市場份額 。
人們用手機就能隨時隨地處理簡單文檔、瀏覽網頁、觀看視頻,便捷性甚至超越了PC。另一方面,PC技術創新速度放緩,缺乏足夠吸引消費者更換設備的亮點。在性能提升有限的情況下,消費者更願意將資金投向其他領域。
在商用市場,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使得企業對IT設備採購更爲保守。企業削減開支,優先保障核心業務運轉,對PC採購計劃一推再推。即便是有采購需求,也傾向於選擇租賃而非直接購買,進一步壓縮了PC市場的銷量。
儘管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貨量同比有所增長,如Gartner數據顯示增長4.8%,Canalys和IDC報告分別顯示增長超過9%、4.9% 。但這一增長更多是由於廠商爲應對可能的關稅政策大幅增加庫存,以及經銷商提前囤貨所致,並非終端需求的真實復甦。一旦庫存消化完畢,PC市場可能再次陷入銷量困境。
從長遠來看,PC行業若想擺脫銷量不佳的困境,亟待在技術創新、產品設計以及市場拓展等方面實現突破,挖掘新的市場增長點,滿足消費者和企業不斷變化的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重煥生機。
以上現象皆在指向一個結論:PC依然具備需求,但產業紅利不再如此,身處業內的廠商,即便可以在財報中拿到或是在營收或是在市佔等方面的亮眼數據,也難以掩蓋PC產業日漸式微的商業規律。
回到聯想身上,近期發佈的財報顯示,PC之外業務佔比近半,多元化增長引擎全力運轉,這或可表明,聯想在智能設備業務、基礎設施業務和解決方案業務等方面日漸協同。
不過,現實的挑戰是,在不確定性與未來風口的交融下,公司如何穩住核心業務、穿越週期?PC之外是否找到真正的增長引擎?是否真正把握了AI的戰略窗口先機?如何穿越全球化“再平衡”帶來的系統性衝擊,並構築抵禦風險的長期韌性?
聯想的解法,是試圖重倉AI。
押注AI
對於智能業務,聯想的佈局要早些。
早在2017年,當PC業務面對惠普等對手強勢進攻而顯得承壓,移動手機業務在國內市場幾乎節節敗退之際,聯想面臨不得不轉型的現實問題。
此時商湯、曠視等“AI四小龍”風頭正勁,第一波AI浪潮方興未艾,聯想開始佈局人工智能,從純硬件廠商轉型爲“設備+雲”的AI服務商,到2019年正式敲定了“3S戰略”,即智能物聯網、智能基礎架構、行業智能與服務,日漸形成了幾大業務矩陣。
2023年,chatgpt掀起的生成式AI革命席捲全球,企業對算力需求大增,聯想的AI服務器得以大賣,與此同時,爲了應對AI算力的高耗能,聯想實現了第六代海神液冷技術的突破,使數據中心能耗降低40%,海神液冷技術方案在2024年四季度同比飆升244%,全年同比增長68%,推動了聯想ISG整體業務的飛速增長。
來到2024年,聯想推出了AI PC,到第四財季,聯想AI PC在中國市場筆記本總銷量中佔比達到16%,整個財年超額完成銷售目標。
結果方面,聯想的確在商業回報中嚐到甜頭,一方面推動了聯想PC產品的品牌升級和毛利率,更早的2024/2025財年Q1財報顯示,PC 業務運營利潤率爲 8.8%,高端產品佔比達 31.6%;另一方面帶動了整個PC業務的增長,2024/2025整個財年,聯想PC業務增長實現了13%的增長,份額達23.7%,與第二名差距擴大至3.6個百分點。
到了2025年,聯想又提出了“第五次”創業的口號,並宣稱未來聯想的戰略、資金、產品都要圍繞混合式人工智能展開。
提出此番戰略並不意味,因爲聯想的確需要新的賽道構建業務持續增長的底座能力。
傳統硬件廠商需要新競爭力
仔細拆解聯想的業務單元,亮點的增長背後,三大業務板塊也都有着各自的“挑戰”,這也成了聯想謀新創業的基本背景。
