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市值水晶
“出行服務的未來必然是Robotaxi。”如祺出行CEO蔣華在Robotaxi+戰略發佈會上表示,Robotaxi賽道已經進入比拼落地能力階段,“能否實現規模化商業落地,將決定玩家是否有資格在這個賽道走下去。“
在網約車市場競爭愈發白熱化的情況下,如祺出行押寶Robotaxi,目前Robotaxi車隊規模已突破300輛,運營站點超過4000個。並於今年7月啓動“Robotaxi+”戰略,爲企業提供一攬子Robotaxi解決方案,並擴大車隊和運營規模,爲Robotaxi搭好基建。
這意味着“Robotaxi+”的“+”是從輕資產模式到重資產模式的轉變,然而,如祺出行長期依賴第三方平臺獲取訂單,自營平臺流量未達預期,持續增長的第三方平臺服務費用、司機服務費用和汽車服務站費用使收入成本增加,企業依然盈利承壓。
如祺出行毛利率連續數年爲負的狀況,能否支撐“Robotaxi+”策略落地及Robotaxi的後續研發仍是未知數。
另外,網約車市場中的頭部玩家——百度地圖和滴滴出行也在佈局Robotaxi,當頭部玩家憑藉資金、數據、流量優勢構建各自品牌的Robotaxi生態,如祺出行所謂的“Robotaxi+”(將Robotaxi接入其他平臺)將有落空風險。對於如祺出行來說,短期內實現Robotaxi商業化落地或仍是“宏大目標”。
01 從“Robotaxi”到“Robotaxi+”
目前,滴滴出行憑藉先發優勢在網約車市場中佔據70%的份額,多數二線網約車品牌處於流量窪地,爲提升盈利能力,部分品牌積極尋找第二增長曲線,例如,曹操出行聚焦“定製化”出行服務,而如祺出行則在Robotaxi賽道孤注一擲。
截至2025年,如祺出行的Robotaxi的發展道路可大致分爲四個階段:
戰略啓動階段。2021年,如祺出行開始推動Robotaxi的開發與商業化,並先後與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等達成合作,引入L4及以上等級的自動駕駛技術,同年,廣汽集團與文遠知行、小馬智行達成合作,共同推進Robotaxi商業化。至此,如祺出行完成Robotaxi的技術和製造的拼圖。
落地運營。2022年,如祺出行推出全球首個開放性Robotaxi運營科技平臺,向第三方自動駕駛車輛開放接入。同年10月,在廣州南沙將有人駕駛網約車與Robotaxi結合,成功實現商業化運營,如祺出行官方稱爲“全球首個實現Robotaxi混合運營的出行平臺”。
擴張階段。開啓該模式一年後,如祺出行邁出Robotaxi擴張的步伐。2023年,如祺出行將站點從南沙延伸至深圳寶安、南山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平臺自有Robotaxi車隊規模突破100輛,安全運營里程累計超過100萬公里。2024年,如祺出行港股上市後,車隊規模達到300輛,運營站點4000+。
再到今年7月,如祺出行發佈“Robotaxi+”戰略。
相比之前的規劃,如祺出行這次在推出Robotaxi開放性平臺的基礎上,聚合優質產業鏈資源,面向所有Robotaxi商業化參與方提供Robotaxi規模化運營一攬子解決方案,包括Robotaxi資產運營方案、Robotaxi運維方案等。
與此同時,發佈“星火計劃”和“星河計劃”兩大拓展計劃。“星火計劃”下,如祺出行致力於擴大Robotaxi運營範圍和車隊規模,依託以往經驗,對外複製輸出全套標準化Robotaxi運營模式,計劃在未來5年覆蓋100個核心城市,與合作伙伴共同構建超萬輛規模的Robotaxi車隊。
“星河計劃”將在未來5年推動10億級投資計劃,在100個核心城市建設Robotaxi三級運維網絡,包括如祺Robotaxi速應場、如祺Robotaxi維保站、如祺Robotaxi樞紐中心。
從Robotaxi到“Robotaxi+”,既是自動駕駛業務的升級,也是從“輕資產模式”到“重資產模式”的轉變,不論是擴大車隊規模,還是建立維保站,樞紐中心,均是對如祺出行資金實力的考驗。
02 依賴第三方平臺的如祺出行
但如祺出行或許並不具備充足的資金。
如祺出行財報顯示,2022-2024年淨虧損分別爲-6.27億元、-6.93億元和-5.64億元,毛利率分別爲-10.7%、-7.0%和-1.4%,公司長期處於虧損狀態,且負債持續增加。2021-2023年,收入成本分別爲12.59億元、15.14億元和23.12億元,均超過當年收入並持續上漲。
收入成本高企背後的原因有三:第三方出行服務平臺服務費用增加;司機服務費用增加和汽車服務站的成本增加。
其中,第三方出行平臺服務費用增加將進一步制約盈利。
