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經濟觀察報)

經濟觀察報記者 王雅潔
2025年8月8日,阿布扎比資本集團總部內,深圳小庫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小庫科技”,成立於2016年的建築AI企業)創始人何宛餘與阿布扎比資本集團(Abu Dhabi Capital Group)首席執行官阿布巴克·阿爾·庫裏共同落筆,宣告阿布扎比資本未來控股(ADCX Holdings)正式成立。
這是中國AI企業首次與阿布扎比頭部的資本集團展開深度合作。
從2019年商湯科技宣佈設立阿布扎比研發中心,2023年阿布扎比主權基金投資蔚來汽車,到小庫科技叩開皇室資本大門,一紙協議背後,是中國AI企業在中東市場數年的拓荒。
兩千公里外的利雅得街頭,文遠知行的Robotaxi正載着沙特乘客駛過宏偉的國王塔。
2025年二季度,該公司自動駕駛業務收入同比暴漲836.7%,中東市場貢獻了超三成營收。
同一時間,慧新智能的消毒機器人在迪拜醫院走廊穿梭,紫外線光束精準殺滅病原體——這些中國AI產品正成爲中東智慧醫院的“新標配”。
當國內AI企業苦於算力限制與市場內卷時,一場向中東的技術遷徙已然成勢。
沙特“2030願景”明確將人工智能列爲國家轉型支柱,阿聯酋則計劃十年內將AI對GDP貢獻提升至14%。這片石油資本湧動的土地,正成爲中國AI全球化的重要支點。
沙特主權基金PIF宣佈未來五年投入720億美元佈局人工智能基礎設施;阿聯酋計劃十年內將AI對GDP貢獻提升至14%;卡塔爾則推出50億美元專項基金吸引全球AI企業。
政策也在爲中國AI企業出海開啓“綠燈”。
經濟觀察報梳理獲悉,從2025年1月至8月,包括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工信部、國資委在內多部門,密集就中國AI企業新發展出臺新政。
技術出海
2025年夏天,中東成爲中國科技大佬的打卡勝地。
2月,李彥宏現身迪拜“世界政府峯會”,百度智能雲中東佈局悄然啓動;騰訊雲在沙特科技盛會LEAP2025上宣佈投資1.5億美元建設數據中心;阿里雲泰國節點剛啓用,團隊便轉戰阿布扎比洽談智慧城市項目。
站在迪拜未來基金會人工智能中心的落地窗前,商湯科技中東負責人向外界展示沙盤:“三年內這裏將複製中國AI應用場景。”醫療影像診斷、建築能耗優化、零售行爲分析等十餘個模塊正進行本地化適配。
小庫科技創始人何宛餘,叩開了阿布扎比皇室資本的大門,成爲在未來人居領域第一家與當地頭部資本集團合作的中國AI企業。
在雙方現有的合作項目基礎上,小庫科技將與阿布扎比資本集團進一步成立合資平臺公司,推動阿聯酋及中東地區在AI+數智化、綠色可持續、未來人居、智慧城市等方向佈局多垂直領域跨地區的深度產業合作。
何宛餘的破局始於一次“不對等”的會面。
時間倒退回2023年6月,小庫科技團隊走進迪拜未來基金會(Dubai Future Foundation),三十多家全球頂尖科技公司同臺角逐,他們是迪拜未來基金會在全球六百多家企業中篩選出來的企業。
何宛餘說:“他們在面試問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證明在如此複雜的城市開發建設流程中,AI能夠賦能產業並順利落地?”
爲此,團隊用詳細的技術論證及短時間內完成技術遷移,將原本適配中國地產特徵的技術改爲符合阿聯酋規範的建築平臺,最終成爲中國內地唯一一家入圍的AI企業。
以迪拜未來基金會爲起點,小庫科技的中東業務終於在阿聯酋開枝散葉。
截至目前,小庫科技已在當地開展數個千萬級合作項目,併成立相關合資平臺。
通關密碼
當小庫科技在建築領域破冰時,慧新智能創始人張凱進軍中東醫療AI。
2024年初,團隊帶着醫院配送機器人方案拜訪迪拜衛生局(DHA),卻因文化適配不足碰壁。
張凱意識到了自己的失誤:“機器人遞藥瓶時掌心朝上,被視爲褻瀆,技術優勢必須包裹文化尊重的外衣。”
團隊隨即啓動“文化嵌入計劃”:聘請迪拜穆罕默德文化研究中心顧問,將誦經音頻植入系統;爲機器人增加頭巾佩戴識別功能;消毒模塊強化對禮拜毯的清潔算法。
這些改變贏得DHA信任,雙方於2025年簽署智慧醫院AI機器人智造協議。
目前,慧新智能已經實現了“臨牀場景採集、AI模型優化、效果驗證”的商業閉環:與迪拜衛生服務公司共建聯合實驗室;本地化生產降低30%成本;單臺機器人日均替代三名護工。
同樣找到通關密碼的還有文遠知行。
在阿布扎比開展Robotaxi服務時,團隊發現當地女性乘客顧慮重重。解決方案是開發“Hijab模式”:車窗採用電致變色玻璃,乘客可通過APP調節透光度;後排增設獨立空調分區;語音助手默認女聲播報。這些細節輔助其獲得沙特首張自動駕駛牌照,2025年二季度中東業務收入飆升至4590萬元。
萬達信息的破局則始於一場“數據主權攻堅戰”。
2025年3月,該公司與庫帕思科技等成立“語料終端創新聯合體”,將其在醫療數據治理的經驗移植到中東建築領域。
在利雅得某智慧醫院項目中,萬達信息開發出分佈式語料處理工具:患者隱私數據存儲於本地服務器,僅匿名化診療流程數據用於AI訓練;算法通過沙特DSG與阿聯酋GCC雙重認證。
