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新眸 桑明強
3年前,當有人問起“大模型是否只有‘大’一條路時”,周楓異常興奮。
他堅信存在另外一條路,按照當時的說法,周楓主要關注兩方面的問題:第一,在特定場景中,大模型有沒有高效、低成本實現方案?第二,在技術方案精簡化中,閉環應用場景拉動,應該起到多大作用?
2023年,幾乎是大模型創業最膨脹的年份。和其他人不同,作爲網易有道的CEO,他的緊迫感聚焦在如何讓公司實現AI轉型,他思考的問題更接近本質,比如“國產大模型如何完成商業閉環”、“教育AI的最佳實現路徑是什麼”,在他看來,教育AI看似高頻,但先發並不意味着穩贏。
確切地說,它並非簡單的技術升級,“知易行難”是AI教育變革的難點。究其原因,主要圍繞教育四個核心問題展開——誰來教?教什麼?怎麼教?如何評?
儘管這些問題短時間難以全部解決,但硬幣的另一面,AI對教育的介入和融合正在加速。微軟在最新發布的《教育AI2025》報告中指出,86%的教育機構正在使用生成式AI,這一比例位居所有行業之首。
尤其當AI行業集體進入下半場,教育,作爲AI落地最早、也最複雜的場景之一,開始上演驚人分化,一邊是互聯網巨頭在教育領域排兵佈陣,阿里、科大訊飛等企業紛紛佈局AI+教育產品;另一邊,教育基因公司也大舉佈局,猿輔導、好未來等玩家也抓住大模型風口。而在這中間,互聯網和教育基因兼具的網易有道,則是聚焦高價值的垂直場景、讓AI貫穿學習全鏈條。
“應用+硬件”雙軌齊驅有道的新答卷
今天AI教育的競爭,早已不侷限於單一功能或模型,而是生態能力的比拼。拿網易有道來講,它在AI教育上的佈局,核心策略可概括爲“雙軌驅動”:一方面,通過子曰大模型持續迭代,賦能軟件應用;另一方面,以AI硬件打入答疑等高頻學習場景,形成閉環。
以最新迭代的子曰大模型爲例,它標誌着有道從“對話式AI”向“推理式AI”的躍遷。尤其是在翻譯與數學兩大高頻剛需場景中,有道並沒有選擇“大而全”的通用模型路徑,而是深耕垂類優化——38種語言實時互譯、多模態理解、數學推理SOTA性能——這些都是典型的教育場景“特化型”能力。
按照這樣的邏輯,有道的策略不在於追求模型參數最大,但追求場景效率最高。
舉個簡單的例子,子曰3“數學模型”僅有14B,卻能在數學推理任務中超越許多規模更大的通用模型,而它的服務成本每百萬token僅需要0.15美元,相當於通用大模型的1/10。這種“小模型、大能力”的路徑,背後是對數據質量、訓練策略、評估體系的系統性重構。
更重要的是,這個模型,推出即開源。
這一舉動看似“慷慨”,實則是生態構建的關鍵一步。這意味着,更多的教育機構和開發者,都能以極低的成本去部署專業級的數學AI能力,普惠萬千學子的同時,還能在標準制定、場景擴展等方面形成正向循環。
另一方面,是在翻譯工具上的突破。
據有道智能應用事業部負責人張藝介紹,這次推出的“有道音視頻翻譯”,不僅支持任意語言音視頻處理,一站式完成“聽錄—識別—翻譯—配音”全流程,其首創的“文本+音頻+視頻”多模態一體化原聲翻譯系統,還能自動識別翻譯場景、人物特徵和情緒標籤,使翻譯更貼合實際情境。
同時,在效率和成本方面,它支持60分鐘、1GB視頻處理,僅需3分鐘即可完成一段10分鐘視頻的處理,且成本僅爲行業1/10,這些數字背後,是有道十多年翻譯技術積累的集中釋放。
更值得關注的,是它在硬件上的佈局。
繼詞典筆以後,有道在今年2月做了一個“讓人意外”的決定,相比追逐勢頭正勁的學習機風口,他們選擇把精力聚焦在更有價值的答疑場景上,推出全新品類——有道AI答疑筆。
這次的全新AI答疑筆Space X,重點升級了掃題交互能力,即使面對複雜的長題和多圖題,Space X也能實現“提筆即掃、即時講解”,同時結合推出的AI錯題本功能,形成“答疑—鞏固—提升”的學習閉環。
這種“軟硬一體”的打法,本質上是在重構學習流程:不再是“人適應機器”,而是“機器嵌入人的習慣”。
AI教育下半場:除了落地,還要關注未來
硅谷的創業者們總愛把“產品-市場匹配”(PMF)掛在嘴邊,卻常常忽略另一個關鍵——“商業模式-產品匹配”(BMF)。前者只說明用戶願意用你的產品,後者才真正意味着你在可持續的前提下,從用戶那裏獲得的價值顯著高於成本。
通俗地講,要證明商業模式可持續,而不僅僅是吸引用戶。
以教育AI智能體爲例,它的出現帶來了兩大革命性變化:第一,它能自主執行復雜任務——過去需要人工拆解的繁瑣步驟,現在模型可以自主完成;第二,它能自我檢查和修正——解完題還能自己驗算,讓AI攻克更高難度的問題,越來越準確了。
這種劇變不僅意味着AI更聰明,更讓應用形態發生了質的變化。
觀察有道的產品路徑,發現其特別之處在於:產品的誕生與迭代極度依賴一線用戶反饋,堪稱“反精英路線”。真正決定產品走向的,是市場和用戶的實際聲音。
