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硬剛美國也要買俄油:進口一噸省89美元,加工後轉手賣出還能賺差價

時代週報
08/22

面對美國方面的施壓,印度選擇硬剛。

據參考消息網8月21日報道,印度駐俄羅斯大使維奈·庫馬爾表示,儘管面臨美國的壓力,印度仍將繼續購買俄羅斯石油。21日當天,俄印兩國外長將在莫斯科討論加強戰略伙伴關係事宜。庫馬爾稱,印度不會考慮對俄羅斯石油實施禁運。

「印度只會購買對自身最有利的東西……這關乎國家的安全、經濟與能源利益,尤其是我國人民的能源需求。因此,出於經濟利益考慮,我們將繼續購買貴國的石油。我國政府已明確表示,印度將採取一切措施維護自身國家利益。」庫馬爾說。

庫馬爾的發言,算是對特朗普政府的一次回應。

特朗普政府早就對印度購買俄羅斯石油不滿了。此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就在其社交媒體「真實社交」表示,印度不僅大量購買俄羅斯石油,還將其中大部分石油在公開市場上出售,牟取暴利。因此,他將採取懲罰措施,大幅提高印度向美國繳納的關稅。

8月6日,特朗普簽署行政令,以印度「以直接或間接方式進口俄羅斯石油」為由,對印度輸美產品額外徵收25%的關稅。若算上7月31日特朗普簽署的25%關稅,部分印度輸美商品的關稅稅率將達到50%。

關稅壓力之下,印度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勢頭依舊沒有改變。印度政府表示,美方對印度加徵關稅的做法「不公平、不正當、不合理」,印度將「採取一切必要行動」維護國家利益。

為何一定要買?

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石油進口國和消費國,其超過85%的石油需求依賴外國進口。

據央視新聞報道,目前俄羅斯已成為印度的主要石油供應國,約佔其總供應量的35%。今年1月至6月,印度每日從俄羅斯進口約175萬桶石油,較去年同期增長1%。

隨着印度經濟發展,印度對於俄羅斯石油的消費依然在快速成長。

印度為何堅持要購買俄羅斯石油呢?

其實,在俄烏衝突爆發之前,印度主要依賴中東地區的石油。2021年,俄羅斯原油僅佔印度全年原油進口量的2%。

2022年,隨着俄烏衝突爆發,俄羅斯龐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產業受到部分西方國家或地區的制裁和限制。這些國家或地區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俄羅斯石油轉而流向亞洲,俄羅斯替這些新買家提供了大幅折扣。

據報道,印度每從俄羅斯進口一噸原油,便可「省下」大約89美元。僅2022年財年,印度就省下大約50億美元。

印度尼赫魯大學的俄羅斯和中亞研究中心副教授辛格解釋道,購買俄羅斯石油是純粹的商業決定,因為其他的石油供貨商不會給出俄羅斯石油這樣多的折扣。

辛格還說,印度購買石油的市場運作空間事實上非常有限。若印度不向俄羅斯購買石油,那這缺口難以立刻補上。哪怕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也無法立即補上這個缺口。

在折扣的誘惑下,印度大大提高了對俄羅斯石油的進口比例,而且目前看來也不打算停下。「印俄雙方早已簽訂了長期的石油合同,短期內不會停止這項交易。」印度政府人士表示。

另外,印度與俄羅斯之間戰略伙伴關係早已持續多年,兩國在軍事與經貿領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即便特朗普再次上臺後,不斷向印度施壓,但印度依然堅持自己的外交策略。

印度能源超8成靠進口

作為世界人口大國,印度在能源儲備上卻十分匱乏。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的數據,印度的可探明石油儲量約為59億桶,僅佔全球石油探明儲量的0.3%;天然氣儲量為1.5萬億立方米,僅佔全球天然氣探明儲量的0.7%。

相比之下,印度人口已佔據了全球的17.8%。

進口能源對於這個國家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據報道,目前,印度每日消耗石油約550萬桶,這裏面將近88%來自進口。

為了長期發展,印度必須採取更加靈活、積極的外交政策,以獲得更多、更便宜的能源。

多年以來,印度通過與中東、非洲、中亞等地區的能源富集國家建立合作關係,來保障能源供應穩定性。

直到今天,印度方面依然認為,自己購買俄羅斯石油,有助於保持全球原油價格穩定,如果印度以更高的成本從其他地方進口石油,那麼可能會推高全球油價,最終美國消費者也會受到衝擊。

「我們實際上通過購買政策緩和了石油和天然氣市場。因此,我們實際上控制了全球通脹。我們正在等待感謝。」印度外長蘇傑生曾經表示,印度購買石油的戰略方針,是防止全球石油價格潛在飆升的關鍵因素。

「如果印度現在停止購買俄羅斯原油,全球所有消費者所面臨的油價可能會飆升至每桶200美元以上。」 一位印度石油行業人士表示。

由於對俄羅斯的制裁不包括在俄羅斯境外提煉的石油產品,印度甚至鑽了這個漏洞,找到一個新的賺錢辦法:印度當上「中間商」,將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在印度加工提煉,再轉出口到其它國家和地區,如歐洲、美國等。

此舉也讓印度在2023年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產品出口國。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就指責,印度通過進口俄羅斯石油,賺中間商差價,牟取了暴利。「這就是我所說的印度套利——購買廉價的俄羅斯石油,然後作為產品轉售,」貝森特說,「他們賺取了160億美元的超額利潤。」

面對這一指責,印度媒體表示,西方國家早就知道,只是因為自己也從中獲利,所以此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責任編輯:櫟樹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