第三方出行服務平臺又稱聚合平臺,即不直接擁有車輛和司機,而是依託互聯網技術,整合多家網約車平臺的運力資源,通過統一入口爲乘客提供“一鍵叫車”服務的第三方平臺。例如高德地圖、百度地圖和美團打車等。
由於“一鍵打車”服務的便利,用戶不必切換軟件打車,加上互聯網大廠本身自帶流量,用戶加速流向聚合平臺,從第三方出行服務平臺獲取訂單成爲網約車品牌重要的獲客途徑。
2022年-2023年,如祺出行來自第三方聚合平臺的訂單比例從28%增加到了59%。在2024年的財報中也提到,第三方出行服務平臺獲得的訂單量增加。
明顯看出,如祺出行對第三方平臺的依賴程度逐漸加深。
伴隨第三方訂單量增加而來的是不斷攀升的佣金(第三方平臺服務費用)。2021-2023年,如祺出行向第三方出行服務平臺支付的佣金分別爲691萬、2669萬、9551萬,佔其網約車服務收入的比例上漲至5.3%。
與其說是藉助第三方平臺獲客,不如說是“花錢買流量”。更嚴峻的是,買來的流量難以留存。第三方平臺遵循優先低價和高響應運力的流量分配機制,站在用戶的角度來看,就是哪個品牌的價格更低或者能更快速滿足匹配需求就選擇哪家,並沒有特定選擇偏向,這就決定了第三方平臺獲取的訂單往往無法轉化爲自身平臺的用戶,用戶對品牌的忠誠度大打折扣。
如祺出行招股書顯示,2021年-2023年,如祺出行年度乘客留存率分別爲31.7%、31.0%和27.8%,呈下降趨勢。
在用戶對網約車自有平臺的粘度無法提升時,品牌只能再次在流量端加碼,增加從第三方平臺的訂單數量,這意味着佣金可能再次走高,增加公司收入成本,擠壓公司盈利空間。除此之外,長期從第三方平臺獲取訂單,讓渡客戶整體數據,難以構建精確的客戶畫像,不利於自身平臺生態的建設和業務模式的調整。
03 頭部品牌自建Robotaxi生態,如祺出行“Robotaxi+”如何繼續?
除了資金端承壓,網約車市場中頭部玩家自建Robotaxi平臺對如祺出行落實“Robotaxi+”也是挑戰。
“Robotaxi+”可以拆解爲兩部分:Robotaxi 是生產工具,聚合平臺是分發渠道。如祺出行原本的計劃是,用廣汽的量產車型把單車成本壓到 2.1 元/公里,再通過聚合模式把運力賣給所有流量入口。但問題在於,最大的流量入口——百度地圖、滴滴出行、高德打車——要麼已經自己做Robotaxi,要幺正在做。
百度方面,蘿蔔快跑已在全球36座城市實現Robotaxi商業化運營,中國境內車隊規模突破1000輛,累計服務1.1億人次,且成爲國內首個宣佈單城盈利並同步向海外規模化擴張的Robotaxi玩家。百度地圖日均調用量超過 10 億次,在這個流量池中,默認優先推薦的是蘿蔔快跑,幾乎不給第三方Robotaxi留下入口。
滴滴自動駕駛最新的C輪融資在2024年10月,融資金額高達21.3億元,融資用途爲自動駕駛技術研發與Robotaxi的商業化落地。有了資金,在Robotaxi賽道上,合適的合作伙伴也至關重要。
滴滴選擇與廣汽埃安攜手上桌Robotaxi,廣汽埃安負責造車,滴滴自動駕駛包攬了 L4 級智駕技術與運營服務。媒體報道,合作的首款前裝量產Robotaxi已在測試階段,按照計劃,量產車將以混合派單形式接入滴滴出行網絡。
與百度相似的是,滴滴作爲全球最大的出行平臺,同樣擁有高年活躍用戶和日均交易量,讓滴滴積累大量出行場景與真實路況數據,反哺提升運營效率,且可以憑藉完善的服務網絡與用戶基礎加速Robotaxi普及。
而這是如祺出行所缺少的。如祺自營平臺流量匱乏,依賴第三方平臺獲取訂單,過程中實則讓渡各類數據,在缺乏數據的情況下,難以利用數據反哺Robotaxi運營效率。
此外,滴滴出行已在上海、廣州等城市建設慧桔港,作爲L4級Robotaxi全流程自動運維中心,幫助滴滴加速Robotaxi商業化落地。
雖然廣汽是如祺出行的股東之一,但顯然,廣汽並沒有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同時與如祺、滴滴合作,押注Robotaxi,而滴滴在資金、數據、流量方面又比如祺更具優勢,百度雖然未與廣汽合作,但同樣上述方面佔據優勢,如祺的“Robotaxi+”朋友圈似乎面臨被迫排除頭部玩家的問題。
矛盾的是,如祺出行又依賴頭部平臺的流量獲客,若把它們排除在外,如祺Robotaxi或將面臨訂單減少的風險,降本增效難以實現,Robotaxi商業化落地仍難以順利。
如祺想要用Robotaxi爲“武器”,以“贏家”的身份出現在網約車賽道,技術、數據與資本缺一不可,而目前的如祺不具備充足的條件,招股書中的2026年實現Robotaxi商業化,讓無人駕駛價格低於有人駕駛的規劃,短期內或仍停留在紙面。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