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財富領航征程丨金融新啓航
展望新徵程,時代浪潮正以更磅礴的力量奔湧向前,金融業的航船即將駛入更具挑戰與機遇的新海域。身處時代浪潮之中,金融業將以更澎湃的動能、更開放的視野、更穩健的步伐,繼續書寫服務實體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的華彩新篇章。2025年,新浪財經年度策劃《金融新啓航》推出《財富領航征程》系列訪談欄目,深度對話金融機構高管、專家學者,共謀行業發展之道。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體現當前我國經濟領域的五大工作重點,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25年,面對新形勢、新要求,銀行業應如何紮實服務實體經濟,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如何將自身發展同做實做細“五篇大文章”緊密結合?本期《財富領航征程》對話中國銀行研究院資深研究員王家強。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不僅是銀行業深入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銀行業自身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
在王家強看來,銀行業紮實做好五篇大文章,一是有助於提升收益水平、二是有助於控制不良風險、三是有助於培育新興客羣、四是有助於搶抓藍海市場、五是有助於加快降本增效。但同時,“五篇大文章”中的一些業務模式仍未成熟,配套機制尚不健全,推進中難免遇到困難與挑戰。比如,針對客戶差異化金融需求仍是少數產品“包打天下”或“換湯不換藥”,同一種產品服務各行業、各類型客戶,難以滿足不同客戶的多元化需求。
此外,談及養老金融,王家強表示,商業銀行不能簡單將老年人視爲存款客戶,而是要成爲老年客戶的“養老管家”,以此提升客戶黏性,可篩選優質養老服務機構進入手機銀行養老服務平臺,協同養老服務機構做好全鏈條服務,打消老年客戶的消費顧慮。
新浪財經: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在您看來,“五篇大文章”戰略對銀行業發展有何重要意義?目前銀行業在落實“五篇大文章”時的主要挑戰是什麼?
王家強: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不僅是銀行業深入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銀行業自身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銀行業紮實做好五篇大文章,有助於提升收益水平。例如,科技型企業具有高成長、高回報特徵,從全生命週期來看,能夠爲合作金融機構提供更高投資回報率。有助於控制不良風險。例如,根據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壓力測試預測,隨着低碳轉型等政策推進,2030年前G20國家的煤炭油氣等高排放產業貸款不良率可能提高5-8個百分點。我國低碳轉型政策務實、穩健,在雙碳目標指引下,做好綠色金融加大布局綠色產業、開展轉型金融推動高排放產業改造,將是降低“棕色資產”、維護資產質量的必由之路。有助於培育新興客羣。例如,從短期視角來看,普惠金融經濟效益不高。但如果從發展的眼光來看,爲大量中小微、初創企業提供優質金融服務,未來可能就會從中孵化出一批龍頭大中型企業,帶動整條產業鏈發展,爲銀行創造新的重點客戶。有助於搶抓藍海市場。例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現的“嬰兒潮”正在逐步轉變爲“退休潮”。相關人羣充分享受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紅利,擁有百萬億元級別的房產、儲蓄等資產,衍生出規模巨大、類型豐富的養老金融需求。有助於加快降本增效。例如,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金融技術運用,能夠提升銀行業競爭力。有研究顯示,智能化銀行單筆貸款審批成本將比傳統銀行降低90%以上,業務處理時間大大縮短。做不好數字金融的銀行,將難以應對未來的同業競爭。
但也要看到,“五篇大文章”中的一些業務模式還未成熟,配套機制尚不健全,推進中難免遇到困難與挑戰。
第一,淨息差快速下降,制約銀行爲五篇大文章業務積累必要資本金。五篇大文章中不少業務具有周期長、不良率較高的特點,有些還涉及股權投資,這些業務要佔用更多資本金。但近年來商業銀行持續加大服務實體經濟力度,淨息差下降較快,今年一季度已降至1.43%的歷史最低點,明顯低於監管測算的1.8%的合意水平,進而影響了銀行利潤增長和資本積累。預計未來息差收窄將延續相當長週期,在資本充足率剛性約束下,銀行支持“五篇大文章”的能力將遇到瓶頸。
第二,促進五篇大文章業務發展的政策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例如,對商業銀行的評價考覈仍較多關注信貸量的增長,客觀上不利於銀行在支持普惠、科創、綠色等領域深入做好“投早投小”。又如,對各類信貸業務往往採取相同的不良率考覈標準,但不同產業、不同客羣特點各異,相比擁有房地產、廠房設備等實物資產作爲抵押物的大型企業,科技型企業、中小微企業通常信貸不良率較高,不宜“一碗水端平”採取同等考覈標準。
第三,商業銀行自身業務體系和經營模式還有待持續優化。金融服務與產品存在同質化現象,不同銀行的產品大同小異,導致低價內卷、無序競爭問題突出。針對客戶差異化金融需求仍是少數產品“包打天下”或者“換湯不換藥”,同一種產品服務各行業、各類型客戶,難以滿足不同客戶的多元化需求。盡職免責機制尚不完善,一線業務人員仍存在“懼貸”情緒和保守心理。業務流程冗長繁瑣,不能適應小微企業小、頻、急、短的融資需求。
新浪財經:銀行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金融需求變化?您認爲銀行應如何做好針對老齡人口的金融服務?
