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IPO,萬興科技還缺一把“屠龍刀”

藍鯨財經
08/18

文:互聯網江湖 劉致呈

又一家AI科技公司要赴港上市了。

近期,萬興科技發佈公告稱,已經召開董事會會議,審議通過了赴港上市的議案。

如果上市計劃順利落地,將來市場上就又多了一家A+H上市的企業。

於萬興科技而言,如果能在虧損容忍度更高的港股上市,其實是一件好事兒。

根據萬興科技披露的24年財報,公司全年營收增速同比由正轉負,淨利潤從上年的1.08億,迅速轉入虧損1.57億。

業績變化這麼快,投資人是要用腳投票的。

資本市場上,萬興科技從23年股價突破120元的高點,到近兩年在60到80元之間波動,市場的價值判斷似乎也一直不穩定。

這些年,公司從早期做軟件再到SaaS化,如今又定位於AIGC,戰略方向幾經調整,眼下也確需一次“價值重估”。

但問題是,赴港上市之後,價值重估真的會來嗎?

大模型概念再熱:“狼來了”的故事還會有嗎?

公告赴港上市後,萬興科技在投資者互動平臺回答投資者提問時還透露了一則消息:已完成OpenAI最新模型GPT-5的接入。

消息傳出後,市場反應平淡。

截至8月14日下午收盤,萬興科技股價收跌2.84%。

客觀來看,市場看空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短期市場看空資金影響引發大盤震盪,也可能是,市場更爲看重實際的業績表現。

這些之外,我認爲還可能有一點:AI概念的企業“狼來了”的故事可能又來了。

從市場環境來看,相比兩年前,今天的市場對於熱衷於AI概念的企業更挑剔了。

過去幾年,市場上炒AI概念的企業實在是太多了,美股AI熱、港股AI熱的,導致市場對AI概念股不斷追捧,然後股東開始減持。

比如,崑崙萬維、再比如寒武紀,要麼引發監管關注,要麼減持後股價大跌。

市場是有記憶的。

從過去來看,萬興科技在相關問題上,也是“有歷史”的。

2023年初AI浪潮興起,萬興科技股價飆漲,從年初到3月份股價累計上漲160%。彼時,萬興科技創始人吳太兵豪言要做千億市值。

2023年3月份,萬興科技在深交所交易互動平臺回覆投資者時表示:“公司已有商用賬號開通GPT4的API接口,後續將積極進行產品更新接入與測試”。並對一系列關於相關產品應用AIGC、ChatGPT做出回覆。

你瞧,互動平臺透露消息這一幕在兩年前就已經發生過了。

隨後,深交所發關注函,要求公司就相關情況進行說明。

其中,關注函中要求公司“說明最近六個月你公司股東減持預披露情況,以及持股5%以上的股東未來三個月是否有減持計劃。”

然後,有意思事情來了。

深交所發佈關注函之後三個月,萬興科技就發佈了減持計劃:“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吳太兵擬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合計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206萬股”。

據統計,2023年,萬興科技主要股東減持涉及金額總計約8.3億。天眼查APP股權信息顯示,吳太兵仍然持有公司26%的股份,爲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大股東。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從當年6月底到現在,萬興科技股價再沒能突破百元高點,甚至一度跌至37.9元。

如今,來到2025年8月,AI概念股的熱度似乎又回來了。

根據同花順的數據,目前,AI概念共有833只成分股,板塊總市值達11.60萬億,2024年5月20日至2025年5月20日,板塊整體呈漲勢,區間累計漲幅達45.85%。

萬興科技方面,到8月1日,萬興科技股價又拉高到95元。從8月8日公告赴港IPO,到8月14日,股價又回撤到77.11元。

如今,萬興科技再發公告宣佈要赴港上市,市場在擔心什麼?

其實不言而喻。

“狼來了”的故事會不會在港股重演?這可能還需要時間進一步觀察。

不過,從估值的角度來看,我的判斷是:當下萬興科技並沒有被市場低估,赴港上市,價值重估的意義可能沒那麼大。

由於2024年淨利潤爲負,我們用PS法估值,以國泰海通給出的16.32億元的2025全年營收計算,參考金山8-12倍PS,當下公司150億的PS約在9倍。對應的股價區間,在75-110元。

這個估值水平,高於軟件同行,但比頭部的SaaS公司要低,而且市值溢價主要來源於AI概念溢價。

即便是未來真的赴港上市成功,港股市場會不會認可AI溢價?

