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出品: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喜樂
2024年,晶泰科技、黑芝麻智能等首批18C特專科技企業登陸港股時,市場對AI、半導體、自動駕駛等熱門賽道的追捧,曾讓這類企業成爲資本風口上的“香餑餑”。然而進入2025年,風向陡轉——港股市場至今未完成一單18C企業IPO,12家已遞表企業裏,希迪智駕、五一視界二次遞表仍難破上市瓶頸。從資本熱捧到發行冰封,這場驟變,折射出特專科技企業在商業化驗證與市場預期間的深刻矛盾,也暴露出熱門賽道光環下暗藏的多重風險隱患。
2024年9月1日,港交所針對18C特專科技章節的改革正式生效。此次改革對特專科技擬上市公司的最低市值標準進行了下調,具體分爲兩類情形:已商業化公司的最低市值由60億港元降至40億港元,未商業化公司則由100億港元降至80億港元。其中,已商業化公司指經審計的最近一個會計年度收益至少達2.5億港元(即滿足商業化收益門檻)的特專科技公司;未商業化公司則指上市時未達到這一門檻的企業。該調整爲暫時性政策,實施期爲三年,自2024年9月1日起至2027年8月31日止。
3家已上市18C公司上市後火速增髮圈錢? 二級活躍背後基本面仍無改善
當前港股市場中,共有3家已上市18C公司及12家已公開遞表的18C公司。3家已上市公司均按18C改革前的市值標準完成上市:晶泰控股上市時爲未商業化公司,市值達180億港元;黑芝麻智能及越疆均爲已商業化公司,上市時市值分別爲159億港元、75億港元,均超過改革前的標準(未商業化公司100億港元、已商業化公司60億港元)。
藉助香港閃電配售機制及港股二級市場復甦的東風,3家已上市18C公司,在上市半年到一年內前後開始“圈錢”。其中,晶泰控股通過兩次增發合計募資32.2億港元,爲IPO募資規模的三倍。兩次增髮間隔僅一個月,明顯是抓住市場窗口加速融資:第二次增發價格爲6.10港元/股,較第一次增發價格4.28港元/股溢價43%;募資規模更是從11.3億港元增至20.9億港元。對比兩次增發的募資用途可見,2025年1月的募資規劃相對具體,而2025年2月的用途僅爲在前次基礎上進行簡化刪減——更加說明了公司“圈錢”目的,反映出募資規劃的倉促性。
黑芝麻智能爲三家18C公司中後市場表現最差的,上市至今跌幅達31%。公司於2025年2月17日發佈正面盈利預告,隨後借勢於2月19日啓動增發,然而增發價(23.20港元/股)較IPO發行價(28.00港元/股)折價17%。增發後股價持續下跌,最低跌至14.50港元/股,較增發價下跌近38%;最新收盤價19.30港元/股,仍低於IPO及增發價格。這一表現或與業績披露的模糊性相關:2024年正面盈利預告顯示,全年收入預計4.5-5.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4%-60%),權益持有人應占利潤淨額不少於1億元人民幣(2023年虧損48.55億元);而實際業績中,2024年錄得收入4.74億元、利潤3.13億元,雖基本符合預告,但年內經調整虧損淨額達13.04億元(較2023年擴大),這一關鍵信息卻未在預告中提及,實際業績與市場預期形成落差。
越疆呈現出獨特的“高股價、弱業績”特徵:作爲IPO時市值最小的企業(約75億港元),其上市至今漲幅達188%。公司於2025年7月15日進行增發,發行規模約10.4億港元,發行價更是達54.30港元/股,較IPO發行價溢價189%。然而其業績整體平淡:上市後首份年報顯示公司收入爲3.74億元,同比增長30.3%,扣非後淨虧損0.95億元,同比收窄僅7.7%。通常而言,業績出現較大變動時公司會發布預告以提示市場,但截至8月22日,越疆仍未發佈2025年上半年業績預告,或暗示其業績無明顯起色。此外,公司研發投入顯著低於另外兩家:2024年研發支出僅0.72億元,佔營業收入的19.2%,而黑芝麻智能、晶泰控股的研發開支佔比分別達302.6%、157.0%。作爲特專科技公司,充足的研發投入是維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越疆當前的研發水平不禁讓人質疑其是否偏離特專科技屬性。
2025年18C IPO發行遇冷 希迪智駕 五一視界二次遞表後仍無重大進展
儘管3家已上市18C公司在股權融資及二級交易層面活躍度較高,且後續遞表的18C企業緊扣機器人、AI、自動駕駛等熱門概念,但真實的市場拓展情況遠非概念炒作那般樂觀。18C改革落地後,雖有12家公司遞交招股書,但2025年至今尚無一家完成上市,尤其在2025年港股IPO募資額創近4年新高的背景下,18C IPO發行就更顯冷清,與改革預期形成反差。
整體來看,12家遞表的18C公司2024年收入均超過2.5億港元,達到商業化門檻,上市時市值滿足40億港元即可。但即便門檻降低,基本面薄弱、商業化路徑模糊、前輪估值過高或過低的公司,在港股IPO仍面臨挑戰。例如,從商業化門檻角度來看,港交所18C規則認定最近一期經審計收益至少達2.5億港元,而12家公司中有9家公司都是2024年剛剛摸到商業化門檻便衝刺上市,其商業化路徑的穩定性暫未得到驗證。連續兩年達到商業化要求的公司僅有五一視界、仙工智能、瑞爲技術三家。
目前進展最快的當屬希迪智駕:公司於2024年11月7日首次遞交招股書,並於2025年1月3日收到證監會反饋,2025年5月8日二次遞交招股書並更新2024年業績。2024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長207%達到4.1億元,然而公司虧損卻進一步擴大至5.8億元,同比擴大124%,這種“增收不增利”的模式無疑引起了市場質疑。此外,在2024年2月最新一輪C+輪融資中,希迪智駕整體估值已達90億元——老股東希望IPO時維持甚至溢價該估值,而IPO投資者則參考40億港元的門檻測算,公司估值陷入兩難境地。
五一視界也於2025年5月3日二次遞交招股書,並更新2024年全年業績,然而公司並未收到證監會反饋意見,不排除在監管溝通方面仍存在壓力。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24年雖然錄得了收入的小幅增長及虧損的小幅收窄,然而改善的主要方式之一竟是縮減研發開支及減少研發人員:公司2024年研發投入僅0.58億元,同期減少43%,研發團隊人員更是從2023年1月的約250人減少至2024年12月的約118人。這種“以犧牲創新換短期業績”的做法,與特專科技企業的核心屬性相悖。
責任編輯:公司觀察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