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握南沙期市發展新機遇 打造金融開放新高地——專家學者齊聚南沙,開展“期貨市場高質量發展看南沙”對話活動

期貨日報網
08/28

期貨日報網訊(記者 劉威魁)隨着我國期貨市場迎來高質量發展新徵程,廣東期貨市場也在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近年來,廣東省市區各級部門制定了一系列的文件,提出打造完整期貨產業鏈、建設期貨市場風險管理中心、在南沙建設期貨產業集聚區或期貨小鎮等設想。尤其是廣期所落地廣州以來,各類資本和產業主體正紛至沓來,給予了廣東期貨市場更多關注。近期,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金融支持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見》(下稱《南沙金融30條》),提出高標準建設南沙期貨產業園等內容,更是給予了南沙甚至整個廣東期貨市場極大的鼓舞。

作爲粵港澳大灣區的黃金腹地,廣州南沙該如何抓住機會打造完整期貨產業鏈、建設期貨市場風險管理中心。8月21日-22日,由南沙開發區國資局、廣州南沙開建集團指導,廣東證券期貨業協會支持,期貨日報、廣州南沙期貨產業園聯合主辦的“期貨市場高質量發展看南沙”活動,通過線下+線上直播聯動的形式,在南沙期貨產業園展廳成功舉辦,衆多行業專家,圍繞廣東南沙及期貨市場的未來發展空間展開探討。

聚勢賦能,南沙金融戰略地位凸顯

實施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推動力。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吸引外資金融機構及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南沙作爲自由貿易合作試驗區,兼顧着對全球開放的使命,尤其是在助力我國製造業企業走出去方面,更是有着義不容辭的責任。

談及南沙在擴大金融領域對外開放方面的優勢,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肖耿認爲,南沙作爲內地與香港、澳門合作的試驗區,在中國雙循環發展戰略中佔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肩負着重要使命。在金融服務跨境及離岸業務方面,南沙憑藉其廣闊空間以及與內地市場的緊密聯繫,吸引港澳企業入駐,爲它們提供發展機遇,發揮着“引進來”的作用;作爲合作試驗區,南沙的重要性也愈發凸顯,它不僅要助力港澳深度融入大灣區,更要面向全球開放,尤其要爲我國製造業企業“走出去”搭建重要平臺。

“從空間維度來看,香港地域空間有限,而南沙與香港距離較近,擁有800平方公里的發展空間,且周邊環繞着佛山、廣州等製造業發達的區域,具備得天獨厚的供應鏈優勢。從供應鏈管理角度出發,南沙極具潛力與香港攜手打造大宗商品等領域的供應鏈管理中心,進一步提升區域的產業協同與資源整合能力。”肖耿表示,作爲國家級自貿試驗區及粵港澳大灣區核心樞紐,南沙可以爲香港居民來內地拓展事業、創業、養老等提供有力支撐,有望成爲香港拓展發展空間、延伸服務功能的重要腹地,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雙循環戰略的極具潛力的關鍵區域。

作爲自由貿易區,南沙向來重視制度創新,嘗試各種制度型開放試點,南沙依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等多重國家戰略,在金融開放、跨境貿易等領域享有先行先試權。中國期貨業協會戰略發展委員會委員、廣州期貨公司董事肖成表示,在推動期貨市場高質量發展方面,南沙具備政策、區位、產業、創新、國際化等五大核心優勢。比如允許港澳投資者控股境內期貨公司,試點跨境監管協作等內容,都是南沙制度創新的體現。而南沙作爲廣州、深圳和香港三個世界級都市的黃金腹地,在粵港澳大灣區轉型的過程中,南沙可以利用其獨特的區位優勢鏈接全球市場。同時,南沙鄰近佛山、東莞等產業製造業中心,可以服務萬億級製造集羣,產業協同優勢明顯。此外,南沙港作爲全球第五大港口,爲大宗商品交割提供物流支撐,依託南沙港樞紐升級“貿易+金融+物流”功能,服務“一帶一路”大宗商品貿易。肖成認爲,對於期貨市場而言,南沙不僅是廣東期貨市場的引擎,更是國家爭奪大宗商品定價權的戰略支點。

順勢而爲,打造金融改革試驗田

緊扣南沙開發開放關鍵環節,廣州南沙又迎來新一輪政策紅利。

《南沙金融30條》發佈後,廣州市各部門及國家金融監管部門駐粵機構快速聯動,在3個月內編制完成了《關於貫徹落實金融支持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見實施方案》,爲政策落地提供明確“施工圖”。業內人士認爲,在系列政策紅利加持下,南沙有望成爲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金融創新功能的承載區、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重要節點。

