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知識科普傳播中,許多知名大V、自媒體博主在傳播專業知識、開展投資者教育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有一些內容創作者爲博眼球、追求流量,成爲“標題刺客”,對金融行業產生負面影響,不利於金融知識的正確普及和金融市場健康生態的形成。
7月31日,在全網擁有千萬粉絲的財經自媒體博主“小林”發佈了一期講解期貨底層邏輯的科普視頻。這期視頻文字版內容在微信公衆號上發佈時,標題很溫和,用的是“一口氣了解期貨”。當天發佈後,筆者所在的行業許多人競相轉發,對“小林”深入淺出的講解方式給予好評。但在B站上,這期視頻卻用了“金融賭場”這樣的標題。“小LIN說”在B站擁有645.3萬訂閱人數,這期視頻同時觀看人數達1.1萬,播放162萬人次,彈幕和評論也有3000+。整個視頻主要講了國際市場期貨品種交易量以及索羅斯“圍剿”英鎊的故事,與國內期貨市場關聯並不大。但受標題影響,彈幕和評論裏充斥着“期貨就是賭場”“實質上就是對賭”的“讀後感”。
8月22日,“小林”發佈了第二期講期貨的視頻,講的是327國債事件、青山鎳事件和原油寶事件,結尾也提到期貨的風險管理作用。在B站,這期視頻用的導語是“期貨,爲什麼拉爆債市、股市和油價”,封面用的標題相對溫和:“多頭空頭”,一經發布,一天就收穫了百萬播放量。但當筆者在微信視頻號上看到這期內容時,卻發現用了“期貨 陷阱”這樣誇張又負面的標題。
筆者認識的一位行業資深人士,在期貨行業從業已30年,經歷了期貨市場的風風雨雨,在轉發的視頻下面留言:“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這些年來,爲了修正社會公衆對期貨的負面和刻板印象,行業做了許多宣傳和澄清,“期貨不是賭博”“投機交易創造了流動性,不是投機倒把的‘投機’”。著名經濟學家薛兆豐在他的北大經濟學課程《用期貨合約來重新分配不可避免的風險》裏面爲期貨“正名”,甚至提到期貨不是“零和遊戲”,而是正和遊戲,因爲交易雙方都通過這樣的機制得到了需求滿足。
從行業看,金融各細分領域(期貨、證券、保險等)都需要公衆正確認知以發揮功能,污名化標題會削弱公衆信任度,增加業務開展阻力。從社會層面講,錯誤金融認知可能導致公衆對金融市場產生恐懼、誤解,影響個人合理金融決策,甚至引發非理性投資行爲,累積金融風險。從價值觀傳遞看,自媒體作爲知識傳播的重要渠道,錯誤引導會影響社會對金融等專業領域的價值判斷,背離正向科普、理性交流的初衷。當前,在關稅戰、貿易戰、金融戰等背景下,做好投資者教育工作,讓投資者從“跟風盲從”轉向“理性決策”,既關乎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也是金融強國建設的重大命題。正向引導、避免行業被污名化,應當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筆者試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加強行業協同引導。金融監管部門、行業協會聯動,建立自媒體金融科普溝通機制。定期向自媒體博主開展金融知識、行業價值培訓,提供權威科普素材與案例,明確行業正向傳播要點,增強博主專業認知與責任意識。
二是加強平臺監管優化。網絡平臺(如B站、抖音等)完善金融類內容審覈機制,對涉及金融專業領域的標題、文案,增設專業審覈環節(可邀請金融行業專家、學者參與),限制“博眼球式”污名化表述傳播,對違規內容及時提醒、整改,引導博主調整優化。
三是加強社會監督與激勵。設立金融知識科普正向傳播監督通道,鼓勵公衆舉報誤導性內容。同時,利用“5·15投資者保護日”等契機,開展“優秀金融科普自媒體”評選等活動,對積極正向傳播、客觀專業科普的博主給予流量扶持、榮譽表彰,形成正向激勵氛圍,引導自媒體在普及專業知識時,兼顧流量與社會價值,助力金融知識科學傳播與行業健康發展,營造理性、客觀的金融輿論環境。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