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聚焦傳統建築業提質升級,政策上指導全國各地以科技創新引領智能製造、裝配式裝修和綠色建築。在此背景下,中國建築國際紮根港澳,緊抓內地市場,在科技創新賦能上保持戰略定力,繼續實現高質量發展。
8月20日,中國建築國際(3311.HK)發佈2025年中期財報,收入爲566.43億元,股東應占溢利爲52.59億元。與此同時,此次宣佈派發中期股息每股34港仙,派息比例爲31.1%,較去年同期提升0.7個百分點。得益於上半年持續加強現金流及回款管理,經營現金流保持平穩,彰顯行業龍頭的經營韌性。
在“開源”方面,因2024年上半年中標了新界西堆填區擴建計劃,中國建築國際在該項目中應占合約額高達392億元,若剔除該超大型項目,今年上半年新籤合約額同比增長22.8%,爲後續業績穩健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
持續斬獲優質項目,鞏固港澳龍頭地位
北部都會區作爲香港服務經濟和民生的核心力量,擁有廣闊的土地和明確的產業定位,不斷釋放優質的基建需求和產業機遇。
作爲港澳工程龍頭,中國建築國際在北部都會區已獲取超千億港元項目,持續鞏固市場領先地位,上半年中標新標新界元朗錦上路兩單公屋,又在環保領域斬獲新的成果,成功中標洪水橋淨水設施第1期工程。
這離不開公司近年來在環保工程上的深厚積累。比如承建香港第一座位於巖洞內的污水處理廠——沙田巖洞污水處理廠,僅佔用原沙田污水處理廠一半的面積,實現高效處理香港十分之一的污水;將軍澳海水化淡廠,正式投入運營後滿足香港約5%的日常淡水需求;香港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二期(O·PARK2),建成後將成爲香港最大規模的廚餘回收中心。
還比如新界西堆填區擴建項目,建成後預計將提供約7600萬立方米的堆填容量,每日處理約1萬噸固體廢物,滿足香港未來數十年的廢物處理需求。上述項目體現了中國建築國際在環保領域的價值和貢獻,依託該領域的技術優勢,特別是在施工期間減碳等技術的應用,也體現出強大的科技實力。
在澳門市場,得益於當地旅遊業繁榮持續推動當地配套設施的建設和升級需求釋放,中國建築國際抓住機遇,斬獲多項酒店裝修、翻新或擴建工程。
展望未來增量,港澳經濟保持多元化發展態勢,中國建築國際將享受到政策加速兌現所釋放出的市場紅利。
交通配套方面,港澳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逐步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該工程全長達18.1公里,不含口岸投資的部分,該工程深圳段投資匡算總額約108億元。此外,啓德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刊登憲報,該項目也隨之邁入新的階段。未來上述工程加速落地、推進招標,或能給中國建築國際創造新的項目機會。
土地供應和建築施工方面,明確預計在未來五年內,北部都會區的土地和房屋產出將會陸續遞增,包括產出至少570公頃“熟地”,約六萬個住宅單位,以及約100萬平方米的經濟樓面面積;未來十年內,這些數字更會以倍數上升。這將有效解決房屋短缺問題,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同時伴隨基建項目落地,未來北部都會區將要在容納多元化的產業集羣落地、建設區域教育樞紐、促進深港融合發展等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建築低碳化的政策要求更加明確,香港《2025年建築物能源效益(修訂)條例》刊憲,加速綠色建築與能源效率變革,以進一步推動整個建築環境減碳。
所以,儘管短期內香港樓市面臨週期性調整與結構性問題,但站在長期視角,政策端明確了潛在的房建投資和需求,這爲行業帶來了確定性的增量。近年來,中國建築國際依託領先的建築科技實力強化競爭壁壘,不斷提高經營規模及市佔率,未來有望繼續憑藉技術優勢,搶佔更多市場份額。
而在澳門市場,中國建築國際還將繼續受益於旅遊經濟帶動的基建需求,除此之外,新的政策指引也給公司提供了一條清晰的成長路徑。