有沒有溢價,其實關鍵還是看業務強不強。如果讓DeepSeek上市,大概率是會有溢價的,因爲市場會覺得,這個產品有競爭力。

AI業務上,萬興科技高出了音視頻多媒體大模型“天幕”,研發出萬興超媒Agent,並且有一套AIGC創意應用軟件矩陣。這些業務,構成了萬興科技未來在AI大模型領域的成長性。

只是,這種成長性,恐怕難有太高的溢價。

一方面,市面上大模型這麼多,商業化層面大有打價格戰的趨勢,未來市場格局未定,業務規模沒有絕對優勢之前,恐怕很難談得上溢價。

另一方面,從萬興科技的財務數據看,2024年財報裏AI 原生應用收入翻倍,訂閱收入佔比目標也實現了,說明AI和SaaS業務,是能給公司帶來現金流的。

但SaaS模式的問題,不在於經營的延續性和現金流問題,而在於估值。

2023年頭部SaaS企業PS普遍在15-20倍,而今天,即便是Salesforce也不足6倍。這說明,市場對於SaaS定價,可能還是帶有“避險情緒”。

那麼問題來了AI+SaaS的趨勢下,大模型的研發、營銷費用勢必會進一步拉長公司的盈利週期。也就是說,在未來可見的盈利壓力下,即便是到了港股,市場可能未必還會給出更多的估值溢價空間。

如果,赴港上市不是爲了重新給公司定價然後融資,那麼又是爲了什麼呢?

AI剪輯市場沒有“平替邏輯”

如果拋開AI市場熱度,只看公司業績,投資人可能會對公司的估值有更清晰的判斷。

從業績來看,2024年,萬興科技營收14.4億,與2018年相比增長1.63倍,同期,扣非利潤從2018年的0.65億轉變爲虧損1.61億。

要知道,從2020年到2023年,公司三年的扣非利潤加在一塊兒也不過才2.2億。

虧損的原因也不復雜,銷售研發支出沒帶來預期的業績增長。

2024年,公司銷售費用同比增長了17.4%,研發費用同比增長了9.9%,但營收增速卻下降了2.78%,2023年同期,營收增長是25.49%。

從比例來看,銷售費佔毛利67%,研發費佔到29%。

什麼意思呢?

公司開銷最大的也就是營銷、研發費用投入,這麼多投入,似乎沒有換來理想的營收增長。

換言之,公司業務可能在市場競爭中不強勢了。

從數據來看,萬興科技在國內市場的增長不及預期。整個2024 年,國內收入只有 1.3 億元,同比增長了 3.6%,與30%的增速目標差得太遠。

海外市場佔比雖高,但高端市場比不了 Adobe,未來能不能繼續挑起增長的大梁,也值得觀察。

產品端,萬興科技旗下的“萬興喵影”號稱“中國Adobe”。但現實裏,無論哪一家AI剪輯軟件都很難做到Adobe的“平替”,就像很難再有一個PC系統,平替微軟

專業市場,Adobe的專業性很強,玩的是個生態。

舉個例子,用軟件做視頻特效這件事兒,要想渲染效果好,效率高不僅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也需要與NVIDA等巨頭在技術上深度合作,這些是Adobe、Canva們已經在做的。

不可否認,萬興喵影也好,剪映也罷,他們在產品體驗、入手難度上可能會有優勢,但在專業市場,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能不能兼容現有的軟件生態,能不能低成本、高效率地輸出電影級的畫面。

這些是Adobe、Canva、達芬奇等傳統巨頭獨有的能力。

所謂“平替邏輯”,可能是個僞命題。

實際上,在國內市場,萬興科技真正的對手不是Adobe、Canva,而是字節、快手

短視頻市場,萬興科技增長很難,真正要面對的不是專業化更強的Adobe,而是快手可靈、字節即夢。

與海外不同,國內生態是個短內容生態,這個生態裏,有主導地位的不是工具平臺,而是內容平臺。在AIGC領域,不是拼專業性,而是拼用戶體量。

一位做內容行業的朋友說:“中國的Adobe,不是下一個Adobe。”

對此,我深以爲然,AI時代,中國的Adobe,反倒可能是可靈、是即夢這類完全不同的玩家。

事實上,與萬興科技相比,字節、快手這類科技巨頭,投入AI的決心更大,能調動的資源也更多,再加上剪映這類工具,背靠用戶生態,所以增長起來更迅猛。

也就是說,在規模化的關鍵節點中,一個節奏跟不上,就會退出歷史舞臺也說不定。

增長的天平似乎已經在傾斜了。

根據快手財報,2025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可靈AI營收超過1.5億元人民幣。7個月時間裏可靈AI實現15倍的營收增長。

即夢方面,根據QuestMobile的數據,即夢在2024年12月底的周活躍用戶數約爲76萬,而到了2月中旬,這一數字已接近200萬。

接下來,怎麼字節、快手的短內容市場以及Adobe,Canva專業市場的夾縫中找增長,可能是萬興科技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現實來看,萬興科技主要依賴海外市場。

財報顯示,萬興科技海外收入佔比 91%,此外,在跨境電商領域,萬興科技經驗也很豐富,旗下AI圖片編輯軟件SelfyzAI排名出海總榜的第十二位。

接下來,怎麼穩住海外市場規模,怎麼打開國內的增長局面,也許是比赴港上市,更值得管理層深究的問題。

AI浪潮洶湧,中國AI崛起是大勢所趨,以萬興科技爲代表的中國AI力量,能否打破舊秩序,建立新秩序。

值得萬分期待。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