其中,IDG業務市場中聯想、惠普、戴爾三家構成第一梯隊,市場份額相互拉鋸,差額不大,經營業績與行業週期相關聯,行業增長的空間將越來越有限。
而ISG業務的商業模式基本上是爲雲廠商定製生產,面臨的市場競爭和壓力不小。對比來看,SSG業務增長前景更爲明朗,只是整體的競爭能力要求更高,比拼的是生態能力,要求廠商“硬件-軟件-服務”這一生態上閉環的能力。
而聯想的挑戰恰好在此。
從整個AI佈局看,聯想智能體業務的核心產品之一的天禧個人智能體系統,其中小天個人智能體也接入了DeepSeek-R1聯網滿血版大模型,可以實現響應速度提升、複雜指令執行更準確,而且還支持跨端任務的無縫協同。AI PC已經佔到聯想個人電腦總出貨量的30%以上,推動IDG實現近千億營收,同比增長18%
此外,聯想AI PC、聯想moto AI手機、聯想AI平板等一方面均在產品端構建了AI功能體系,並通過天禧AS接入雲端DeepSeek-R1滿血版大模型,根據計劃,聯想未來還將進一步升級天禧個人智能體系統,在端側部署DeepSeek 70億參數大模型,成爲全球首家在端側部署和運行這一大模型的AI PC品牌。
但是,真正的創新往往並非簡單的生態整合,一方面至少先需要底層核心技術的突破,另一方面,軟硬件協同或者生態的資源整合故事才能講得更好。
至於聯想的創新能力究竟如何,實際上並不需要作過多拆解,市場往往是最好的試金石,反過來講在構建新競爭力的路上,聯想既有亮點,也有挑戰。
亮點在於,聯想依託於過去數十年在B端和C端領域的積累,在軟硬件能力和客戶服務、用戶體驗等方面形成了較爲堅實的基礎,這也是聯想AI智能體可以快速落地並形成商業閉環的原因。
而挑戰在於,新的競爭力需要有新的突破性產品,聯想推出的產品需要打破現有市場的枷鎖,做到與衆不同反而並非易事,以AIPC爲例,目前整個業內AIPC在功能上實際上相對同質化,大多廠家所定義的產品賣點也並無絕對的本質區別,因此,如何打造差異化將是聯想構建競爭力的關鍵。
另外一方面,但智能體市場的狂熱也催生出“泡沫”。分析機構Gartner認爲,智能體市場在冷靜後將會出現一波退潮,到2027年底將會有超40%的智能體項目被取消。
不過,行業的擔憂依然無法忽視,尤其是在智能體方面。
從Agent演進上看,北京商報曾報道,有業內人士認爲今年Agent預計可以在數十步較複雜的工具調用中,做到90%的準確率,基本達到可商用狀態。但基礎模型的能力還是有所欠缺,基礎模型還難以做到自主調用上萬個工具並自主執行。
但Gartner高級總監兼分析師阿努什裏·維爾馬錶示,部分Agent項目“受炒作驅動,且常常被誤用”,“這可能會讓組織忽視大規模部署AI Agent的真正成本和複雜性,導致項目無法推進到生產階段”。面向用戶來說,對比垂類Agent,通用Agent在企業端的應用效果不佳,從效率/成果衡量,都無法達到“數字員工”的高度。
不過話說回來,聯想的的確確從AI價值中獲得了成效,三大主營業務集團都把握住了AI帶來的結構性增長機遇:IDG智能設備業務集團實現營收973億元,同比增長17.8%,其中PC業務創下15個季度以來最快增速;ISG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營收實現35.8%的增長;SSG方案服務業務集團收入增長19.8%至163億元,運營利潤率達到22.2%。
顯然,聯想作爲一家製造業巨頭,要想更好市場增長,就不得不構建新的競爭力,這將對聯想的未來和AI業務的可持續性產生深遠影響。目前的聯想已經成功轉型,至於未來的聯想又將以怎樣的創業者姿態出發並帶來新的亮點,市場將會給出答案。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