在新任特首的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到了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澳門國際綜合旅遊文化區、澳門珠江西岸國際航空運輸樞紐(港)和澳門科技研發產業園這四個項目建設。
據悉,前兩個項目預計投資分別爲200億澳元、120億澳元,而澳門珠江西岸國際航空運輸樞紐(港)的核心之一澳門國際機場擴建填海工程,預計投資約60億澳元。僅目前已明確披露的投資合計就達到約380億澳元,這無疑給澳門建築市場帶來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科技驅動打破同質化,培育價值新增長級
將視角轉向內地,投資業務模式“長改短”完成後加速訂單轉化,中國建築國際憑藉政府定向回購安置房等短週期項目,規模擴張的同時仍在不斷改善現金流及盈利質量。
反映到經營表現上,公司上半年內地毛利率提升2.5個百分點,內地收現比接近100%,嚴控週轉、緊握現金的發展策略得到顯著體現。同時,業務還聚焦到更多新一線城市落地,拿下山東濟南歷城區港溝南區安置房、廣東東莞常平鎮木棆城中村改造安置房項目,更多在手訂單保障了未來現金流來源。
進一步來看,如果說在建築業的舊週期裏,中國建築國際依靠建築和投資帶來規模快速擴張,那麼在競爭愈發激烈的新週期裏,則是不斷優化的訂單結構,和科技賦能相融合。這構成了中國建築國際的差異化優勢,成長能夠擁抱足夠的安全邊際。
體現在MiC技術應用上,中國建築國際新拓展了比如北京西城區三里河一區中心花園28號樓改建、北京市第十四中學綜合改造工程項目,後者工期僅6個月,充分驗證了MiC技術在保障建築效率和品質上的先進性。
還比如,深圳龍華區大浪街道鑫嶺樓項目,應用MiC產品重點解決業主“衛生間、陽臺不漏水”的核心需求。這驗證了MiC技術精準優化傳統結構中關鍵功能環節的能力,通過實踐部分採用MiC的模式,也能夠滿足對工期與成本的平衡,有望帶動MiC產品更快推廣。
廣州南沙大涌安置房、廣州花都花山安置房兩個項目,則直接體現了中國建築國際“建築+投資+科技”充分結合的差異化能力,通過內部合作、業務協同,公司完成從摘地建設到高質量交付的全流程。其中,南沙項目滿足廣州市對模塊化建築項目的激勵政策要求,容積率覈算時額外增加6%的激勵面積,成爲首個被激勵項目。
從上述成果不難發現,中國建築國際應用MiC技術到多元化的場景中,釋放出獨特的價值,也爲自身業績開闢了新的增長極。
近期,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時隔10年再次召開,以城市更新激活內需、以好房子建設驅動供給側升級成爲政策核心。未來政策指引的發展戰略,將拉動先進建造科技和功能性民生工程需求。
城市層面也在促進裝配式建築技術規模化落地。比如廣州住建局發佈《關於大力發展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築加快建設建築業現代產業的實施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到2026年起全市出讓的居住用地100%實施裝配式建築;每年度出讓用地中實施模塊化建築的建築面積佔新建項目總建築面積的比例不低於10%。
這意味着,掌握新技術的建築工程企業將獲得廣闊的發展機會,而中國建築國際在港澳市場積累的科技創新,將隨着內地建築業加快轉型升級,更加顯現出差異化和稀缺性,也將因此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結語:
中國建築國際在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以科技創新爲引擎,實現港澳與內地市場的雙軌突破。在政策和市場共同驅動下,港澳基建紅利持續釋放,內地市場韌性十足,公司以科技賦能戰略不斷穿越週期。
當前,公司具備穩健的財務支撐,且在覈心業務領域積累了領先的技術優勢、市場資源及管理經驗,這也爲後續考慮合適的併購打下堅實基礎,中國建築國際未來有機會通過戰略擴張爲業務發展持續提供動能,引領建築產業的高質量變革。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