肖耿認爲,《南沙金融30條》的發佈是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開放的重大突破,其核心鼓勵港澳金融界深度參與南沙金融改革,共同打造金融改革開放高地。“當下,無論是香港還是內地,資金與金融機構資源已然較爲充沛,真正稀缺的是優質項目,這些項目面臨的最大阻礙在於,難以同時充分利用香港的金融制度優勢以及南沙的硬件設施與資源空間優勢。”肖耿表示,對於南沙而言,未來改革的關鍵在於,藉助制度性開放的東風,讓香港的金融制度優勢與內地的空間市場優勢相得益彰。 

“《南沙金融30條》的發佈,不僅是區域金融改革的實踐,更是爲期貨行業的發展帶來了突破性進展。”肖成表示,南沙落深落細重大金融改革創新試點,或將成爲我國期貨市場開放創新的重要“試驗田”。比如,《南沙金融30條》所提及的深化粵港澳合作,支持廣期所與港交所合作推出跨境品種,相關期貨品種就可以探索“以人民幣計價、國際流動性”的定價模式,從而增強我國大宗商品的價格影響力。此外,允許港澳資本參控股境內期貨公司,可以推動“監管白名單”試點,對跨境套保等業務實施包容性監管,吸引國際資本和機構入駐南沙,進一步促進內地與港澳規則銜接,助力內地期貨公司拓展離岸人民幣結算、跨境風險管理等業務。

作爲2023年才遷入廣州南沙的法人期貨機構,中州期貨也在緊緊抓牢南沙的發展機遇。“《南沙金融30條》爲南沙金融機構開闢了多維發展賽道,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的業務機會。”中州期貨總經理助理徐蕾表示,《南沙金融30條》明確支持廣期所完善新能源期貨品種體系,與中州期貨當前重點要拓展的碳酸鋰、多晶硅等綠色產業鏈相契合。中州可依託政策,通過“廣期所價格+交割服務”模式吸引境內外投資者,提升相關大宗商品的價格影響力。此外,政策鼓勵區塊鏈、AI與金融場景融合,支持數據算力中心建設等內容,也給中州期貨帶來突破口,中州期貨的龍泉系統可藉此升級,將AI算法應用於基差交易、風險預警等場景,提升量化模型精準度。

乘勢深耕,高標準建設南沙期貨產業園

當前,南沙正深入推進“五港聯動”發展策略,其中“金融港”是關鍵一環。爲加快建設南沙特色金融港,充分承接南沙系列政策勢能,《南沙金融30條》提出,要高標準建設南沙期貨產業園等平臺。

據悉,作爲全國首個期貨金融業全要素產業園區,南沙期貨產業園不僅是,落實《南沙方案》及《南沙條例》的重要舉措,還是南沙“五港聯動”戰略中金融港的核心載體。據南沙期貨產業園營銷代表羅瑞瑤介紹,南沙期貨產業園將於今年9月30日竣工,佔地面積約4.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15.1萬平方米,將成爲全國性大型期貨金融業總部及國際性金融服務平臺,並通過聯動南沙國際會展中心和南沙嶺南東方酒店,構建“金融+會展+商務”三位一體的服務生態圈。

“《南沙金融30條》的落地正在不斷加強南沙的國際化金融地位,這也使得園內金融機構有更多機會參與到國際金融合作與競爭中,並以此爲契機引進先進的國際金融管理經驗、技術手段等,提升自身國際化運營水平。”羅瑞瑤認爲,在各類政策的引導下,將吸引更多各類金融機構匯聚南沙,形成良好的產業集羣效應。而《南沙金融30條》的落地,將推動金融領域全方位發展,爲區內金融機構帶來了廣闊的業務拓展空間。比如,依託南沙的區域優勢以及南沙期貨產業園的平臺優勢,南沙金融機構能夠更好地服務跨境貿易、跨境投資等業務,拓展國際業務版圖,從而增強自身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話語權,助力企業從區域性金融機構向國際化金融機構邁進。

鄭州鄭大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杰認爲,南沙期貨產業園是“期現結合+產融服務+產業賦能”的綜合性平臺,是區域大宗商品資源配置的樞紐。

“對南沙來說,通過產業鏈要素集聚效應及功能升級,帶動千億級產業生態,推動南沙港從傳統物流樞紐向‘貿易+金融+物流’綜合樞紐轉型,通過吸引國際金融機構和資本進入南沙,可強化南沙作爲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樞紐的核心地位。南沙作爲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其金融創新實踐將爲全國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助力廣東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發揮關鍵作用。”周杰認爲,廣東作爲全國製造業大省,風險管理需求較大,高標準建設建設南沙期貨產業園,有助於廣東企業更好地利用期貨工具進行風險管理,保障原材料及產成品流通的穩定性,提升廣東在關鍵商品領域的議價能力,解決廣東“貿易強但金融服務滯後”的痛點,推動製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級,是廣東從“製造大省”向“製造強省”躍升的重要金融支撐,這一佈局將使廣東在全球大宗商品資源配置中佔據更主動地位。