王家強: 第一,發揮線下網點在服務老齡客戶中的關鍵作用。許多銀行開展線上適老化改造,爲老年客戶提供使用便利。例如近年來各行手機銀行APP紛紛推出“大字版”界面,提高賬戶明細、轉賬繳費、社保醫保等高頻功能需求的易操作性。同時仍然需要高度重視線下渠道的作用。與年輕人相比,老齡人口對智能設備、APP操作的學習能力和接受意願較弱,有更多的交流需求和社交時間,對線下金融服務需求大、黏性高。隨着老齡化加劇,銀行網點應將老年人作爲重點服務客羣,在陪伴與溝通中傳播適當的金融知識和理財觀念,幫助老年人避免非法集資、金融詐騙所造成的財產損失。同時,爲其提供貼心的專業服務和暖心的情緒價值,引導客戶選擇規範、安全、優質的存款理財保險等金融產品。
第二,打造服務居民養老需求和支持養老產業發展的金融閉環。一方面,爲老年客戶精選嚴選優質養老服務機構。廣大老年人口普遍已積累了一定的養老資產,對於晚年生活品質有了更高追求。商業銀行不能簡單將老年人視爲存款客戶,而是要成爲老年客戶的“養老管家”,以此提升客戶黏性。把手機銀行APP打造爲綜合化養老服務平臺,連接醫療康養、生活物業、養老社區、候鳥旅居等各類養老場景,爲客戶提供選擇便利。篩選優質養老服務機構進入手機銀行養老服務平臺,協同養老服務機構做好全鏈條服務,打消老年客戶的消費顧慮。另一方面,爲優質養老服務機構提供綜合化支持。例如,通過手機銀行養老服務平臺爲其獲客引流,參考客戶意見投訴、客流量等數據爲其提供信貸、發債、上市、賬戶管理等金融服務。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大行,應發揮社會責任意識強、市場地位較高的優勢,嚴格監督養老服務機構,引導其提供優質、安全、誠信的養老服務,避免出現捲款跑路、坑騙客戶、甚至虐待老年客戶等亂象。
第三,提升養老基金、養老理財的長期投資價值。居民養老需求增多,將推動更多資金由短期、較低利率的銀行存款轉向長期、較高收益率的養老基金等資管產品。商業銀行應及時把握這一結構性市場變化,通過理財、基金等子公司積極承接存款資金轉移。打造若干款養老金融“明星產品”“爆款產品”,做精做專,堅持價值投資導向、選準投資策略和佈局賽道,最終實現長期穩健的較高投資回報率。提升投研能力,強化長期主義和逆週期思維,用好衍生品豐富投資策略、分散投資風險。
新浪財經:AI大模型等技術推動了銀行智能化、數字化發展,傳統運作模式正在被逐步改變。在您看來,大模型技術對銀行傳統服務模式的改變程度如何?商業銀行應如何用好AI技術賦能業務發展?