萬達信息中東負責人表示:“中東的數據合規成本佔項目預算25%以上,但跳過就是死路。”
其開發的多模態加密系統成功將數據泄露風險降低90%,目前已在12家沙特醫院部署,帶動公司上半年中東訂單增長170%。
2025年4月,成都33家企業組團奔赴沙特。
在利雅得工業合作對接會上,硅寶科技國際貿易部經理張曉婭用一場“市場偶遇”打開局面——當她在建材城向店主展示產品應用於北京大興機場的案例時,對方立即接通在中國採購的兒子視頻電話。
三天後,這位沙特青年出現在廣交會硅寶展臺,簽下首筆200萬美元密封膠訂單。
遠征折戟
不是所有遠征都有圓滿結局。
2024年底,一家中國AI安防企業在沙特遭遇折戟。
該公司曾以人臉識別技術見長,中標當地合同額逾2000萬美元的智慧社區項目後,卻因關鍵失誤導致合約終止,這其中包括數據本地化失控,比如未按沙特《個人數據保護法》(PDPL)要求將居民生物特徵數據完全存儲於本地服務器,部分數據迴流至中國國內的數據中心。
時任技術總監說:“合規成本吞噬了利潤,合規成本佔到總預算的28%,遠超預估。”爲滿足沙特數據本地化要求,團隊被迫採購高價服務器,項目利潤率從35%壓縮至7%。
此後,這家中國AI安防企業,永久失去沙特市場準入資格。
上述情況並非孤例。
2025年中國信通院調研顯示,出海中東的AI企業不止一次因數據合規問題遭遇罰單。
技術轉讓的過程中,另一家中國科技企業也遇到了“換市場困局”。
2023年,這家科技企業爲進入沙特NEOM新城項目,接受沙特主權基金PIF的苛刻條款:合資捆綁,與沙特人工智能公司(SCAI)成立合資企業,沙方持股49%;技術轉移,需培訓300名沙特工程師掌握人臉識別算法核心模塊;對賭協議:若7年內未上市或找到買家,商湯須回購SCAI所持股份。
參與談判的科技企業高管說:“用技術換市場是飲鴆止渴。”
後續,沙方工程師頻繁索要代碼權限,甚至要求開放雲平臺管理後臺。2025年,NEOM項目一期交付後,SCAI單方面宣佈“已掌握自主AI能力”,將該中國科技企業排除在二期競標名單外。
折戟案例正在催生行業預警機制。
中國信通院2025年發佈的《中東AI合規指南》劃出三條紅線:核心數據絕對本地化:在阿聯酋設立獨立數據中心;算法雙重認證:同時通過中國DSG與中東GCC認證;文化適配測試:宗教習俗、性別隔離等必須嵌入系統設計。
8月13日沙特利雅得時間晚間,上述科技企業數據中心運維團隊仍在調試備用服務器。企業的玻璃門上貼着新打印的標語:“在這裏,合規比算法更重要。”
風險與出路
雖然包括小庫科技等在內的中國企業,在中東找到了商業座標,但是,企業遷徙背後,依舊是嚴酷的市場現實。
根據IT桔子(國內創投數據平臺)數據統計,國內AI賽道融資額從2023年一季度的82億美元驟降至2025年同期的37億美元,初創企業估值普遍縮水40%。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東主權基金正以大手筆投向科技領域——阿布扎比ADQ基金承諾未來五年投入150億美元支持人工智能開發。
正在利雅得推進光伏電站項目的一名企業人士說:“沙特政府項目招標明確要求AI解決方案佔比不低於30%。”
這位企業人士最近一週,都在研究手機裏的最新版《沙特AI應用白皮書》,“從NEOM新城到紅海旅遊區,擁有AI技術的中國企業才能拿到入場券。”
更多的市場數據印證着這場遷徙的合理性。
根據Frost&Sullivan(一家成立於1961年的全球知名市場研究和諮詢公司)報告,中東智慧醫療設備市場2024年達45億美元,醫院AI機器人滲透率不足5%,年複合增長率將達43%。
再例如,沙特自動駕駛市場規模預計2028年突破12億美元,政策允許全無人商業運營,阿聯酋建築科技投入年增速超25%,政府強制新建項目採用BIM技術。
面對中東市場的機遇與挑戰,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教授唐曉陽指出:“沙特權力距離指數(PDI)達95,遠高於中國的80。企業必須理解‘自上而下’的決策鏈,沒有皇室背書的技術方案,很難獲得真正落地機會。”
他建議,後來者採取“雙軌策略”:既接觸技術採購部門,更要疏通皇室顧問渠道。
麥肯錫中東區技術顧問則提醒數據合規風險:“2025年沙特將外國數據本地化列爲強制性要求,阿聯酋對醫療數據跨境傳輸罰款可達全球營收6%。”
他觀察到成功企業普遍建立三級防禦體系:本地化數據中臺(年投入約800萬元人民幣)+區塊鏈存證系統(200萬元人民幣)+應急法律基金(預留營收0.5%)。
對於正籌備進入中東的AI醫療企業康拓科技,羅蘭貝格合夥人江浩給出務實建議,可以先從阿曼、巴林等衛星市場切入。這些國家數據法規較寬鬆,文化包容性更強,適合作爲沙特的跳板。
他舉例慧新智能的路徑:首站選擇迪拜醫療城試點,驗證模式後再向阿布扎比皇室提案。
(作者 王雅潔)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王雅潔
經濟觀察報高級記者兼國資新聞部主任 長期關注宏觀經濟、國企國資等領域。擅長於深度分析報道、調查報道、以及行業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