從期貨行業來看,周杰認爲,南沙期貨產業園是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轉換器”與“放大器”南沙期貨產業園的作用,更多體現在強化產業集聚效應,推動產業生態協同。高標準建設南沙期貨產業園的核心價值,在於將期貨市場從大衆傳統印象中的“金融投資工具”轉化爲“可觸摸、可感知、可落地”的產業服務載體,通過集聚資源、優化流程、創新服務,既讓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更精準、風險管理更高效,又讓實體企業能“用得上、用得好”期貨工具,這是期貨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穩定產業鏈、提升金融服務能力的關鍵舉措。

借勢創新,精準轉化各項政策紅利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宏大背景下,南沙逐步展現出其獨特優勢與巨大潛力,從政策紅利到區位樞紐,從產業協同到國際化突破,南沙正逐步構建起期貨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南沙金融30條》的發佈,更是給南沙帶來諸多突破性進展,爲期貨市場國際化、產業鏈完善等注入強勁動力。

肖耿認爲,作爲內地在岸統一大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沙要想進一步發揮“引進來”的作用,仍面臨一些挑戰。“香港較高的運營成本,是制約香港企業發展不可忽視的現實因素,但若要在南沙設立港資企業的分支機構,按常規流程需在南沙進行註冊登記,進而納入南沙在岸企業的管理範疇,失去了在香港所享有的全球經濟自由度,尤其對於從事離岸、跨境業務,依賴香港法律與監管環境的企業而言,這一因素成爲其來南沙發展的顧慮。”肖耿認爲,當下,最爲關鍵且亟待突破的核心問題,便是如何有效地將香港所獨具的諸多優勢與南沙自身的優勢深度疊加、協同發力,讓來南沙發展的企業和個人,不用在大灣區的發展佈局中陷入“二選一”的抉擇困境。

“過往的H股模式,即企業選擇在香港上市,同時依託內地進行實際運作,爲兩地協同發展奠定了紮實基礎。”肖耿建議,南沙可以借鑑H股的模式,香港註冊企業可利用香港的開放市場與國際化營商環境上市、吸引人才、設立研發機構,同時鑑於香港成本較高,在南沙設立分支機構,將其視作在香港法律與監管範疇下的派出機構。這樣既能維持企業國際競爭力,又能借助南沙的空間與資源降低成本,讓“一國兩制”優勢在新時代得以更充分彰顯。 

“南沙要將各項制度優勢落到實處,對各項規則進行細化,使其切實轉化爲核心競爭力,這是南沙未來大有可爲之處。”肖成認爲,南沙要應構建宏觀視野與系統思維,精準把握未來發展趨勢。一是把握科技創新趨勢,諸如大數據、機器人等前沿科技不斷湧現,南沙應充分利用這些創新成果,深入探索如何將大數據、區塊鏈、機器人等創新科技與金融政策及落地應用緊密結合,充分釋放其賦能作用。從全球大宗商品發展歷史來看,英國之所以能在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方面具備強大影響力,正是抓住了當時科技創新與金融轉型的雙重機遇,如今的南沙同樣面臨這樣的機遇。二是把握金融創新趨勢,比如當前穩定幣的功能與作用正處於研究探索階段,穩定幣具備跨境結算的特性,與期貨市場存在共性,如何將二者優點巧妙融合,助力期貨衍生品實現國際化,也值得深入研究與探索的方向。若南沙能抓住此類優勢,不僅有望解決跨境貿易現存的諸多效率低下問題,更能站在金融高度爲解決廣州與港澳跨境相關問題提供思路。

周杰也認爲,南沙應以“科技賦能+生態協同”爲核心,以建設數字化平臺爲抓手,建立跨境數據可信共享機制,促進跨境機構的參與,整合期現貨市場數據,構建覆蓋全產業鏈的大數據中心,爲企業提供風險管理智能策略服務,從而爲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現貨貿易撮合、基差交易、含權貿易、智能套保、結算支付、物流、供應鏈金融等服務。對於企業而言,在南沙期貨產業園等平臺落戶,不僅是加入一個擴展銷售渠道的“圈子”,更是藉助平臺的資源與能力,彌補自身在資金、風控、信息上的短板,在產業鏈中從“被動承壓”轉向“主動掌控”,從而推動羣體集聚,形成產業生態,發揮乘數效應,助力南沙打造完整期貨產業鏈,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注入更堅實的金融力量。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