王家強:我國商業銀行已基本實現數字化、線上化經營,下一步隨着AI大模型等技術發展,將向智能化新階段邁進。例如,DeepSeek的開源屬性使其如積木般可拼可改、便於本地化部署,目前已有數十家銀行、保險、基金、券商等金融機構宣佈接入該模型。未來商業銀行有望將AI技術全面融入營銷、授信、風控、合規、決策、運營等全鏈條,形成數智化經營、集約化作業、綜合化服務、智能化風控的商業銀行新模式。
但也要看到,目前AI技術還遠未成熟,存在多方面短板制約其在金融中的應用。一是存在數據幻覺。一旦AI模型在金融業務操作中出現“一本正經說胡話”現象,將造成誤判、誤導,增加金融風險。二是存在模型共振。目前AI模型開發主要由幾家頭部科技公司主導,算法和訓練數據雷同。如果各銀行普遍採用相似的AI模型,或將加劇經營投資行爲的一致性和順週期性,極端情況下可能誘發系統性風險。三是存在算法黑箱。有些情形下AI生成的判斷結果難以從客戶實際和信貸規律角度進行解釋,而且如完全採用AI進行決策,可能出現“無人負責”現象,導致風險擴大。
隨着技術迭代更新,人工智能將成爲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商業銀行要在發展和應用中解決AI存在的風險隱患,形成“AI提高業務質效——業務應用完善AI性能”的正向循環。一是應立足本行實際循序漸進推廣應用。科技企業的產品未必都適合商業銀行自身需要,銀行可先從簡單場景入手找準適配技術投入應用。例如在客戶諮詢和投訴環節,標準化問題由AI回答,非標問題轉人工,減少“坐席忙”的用戶痛點。又如AI幫助客戶經理收集、整理、驗真企業客戶的經營、流水、稅務、財務等信息數據,出具標準化盡調報告,讓銀行“打工人”少加班。二是在AI模型中融入本機構特色。探索與科技公司合作開發適合本機構發展戰略、用戶結構和風險特徵的算法,採用本機構歷史積累數據進行模型訓練,多維過濾、交叉驗證提升模型準確性和可靠度,減少對單一大模型的過度依賴,避免出現同質化決策。三是人機協同提高業務質效。在業務關鍵環節和任務節點增加人工介入,人工介入採取線上化和智能化操作,實現人工與AI、線下與線上的有機融合,以便更好落實客戶經理責任,防範數據和模型風險。
新浪財經:在您看來,銀行支持科技創新的核心作用是什麼?從銀行角度看,如何創新爲科技創新提供優質適配的金融服務?
王家強:銀行業在支持科技創新中能夠發揮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是發揮資源優化配置作用。科技創新需要大量投資。2024年我國研發經費佔GDP比重爲2.68%(其他發展中國家研發經費佔GDP比重一般不超過1%),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2.11%),總金額超3.6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僅靠財政資金無法滿足巨大的研發經費需求,需要商業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動員更多社會資金投入。二是發揮風險管理作用。無論是從0到1的科技原創,還是從1到100的技術應用,都面臨着高風險、高不確定性。而銀行業的一大核心功能便是風險甄別、定價和分擔。三是發揮期限轉換作用。歷史上若干顛覆性技術,例如蒸汽機、電動機,從發明到推廣應用都間隔了50年以上。當代全球科技進步速度明顯加快,但重大技術經歷概念化、產品化、產業化、全球化等階段,往往也要十年以上。這就需要銀行業將居民短期儲蓄轉換爲長期資本,支持科技人員和科技型企業踏下心來搞研發,腳踏實地謀創新。
爲做好科技金融,商業銀行要創新建設綜合化服務體系。一是理念創新,樹牢科技金融思維。傳統金融思維更重視 “看報表”,根據企業過去經營業績推測未來發展前景。而科技金融思維認爲重大科技創新將導致整個行業出現顛覆性的“創造性毀滅”,企業未來業績與過去業績關聯性不強,要通過把握行業和技術的未來趨勢來預測企業發展前景。二是機制創新,完善願貸能貸的體制保障。加快提升機構整體和一線營銷展業人員對科技型企業的評價能力。在績效考覈、內部資金轉移定價等方面給予傾斜,並在盡職免責方面實行差異化要求。三是產品創新,錨定企業未來預期收益設計產品與服務。針對硬核科技企業,探索設立員工持股計劃和股權激勵貸款、“認股權+貸款”等產品,並研究推出利率前低後高貸款定價模式。對於初具規模、具備一定盈利能力的企業,可提供專利權融資、商標權質押融資、訂單融資。四是體系創新,打造服務科技型企業的金融“集團軍”。銀行以信貸爲依託,發揮客戶資源多、機構分支廣、金融牌照全的優勢,協調組織集團內外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股權投資機構、保險公司、基金信託、投資銀行等形成支持合力,構建投貸聯動、保貸聯動等綜合服務模式。
新浪財經:銀行應如何通過數字化手段擴大對小微、縣域、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覆蓋面?需要突破哪些瓶頸?
