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哥吉拉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www.gogudata.com)
如果說2023年以來,什麼板塊漲幅最大,AI、機器人等產業鏈成長賽道必然實至名歸。
但其實濃眉大眼的銀行板塊,漲幅同樣異常出色。
2023年至今,A股42家銀行股中已9家累計實現翻倍(前復權,以下均同),尤其是工行、農行、建行、中行四家國有超級大行的表現尤爲亮眼。其中農業銀行的累計漲幅更是高達229.57%,不僅位居所有銀行股漲幅榜首,而且距離第二名的渝農商行(142.73%)拉出遙遙領先的距離。
同時,2025年至今,農業銀行累計漲幅43.119%同樣位居行業內榜首,成爲年來新增市值規模最大的個股。目前其總市值規模已高達2.55萬億元,超越建行成爲僅次於“宇宙行”工商銀行的第二大市值公司。
那麼,爲什麼農業銀行在近三年能呈現如此強勢上漲?後續上漲空間又如何?
01
股價大漲之謎
資本市場從來都是用腳投票的,股市不會有無緣無故的持續大漲。
尤其是銀行股這種萬億市值級的巨頭都能持續顯著上漲,其背後必是有極巨大的利好驅動,吸引龐大的資金進去押注。
可以看到,農業銀行的股價在2018年-2022年的4年期間,基本都在2.1元上下維持小幅波動。然後從2023年初開始,股價纔開始迎來持續劇烈上漲,不到3年就漲了2.3倍。並且中間儘管A股大盤數次出現大幅度回調波動,但其股價幾乎沒有受到大影響,單邊走勢十分明顯。
其實不僅是農業銀行,包括其他的銀行股,在2022年之前的幾年都是跟隨大盤陷入長期的弱勢調整,但這一切也都是在2023年之後,迎來翻天覆地的轉變。
正是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前後,A股迎來了多方面非常重磅的利好刺激。
這些利好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宏觀經濟復甦+政策支撐+長期低估+大規模資金入場的聯合共振。
2023年,中國宏觀經濟的復甦力度超出了不少人的預期,GDP同比增長達到5.2%,實體經濟的回暖實實在在地傳導到了銀行業。
最直觀的變化就是企業融資需求明顯回暖,全年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規模增速穩定在10%左右,製造業的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激增了41.2%,爲銀行業績的增長帶動股價上漲帶來了可靠的支撐。
同時,在2022年底,“中特估”概念被提出,糾正A股市場長期存在的央企國企估值偏低問題。銀行股作爲國有資本佔比超78%的行業,天然成爲中特估體系的核心標的。
到了2023年,政策更是不斷加碼:國資委把市值管理納入了央企考覈,要求“一利五率”(ROE、營業現金比率等)與市值掛鉤,這直接推動銀行股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創造”。
此外,爲減少存貸利率持續雙降對銀行息差收縮的影響,央行對銀行業推出多項重磅利好,如明確提出“拓寬銀行資本金補充渠道”、通過降準等一系列操作釋放出超萬億元長期資金等政策。還有,財政部還發行了1.39萬億元的特殊再融資債券,着力化解地方債務風險,
國有大行的不良率開始得到普遍改善,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分別降至1.27%和1.33%,較2022年下降0.05和0.04個百分點。備覆蓋率同步提升,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分別升至303.87%和191.66%,風險抵補能力增強。這更加增強了市場對銀行資產質量的信心。
而市場情緒和資金偏好的轉向,成了推動銀行股走高最直接的推手。2023年初的時候,銀行板塊的市淨率只有0.58倍,處於近十年5%以下分位的歷史低位,這樣的低估值,再加上平均超過5%的股息率,在當時存款利率和理財收益都在下行的“資產荒”背景下,顯得格外有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10月,中央匯金選擇增持四大行,還明確宣佈了後續的增持計劃,給市場傳遞了一個清晰的信號——政策會爲銀行股託底。
也正是這個信號,爲銀行股的估值修復打開了更大的空間。
至於爲什麼農業銀行的漲幅能遙遙領先其他銀行,這一現象也並非偶然。
一方面,其他國有大行或股份制銀行受房地產行業風險暴露、對公貸款不良率上升等因素影響更大,而農業銀行的業務與房地產關聯度相對較低,因此在這方面避險屬性更突出。
