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美國政府入股英特爾(INTC.US)的計劃將爲這家陷入困境的芯片製造商提供一個強大的後盾,但更大的挑戰仍在前方,即找到足夠多願意付費的客戶。
華爾街分析師並不認爲,僅靠資金就能扭轉英特爾多年來銷售下滑、市場份額流失的局面。但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即美國總統特朗普施加的壓力可能會幫助這家芯片製造商爲其代工部門爭取到更多客戶,從而爲擴張美國國內製造業務的高昂成本找到理由。Synovus Trust高級投資組合經理Dan Morgan表示:“如果美國政府最終持有英特爾的股份,那麼特朗普就有點像是這家公司的推銷員了。”
特朗普今年以來已經收穫了價值數萬億美元的投資承諾,包括蘋果(AAPL.US)承諾投入總計6000億美元用於擴展在美國的業務,臺積電(TSM.US)也承諾在亞利桑那州的工廠擴建中投入1650億美元。但這一次,特朗普需要完成一件更爲艱鉅的任務——說服持懷疑態度的潛在客戶通過英特爾、而不是臺積電,來滿足他們的芯片製造需求。英特爾一直試圖在代工業務方面與臺積電競爭,但至今尚未證明可以與後者相匹敵。
投行Bernstein分析師Stacy Rasgon直言:“除了錢,英特爾還需要客戶。”“是否可能在這樣的計劃中,美國政府會‘鼓勵’客戶使用英特爾的產能(直接,或者通過關稅政策或其他監管間接實現)?我們還不清楚。”
軟銀集團本週已宣佈購買價值20億美元的英特爾股票。這引發了人們的猜測,這家日本企業可能會利用英特爾進行芯片製造。軟銀創始人孫正義與特朗普建立了密切關係,他雄心勃勃地想開發能夠與英偉達(NVDA.US)競爭的人工智能芯片。
對於一家近年來飽受打擊的公司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樂觀時刻。英特爾前任首席執行官Pat Gelsinger曾押注工廠擴建計劃——其核心是位於俄亥俄州的新工廠——能夠扭轉英特爾的命運。該計劃旨在推動英特爾轉型爲芯片代工廠。拜登政府時期《芯片法案》的資金原本就是爲了幫助英特爾實現這一願景。
英特爾位於俄亥俄州的新工廠並寄予爲美國芯片產業帶來新的開始的厚望。但如果沒有大客戶,這座工廠的經濟效益就難以成立——尤其是因爲該工廠計劃採用昂貴的尖端技術。英特爾已多次推遲該項目,目前預計要到2030年代纔會投入使用。
Seaport Research Partners分析師Jay Goldberg估計,英特爾需要約200億美元才能讓下一代製造技術投入運營。此外,Stacy Rasgon表示,美國政府的“現金換股權”交易不一定比原先的《芯片法案》補助更有利。他指出:“在沒有客戶的情況下資助擴產,最終很可能不會給股東帶來好結果——而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將是最大的股東。”美國政府入股英特爾的舉措也不會改變該公司在科技行業的地位。英特爾在生產人工智能芯片方面已經落後,該領域如今已由英偉達主導。
此外,儘管所謂的“超大規模客戶”——例如Alphabet旗下谷歌等最大的數據中心運營商——如今每年在新硬件上投入超過800億美元,但正如Cowen分析師Joshua Buchalter所說,他們不會僅因爲政府的要求而選擇性能更差的芯片。他表示,目前尚不清楚美國的投資如何解決英特爾源於缺乏競爭力的問題。Joshua Buchalter表示:“你不能強迫超大規模客戶使用性能較差的處理器,否則就是在削弱他們的全球競爭力。”Dan Morgan也表示:“英特爾仍然必須拿出成績。美國政府這次的股權投資真的能帶來多少改變呢?”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