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中國金融市場開放進程的持續深化,期貨行業作為連接實體與金融的關鍵紐帶,其國際化步伐正不斷加快。在8月19日下午舉行的對外開放論壇上,業內多位資深人士圍繞「期貨行業對外開放的路徑與展望」主題,深入探討國際業務實踐、區域優勢、出海機遇和挑戰及未來發展方向,為行業高水平開放繪製清晰藍圖。
當前,期貨行業正迎來國際化發展的重大機遇期。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加速推進、中國金融市場開放步伐不斷加快的當下,期貨公司出海戰略已然成為拓展業務邊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舉措。
「在推進國際化的進程中,合作共贏是主旋律,差異化是期貨經營機構競爭的關鍵。」中糧期貨副總經理楊英輝表示,期貨公司必須找到自己的特色,中糧期貨基於套期保值業務的優勢,將服務實體作為「突破口」,在自身擅長的領域,將套期保值經驗分享給全球市場中的中資企業。
東證期貨總經理唐雷表示,金融科技是東證期貨的重要標籤,其通過技術的不斷迭代形成差異化的服務。在國際化發展方面,東證期貨主要圍繞幾個方面展開:一是加快海外佈局,立足新加坡子公司,繼續設立英國子公司,加大海外業務的開拓。二是緊跟監管節奏,第一時間把新的對外開放品種納入營銷清單,重點覆蓋產業鏈上下游的外資企業,做好投教與落地服務。三是持續升級境內境外一體化服務,把期貨、現貨、場內、場外、在岸、離岸六大場景打包成一站式方案,為境外客戶量身定製跨境風險管理服務。
外資背景的期貨公司自身具有國際資源、合規管理、風控體系等天然的優勢,在參與中國期貨市場的對外開放過程中也在積極地探索適合自己的業務模式和發展路徑。
「在建立瑞銀期貨之初,我們就已經把差異化發展路徑作為最重要的戰略方針。」瑞銀期貨總經理李冬宇表示,在落實這一戰略過程中公司主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是公司背靠強大的國際平臺,如何深度挖掘全球客戶網絡;二是搭建既符合國內市場監管要求,又能夠借鑑國際最佳實踐的平臺。
據期貨日報記者瞭解,瑞銀期貨將自身團隊深度融入集團全球衍生品專業團隊,藉助集團長期參與全球資本市場發展和改革的豐富經驗識別潛在客戶,用客戶習慣的語言和業務結構,將中國期貨市場高效、全面、精準地介紹給境外交易者。同時,公司持續把握中國金融雙向開放的機遇,推動更多海外投資者瞭解中國市場變化,並更大程度地參與中國市場。
摩根大通期貨深度受益於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進程,隨着中國逐步放開特定品種和合格境外投資者交易,公司業務重點已轉向「引進來」。摩根大通期貨總經理潘鳳在論壇上表示,期待更多的國際化產品可以推薦給國際投資者。
「服務實體經濟是期貨市場的核心價值,而高水平對外開放正是釋放這一價值的關鍵。」 磐石金融首席執行官石成虎認為,作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中國的商品期貨市場對全球的產業客戶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引進來」是很好的機會,也很容易見效。
輝立Nova總裁張賜政對中國期貨市場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他希望繼續在中外市場之間發揮「橋樑」作用,幫助更多國際客戶真正參與、理解並紮根中國期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