農業銀行的定位是“服務三農”,與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高度契合。2023 年以來,中央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現代化等領域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大,包括財政補貼、信貸傾斜等。農業銀行在縣域基建貸款、小微企業貸款領域佈局相對其他銀行較深,且風險控制能力較強(縣域不良貸款率相對穩定),其貸款規模擴張更具優勢,進而帶動了營收和利潤增長預期。
實際上,2018年以來,隨着城鎮化率增速放緩、疊加多項鄉村振興政策助推農村經濟高速發展,如農業銀行這種深耕縣域的銀行在客羣、規模方面的增速是相對其他銀行是更快的。
2023年,農業銀行的末縣域存款餘額達123317億元,同比增長14.2%,並且數據顯示由於農業銀行的負債結構以個人爲主,還具備低成本存款優勢。這爲農業銀行的業績增長帶來堅實基礎。
2025Q1,農業銀行營收、歸母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0.35%、+2.19%,歸母淨利潤增速在國有大行同業中位列第一,延續2024年的領跑勢頭。
期間,農業銀行的總資產、貸款、金融投資規模分別同比增長+6.31%、+10.03%、+12.69%,其中貸款結構來看,對公、個人、貼現分別同比增長+7.28%、+7.8%、+109.97%,個人貸款增長仍領跑全國大盤,較同期全國住戶貸款增速2.99%高出4.81pcts。
資產質量方面,2025Q1,農業銀行不良率1.28%,較2024A下降2bps,撥備覆蓋率297.18%,較2024A小幅下降1.8pct,但仍領先國有大行同業。
總的來看,農業銀行資產質量的基礎相對多數其他行更好,同時業務增速也相對更高,自然就讓市場對其更爲青睞。
02
銀行股後續怎麼看?
首先,鑑於銀行股積累漲幅較高,疊加牛市強烈預期下市場風險偏好加強,資金是有可能短期從低彈性的銀行板塊撤出,流入其他彈性更大的題材或賽道板塊,進而讓銀行股出現回調的。
但這肯定不能就此說明銀行股的行情就此到走頭。
根本原因,此前已經分析過多次。
一方面,目前長債利率和存款利率已經跌到2%以下,10年期國債甚至一度到了1.6%的低位。在資金成本越發低廉但同時穩定高收益投資項目越發稀缺背景下,國內資金實際上是仍在面臨“資產荒”的局面。
而銀行股作爲業績增長穩定、股息率穩定且普遍超過4%的“類債資產”,在“資產荒”背景下的吸引力是無可比敵的。
尤其是在在“新國九條”喊話提高分紅回報等政策指引下,銀行股仍有不小的提高分紅比例的潛力(目前普遍分紅率爲30%),進而形成更大吸引力。
另一方面,政策層面引導長線資金入場的政策目標沒有變化,目前依舊大力地導中央匯金、社保資金、險資、產業基金等各路國家隊和社會資本開始大舉入市。
同時,最近以來,“存款加速‘搬家’進A股”的話題成爲討論焦點,數據顯示,7月單月非銀存款增加2.14萬億元,A股新開戶數近200萬戶,同比增長近71%。
有機構測算,2025年可能有90萬億元以上的存款到期,假設其中5%-10%的資金尋求更高的收益,則流出規模可能在4.5-9萬億元。
在超低利率市場環境的當下,這些資金可能有相當部分直接或間接入市。而穩增長且高息的銀行股,尤其是如農業銀行這類資產質量優秀的幾大行,必然會成爲這些巨量資金的流入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招行研報顯示,2025 年二季度末,A+H 股銀行的理論“標配比例”應達到 11.57%,而主動型基金對A+H銀行股的實際持有比例僅爲4.5%,欠配比例高達7.07%。另外,以滬深300爲例,2025年二季度主動基金相對滬深300欠配銀行的比重爲10.57%,較一季度擴大84個基點,主要原因是銀行股持續大漲導致在指數中佔比快速上升。
雖然由於股價波動導致的欠配幅度顯著加大,但如此大差距下,基金仍需要加大增配力度,進而爲銀行股的價格帶來支撐。
綜合上述因素來看,銀行股未來儘管可能有回撤波動,但長期的上漲空間潛力依舊不容忽視。
03
尾聲
銀行股的持續大漲,足夠反映出一個明顯的趨勢——在政策積極指引海量場外資金入場支撐下,高息股資產正在迎來巨大的估值提升契機。
不僅是銀行板塊,其他如保險、公用事業、先進製造、消費等領域中那些同樣具備高股息、業績穩增長的行業龍頭,都能持續享受這一波紅利。
如果投資者覺得銀行板塊已經漲幅,其他領域的機會同樣不會少,只是需要足夠的耐心去等待投資回報。
當然,牛市預期之下,很多其他更有上漲潛力各種賽道板塊的表現大概率會比這些高息資產有吸引力得多,但同時它們的股價波動風險肯定也要大得多。
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你會怎麼選?(全文完)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