王家強:商業銀行以數字化手段深化普惠金融服務,可打造兩個平臺,一是數字化客戶服務平臺。通過服務平臺APP,幫助小微企業辦理賬戶開立、額度測算、貸款辦理、簽約用款等各類金融業務以及更多非金融綜合業務,爲小微企業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全天候服務。二是數字化經營管理平臺。強化PC端、PAD端、手機端三屏協同,構建客戶營銷、風險管理、合規管理等數字化工具,爲基層經營管理人員和客戶經理賦能減負提供數字化支撐。建設兩個體系,一是數字化產品體系。構建批量獲客、自動審批、自主用信、集中風控的普惠線上信貸產品線,針對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涉農企業、廣大農戶等量身定製差異化金融產品。二是數字化風險管理體系。利用多維數據完善風控模型,織密“過濾網”,健全覆蓋全流程、多產品、各層級的數字化風險管理體系。
深化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既需商業銀行加大資源投入力度,也需全社會通力配合,夯實數字普惠金融的數據基礎。
一是解決數據失真,完善對小微企業、助貸中介等機構的經營監管與誠信建設。在數字化轉型初期,一些銀行追求“秒批秒貸”推行全線上模式。但在實踐中,中小微企業普遍存在經營和財務數據缺失問題,甚至有個別企業通過中介機構僞造經營賬目、交易流水、稅務信息等騙取貸款,造成信貸風險。目前,以大行爲代表許多商業銀行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推進數字普惠業務。
二是聯通數據孤島,繼續推動涉企信用信息歸集和共享。近年來在國家統籌下,各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將工商、司法、稅務、住房公積金、社保、海關、知識產權、不動產、水電氣費繳納、科技研發等信息按有關規定歸集至統一平臺,豐富了普惠金融的數據維度。建議政府部門進一步開放更多、更細、更長時間的涉企信用數據,着力解決信息歸集共享不充分、重複歸集等問題,支持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作出精準信用評價。
新浪財經:在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部分美歐金融機構放鬆ESG標準情況下,我國綠色金融應如何把握機遇和挑戰,更好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
王家強:堅持以綠色金融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是我國揚長避短的戰略選擇,不應因他國政策變化而動搖。我國資源稟賦和產業條件與美國差異明顯。例如,我國在化石能源領域短板明顯,石油對外依存度超70%,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超40%,能源安全隱患大。而依託強大製造業基礎,我國已建立起完備的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儲能、氫能等產供鏈體系,具備全球競爭優勢。下一步,可從幾方面入手,進一步做優做大綠色金融。
第一,聚焦重點領域開展精準支持,實現綠色金融與新能源產業共生共榮。一是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全球新能源技術快速迭代,例如光伏行業從多晶硅到單晶硅、異質結電池、薄膜電池、鈣鈦礦電池,幾乎每5年就出現顛覆性技術。金融業要綜合運用股、貸、債等工具,支持科技型企業開發前沿技術並分享創新紅利。尤其是要針對尚未自主可控的關鍵核心零部件(例如風機主軸承、光伏控制系統芯片、新能源汽車芯片),集中資源加強技術攻關。二是支持新能源製造業增擴高端產能。新能源裝備生產線雖然物理壽命可超過10年,但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時間可能只有5-6年。金融要瞄準高端產能,避免投資後短時間內淪爲落後過剩產能、出現不良資產。三是支持海外建廠。我國風電光伏產品出口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大部分裝備部件由我國製造。隨着美歐企業收縮,銀行業應進一步支持我國企業擴大各類新能源產品國際市場份額。海外市場競爭壓力較小、貸款利率較高,也有助於增厚綠色金融收益。
第二,大力支持煤油氣增儲保供。一是支持油氣資源進口與投資。受新冠疫情、國際油價高漲等影響,2021年後我國油氣進口增速有所放緩。2025年以來在特朗普政府放鬆油氣產業監管等政策的大力推動下,國際油氣價格穩中有降。金融可通過提供貿易融資、匯率風險管理、跨境投融資等優質服務,助力我國企業低成本獲取全球高品質油氣資源。二是支持煤炭煤電改造升級。一些歐洲國家要求徹底退出煤電。我國應引導各國正確看待新興經濟體煤電存量大、過快轉型會導致大量擱淺資產並加劇電價上漲的客觀現實。銀行業可積極協助有關地方開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推動煤電與新能源融合發展。
第三,積極開展綠色金融國際合作,參與國際規則制定。隨着美國放棄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事業中的領導地位,我國可爭取更大話語權。在金融領域,一是促進綠色債券標準的國際交流。綠色債券作爲標準化公開市場工具,成爲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的核心板塊。我國可積極開展綠色債券國際投融資合作,促進國際資本市場協會《綠色債券原則》等國際標準與我國《中國綠色債券原則》的接軌與互認。二是引領全球轉型金融標準創新。我國是全球最大製造業國家,碳排放總量超過他國。探索轉型金融(支持高排放產業低碳轉型)規則和產品創新,力爭在標準制定等方面引領國際。
責任編輯:潘翹楚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