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中國傳統的出口目的地和順差來源國,佔中國出口總額的比例一度高達20%以上。從2025年1月特朗普正式上任前後,關於美國對華大幅加徵關稅的傳聞便持續流出,至北京時間4月3日白宮正式公佈對全球70多個國家徵收“對等關稅”的措施後,作爲美國重點針對的國家,中國承受了巨大的出口貿易壓力,市場普遍預計2025年中國出口貿易增速可能明顯降低甚至萎縮。然而,從已經公佈的前7個月的中國出口數據來看,儘管對美國出口金額如期下滑,但中國出口行業在總量、目的國市場結構、產品結構等方面都表現出了很強的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即我國出口的地區結構和商品結構都相當均衡、多元化,具體分析如下:
一方面,從中國出口的目的地結構來看,呈現出明顯的分散化趨勢——“不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的出口格局,使得中國的出口業務體系更加穩健,確保了我國2025年出口市場沒有因爲美國對等關稅問題而受到明顯的負面衝擊。今年前7個月,我國進口商品總額1.45萬億美元,出口商品總額達2.13萬億美元,佔進出口貿易總額的60%。
從對主要出口大洲的出口金額佔比來看,與加入WTO之前的2000年相比,主要變化如下:亞洲一直是最大的出口目的地,與2000年相比,出口金額佔比提高了約3個百分點;歐洲是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出口金額佔比降低約2個百分點;北美洲是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出口金額佔比降低約9個百分點;拉丁美洲是第四大出口目的地,出口金額佔比提高約6個百分點;非洲是第五大出口目的地,出口金額佔比提高約5個百分點;澳洲是第六大目的地,出口金額佔比提高約0.7個百分點。從地區及國家來看,2025年前7個月,我國最重要的10個境外出口目的地分別是:東盟、歐盟、美國、中國香港、拉美、非洲、日本、韓國、印度、俄羅斯,前10大出口目的地的出口金額佔總出口金額的80%以上。與2024年全年的出口金額地區佔比值相比,這10大出口目的地中,對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的出口金額佔比降低,其他6個目的地出口佔比提高:其中,對美出口佔比下降2.9個百分點,對俄出口佔比下降0.6個百分點,對韓出口佔比下降0.2個百分點,對日出口基本持平;而同時,對東盟出口佔比提高1.3個百分點,對非洲出口佔比提高0.7個百分點,對歐盟出口佔比提高0.5個百分點,對拉美、香港、印度出口金額佔比均提高0.2個百分點。與2024年同期比較後可以發現:前7個月對美國出口總額減少355億美元,但同期對東盟出口總額猛增452億美元、對歐盟出口總額增216億美元,對非洲、香港、拉美出口額分別增加約240億美元、168億美元、115億美元,因此總的出口額不但完全填補了對美出口的下滑部分,而且同比去年還增加了6.1%。
從主要出口地區的出口金額絕對增速來看,前7個月非洲以24.5%的增速位居第一,東盟以13.5%的增速位居第二,印度以13.4%的增速位居第三;與之相對應的,前7個月主要出口地區的出口金額降幅中,美國以-12.6%的降幅位居第一,俄羅斯以-8.5%的降幅位居第二,韓國以-1.1%的降幅位居第三。可以說,東盟是中國出口提速的“核心動力區”,而非洲和印度則是中國出口提速的“加速區”。以非洲第一大對華進口國尼日利亞爲例,在紡織服裝、汽車零部件、鋼鐵製品等商品引領下,前7個月我國對尼日利亞出口金額約140億美元,增速高達40%;同期,中國對非出口第四大、第八大、第十大目的國利比里亞、坦桑尼亞、幾內亞的出口增速也分別高達48%、33%、82%。儘管非洲多數國家的市場較小,2024年僅有5個國家自我國進口金額過百億美元,但這種增速是相當可觀的——而且由於非洲地區市場還處於發展中,中國商品前期進入非洲市場並持續佔有一定份額後,有利於塑造當地的消費文化和消費習慣,從而爲將來中國商品的銷售打下良好的基礎。
綜合來看,我國外貿出口地區日益多元化、均衡化的趨勢,降低了對美國等單一市場的依賴度,使得中國出口的抗風險能力和抗壓能力持續提升。
另一方面,從中國出口的商品類別來看,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均衡局面:傳統制造產品出口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齊頭並進。以美元計的出口商品在總出口金額佔比結構中,機電產品以60%的佔比遙遙領先。在機電產品中,結構也非常均衡:除了電子元件一項佔機電產品的比例超過10%之外,其他的出口品類,如電工器材、自動數據處理設備、汽車、手機、電器、通用機械設備、船舶、燈具、音視頻設備等均在2%~10%之間,另外還有計量檢測設備、集裝箱、摩托車、機牀、遊戲機等十幾個小類,也都是重要的出口組成部分。而且這些產品很多之間是存在上下游產業鏈、共享原料供給、同供下游產業等多重關係,對應的是中國製造業經過數十年發展後形成的強大的高效率、高密度“蛛網供應鏈”。更進一步說,這些供應鏈所依附的規模龐大的上游原材料供給產業、發達充裕的倉儲物流能力、快速穩定的配送能力、高性價比的技術智力資源供給、沉澱上百萬億投資形成的固定資產基礎設施,以及穩定的社會環境,都是其他國家所無法相比的,這就決定了中國製造特別是工業製造業、產品在相當長時間內都是不可替代的“世界工廠”和“世界倉庫”。
此外,還有三大類傳統的“中國製造商品”佔比也較高。一是衣帽鞋靴等穿着類商品,2025年前7個月包括服裝、紡織紗線、織物、鞋靴、帽類等產品在內的商品出口佔比約9%;二是傢俱家居日用品,前7個月包括傢俱、玩具、箱包、紙製品、玻璃製品、陶瓷產品等在內的該類商品佔總出口額的8%左右;三是經過初級加工或傳統制造後的農產品及工業品,前7個月包括農產品、鋼材、成品油、輪胎等在內的商品佔總出口額的9%左右。儘管這些商品的部分產能在近年逐步出現了向東南亞、美洲等地區轉移的現象,在國內出口版圖中所佔的比重也在緩慢下滑,但從絕對量來看,多數商品的年度出口額還是逐年增長的,對中國出口、國內就業的貢獻度依然不可小覷。而且經過了十幾年的“出海”嘗試之後,綜合考慮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物流成本、環保合規成本、法律地緣成本及對應的收益之後,近年這些傳統行業的產能向國外轉移投放的性價比正在持續下滑,而且伴隨着產能產業升級,傳統制造正在轉向“智造”,這使得這些行業與國內先進製造產能的關係正在加深,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度有所提高。因此,未來很多傳統制造型的工廠依然會選擇留在中國,對應的這部分出口商品,在中長期看依然是中國出口商品的重要構成部分。
綜上,儘管美國施行的對等關稅政策對全球經貿產生了明顯的擾動,但在中國數十年打下的完備、高效、穩定的製造業產業鏈的基礎上,疊加均衡、多元化的出口市場結構和策略,中國對外出口業務經得起大風大浪的考驗,2025年中國出口市場表現亮眼,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