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援疆答卷】
本報記者 曹英 鄭錦瑋
從汾河之畔到天山腳下,跨越三千里,山西醫療援疆隊伍將三晉大地的中醫智慧,播撒在新疆廣袤的土地上。多年來,山西醫療援疆以「精準幫扶、長效協作」為理念,顯著提升當地醫療服務水平,尤其是在中醫領域成效斐然,既為邊疆羣衆送去健康,更培育了一支「帶不走」的中醫隊伍,讓中醫藥文化在新疆生根發芽。
療效說話技術紮根邊疆
「以前總覺得中藥見效慢,沒想到三劑藥就解決了我的老毛病!」在昌吉回族自治州中醫醫院,一位曾被髮熱和便祕困擾的前列腺癌患者,道出了山西援疆中醫的實效。
63歲的回族患者馬女士對此深有體會。「絕望的時候,我遇上了索主任。要不是他,化療根本堅持不下來。」馬女士回憶稱,第一次化療反應極大,是山西省中醫院腫瘤科援疆專家索煒調配的中藥減輕了噁心嘔吐,幫助她堅持完成6個週期治療。如今兩年多過去了,她堅持喫中藥,腫瘤未復發轉移。
86歲維吾爾族膀胱癌患者的故事更令人動容。老人曾在別處每月花9000多元喫中藥,尿血、腹痛卻未很好改善,且全部自費。「來到這裏,僅服用了5天索煒主任開的中藥,尿血和小腹疼就明顯好轉。索主任開的都是經方,三劑藥才100來塊錢,加上醫保報銷85%左右,幾乎沒什麼負擔。」家屬感慨。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二二二團,援疆醫生潘志強的中醫診室總是排滿患者。來自山西省長治市中醫研究所附屬醫院腦病科的他,憑藉擅長的「懷忠針法」,融合鍼灸與中藥,顯著改善了衆多中風恢復期及後遺症患者的肢體功能,並有效緩解了眩暈、失眠等症狀。「好幾個高齡患者調理後效果不錯,現在他們全家人不管啥病都來找我,這份信任特別珍貴。」潘志強說道。
授人以漁 培育本土力量
「授人以漁」是山西醫療援疆的核心。索煒在昌吉回族自治州中醫醫院執行「師帶徒」計劃。根據年輕醫生特長定製方案,教他們將中醫與腫瘤相結合;西醫基礎好的,向他們傳授中西醫結合思維。「我把我會的都傾囊相授,如今科室已有3名醫生能獨立運用特色藥方,5名醫生已掌握中醫辨證核心方法。畢竟我援疆的時間有限,需要培養他們獨立看病的能力。」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二二二團醫院,潘志強的「傳幫帶」細緻入微。他手把手示範鍼灸手法,講解穴位原理,帶教討論疑難病例。「潘主任會把每個穴位的解剖位置、針刺深度都講清楚,還教我們根據患者體質調整手法。」團場醫生鄧輝說。
山西援疆團隊着眼長遠,在引入技術的同時推動診療體系升級。索煒初到昌吉州中醫醫院時,腫瘤科與其他科室共用護理單元,僅15張牀位且缺乏規範診療流程。他認為,「腫瘤治療不能單打獨鬥,必須形成系統合力」,積極推動腫瘤多學科協作(MDT)機制,組織多科室專家共討病例、制定個性化方案。如今,該科室已擁有獨立病區,牀位擴至40張,年接診量翻倍,MDT機制成為當地中西醫結合治腫瘤的標杆,科室綜合診療能力顯著提升。
同時,山西援疆團隊搭建起「前後方聯動」的培養平臺。索煒牽線山西省中醫院與昌吉回族自治州中醫醫院簽訂技術合作柔性援疆協議,成立2個名醫工作室。「請進來」山西專家坐診講學,「送出去」昌吉醫生赴晉進修,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如今,在天山腳下,越來越多的當地醫生能獨立運用中醫技術服務羣衆,越來越多的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診療。這不僅是醫療援疆的碩果,更是晉疆兩地攜手共進、血脈相連的生動見證。正如索煒所說:「中醫是連接晉疆的紐帶,我們播下的是醫術的種子,收穫的是民族團結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