比如做AI答疑筆SpaceX,並不是未來換個硬件形態去規避競爭,而是以用戶“高頻、隨時隨地答疑”的需求作爲升級的核心驅動力。在過去半年中,有道團隊將每一條用戶建議都視作研發清單:哪裏需要提速、哪裏應該增強,都一一落實。目標非常明確:不僅要做好用的筆,更要做“越用越聰明、越用越離不開”的筆。
這支筆也確實做到了。
從小學算術到高中函數,甚至複雜的物理題,它都能接得住,不僅支持文字查題,還實現了視頻答疑——這是目前行業中相當少見的能力。例如在面對一道立體幾何題時,Space X不僅能給出答案,還會自動生成一段講解視頻,板書演示輔助線如何添加、幾何關係如何建立,就像一位真正的老師在身邊一步步引導。
這背後,是有道自研的教育大模型技術與對題庫、訓練語料的精準運用。它既能理解題目內容,還能組織語言、生成圖像、合成語音,最終生成一段流暢的講解視頻。整個過程在端內完成,耗時僅約兩分鐘。
此外,根據用戶數據顯示,答疑筆的使用頻次已經超過查詞翻譯,滲透率高出30%,尤其在初高中人羣中反響熱烈。數學成爲提問最多的學科,也反向推動團隊持續優化模型解題能力。
當然,這還只是冰山一角。
更實在的是,有道的產品能力不是高高在上的“技術秀”。就像新推出的音視頻翻譯,硬是把行業裏1500元的成本壓到了100元(以處理一部100集短劇,約300min的視頻爲例)。而之所以進入音視頻翻譯領域,也並非因技術趨勢被動跟進,同樣是源於對用戶痛點的發現:
團隊調研用戶在出海過程中不僅有翻譯需求,還有很多系列問題,與此同時,行業現存的痛點包括高成本、低效率以及缺乏全鏈條服務,因此,相比簡單做一個翻譯工具,有道更希望提供一站式服務,這纔是他們看到的未來空間。
作爲第一批“喫螃蟹的人”,網易有道還做了“小事”,但卻對行業意義重大,類比自動駕駛的智能化分級,創新性地提出了教育AI應用能力L1-L5分級標準,目前正從“L3主動學習輔導”加速邁向“L4虛擬教師”,已初步具備接近人類教師的思考能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說AI教育上半場,解決的是“有沒有”的問題,那麼對於下半場來講,則是“好不好、準不準、用不用得起”的較量,更進一步講,技術落地只是起點,如何通過定義標準推動整個行業進步,纔是接下來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從先發轉向深耕,有道找到了正確的發動機
AI大模型時代,新星崛起的故事屢見不鮮,但跳出價格和性能內卷,甚至推動整個行業往更好的方向發才更加稀缺。
此前,美國著名投資人、企業家 Henry Shi 所發佈的“頂尖精益 AI Native 公司排行榜”便是一個明證。榜單中31家團隊規模不大但盈利能力極強(ARR>500萬美元)的初創公司,如CAI、GPTZero、Midjourney、Cursor等,無一例外都具備三大特質:場景垂直、產品聚焦、有能力定義行業標準。
同樣的引擎也在網易有道啓動,對AI創新多年的堅定投入,讓它迎來了開花結果時刻。根據其財報,有道已連續四個季度保持盈利,整個上半年經營利潤更是突破0.3億元,創歷史新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最能體現用戶粘性的AI訂閱服務,Q2銷售額達到8000萬元,同比增長近30%。
持續盈利的態勢,印證了有道AI轉型路徑在商業層面的可行性,究其原因,不僅僅在於它“跑得快”,還在於“做的深”。
它的選擇同樣極具代表性:避開與通用模型的正面競爭,轉而將資源投向教育、廣告等高價值垂直領域;放棄自研閉源模型的先發優勢,攜手行業夥伴共建AI教育生態。作爲成爲國內大模型行業裏爲數不多的盈利樣本,如果說2023年的有道還在“探路”,那麼2025年的它,已經踏入“深水區”。
這背後,不是單一技術,也不是某款產品,而是一套基於場景反饋的迭代系統。
從精準捕捉用戶行爲(如學生高頻使用掃題卻無法解析的痛點),到借力大模型技術躍遷(推理模型在多模態題目中的準確率提升至70%-80%),再到通過軟硬件結合實現體驗閉環(推出專注答疑的有道AI答疑筆),並依託市場反饋迅速優化——有道逐步跑通了“從場景出發、以技術突破、用產品承接、借商業驗證”的可持續閉環。
更重要的是,有道的業務主線正越發清晰:無論是教育AI還是廣告AI,這兩大板塊一個重塑學習方式,一個提升營銷效率,均立足於價值深厚、前景廣闊的賽道。支撐這些成果的,恰恰是網易有道構建起的獨特競爭力——貼合垂直場景將AI能力做深。
而這,極有可能成爲AI教育行業一個新的開始。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