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觸「保險+期貨」,是在2022年10月初山東省的一家生豬規模養殖場裏。彼時生豬價格一路攀升,當地出欄價已創下近一年來的新高。我正細緻地向養殖場負責人闡釋生豬套保方案,然而這位老闆興致寥寥。起初我以為,因生豬期貨上市時間尚短,養殖行業還需時日消化套保理念。可當我轉頭瞭解到,這家企業在2021年1月7日——交易所對外公佈生豬期貨合約掛牌價格當日(生豬期貨掛牌上市的前一日),便與保險公司簽訂了生豬價格保險協議時,內心受到了不小的觸動,真切感受到了「保險+期貨」模式的獨特魅力。
生豬「保險+期貨」是養殖場向保險公司購買政策性生豬目標價格保險,由保險公司對生豬價格進行保障,「兜底」生豬養殖價格。同時,保險公司向期貨公司買入場外期權進行再保險,最終形成風險分散、各方受益的閉環。其核心在於充分發揮保險的「風險轉移」功能與期貨的「風險對沖」功能,為農戶構建起抵禦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的屏障。
可以說,「保險+期貨」極具親和力,尤其在我所熟悉的生豬養殖領域。養殖行業的從業者務實且注重成效。以往介紹套保業務時,涉及期貨功能、交割制度、保證金制度及風控流程等內容,相對枯燥,無形中拉大了期貨與養殖場的距離。當時,養殖行業還將生豬期貨戲稱為「電子豬」,視其神祕且遙不可及。從工具適配性來看,資金雄厚、連續出欄且市場認知度高的大型生豬集團場和規模場,更適合直接運用生豬期貨進行套保;部分習慣槓桿養殖、按批次出欄、易受市場情緒影響的中小養殖場,則適合使用期權工具(當時尚未推出場內期權),為其出欄計劃提供「安全墊」。生豬期貨上市頭兩年,「保險+期貨」便受到廣泛關注,展現出強大生命力。
「保險+期貨」有效破解了三個行業的困局:養殖業不知如何鎖定利潤,保險業苦尋農險外延拓展之道,期貨業亟待突破行業壁壘、普及套保概念以發揮生豬期貨的普惠價值。對養殖場而言,保險理念深入人心,育肥豬和能繁母豬死亡保險屢見不鮮,生豬價格保險僅從名稱便能大致領會其意。打個比方,為生豬投保價格保險如同為汽車購買車損保險,並非期待事故發生,而是一旦觸發賠付條件,即可獲得基本保障。對保險公司來說,「保險+期貨」拓寬了農險業務維度,突破了地域限制,推動傳統成本保險向價格保險升級。對期貨公司而言,通過保險渠道既能發揮期貨套保功能,又能間接為期貨市場注入流動性。
「保險+期貨」將養殖場、保險公司、期貨公司緊密聯結。在攜手推進的過程中,我們深入田間地頭,舉辦各類會議,反覆講解香草期權、普通亞式和增強亞式等賠付方式,並根據實際反饋推出二育保價等針對性方案。
實踐證明,「保險+期貨」成效顯著。在交易所和地方政府專項補貼的支持下,首批參保養殖場在價格波動中穩定了收入,該模式也在養殖羣體中口口相傳,並迅速推廣。2022年至2023年,生豬市場經歷長達十餘個月的下行週期,行業對沖風險的需求日益迫切:自繁場率先參與,隨後外購育肥場跟進,二次育肥場也開始關注詢價,甚至生豬貿易商和飼料企業也積極協助客戶對接「保險+期貨」業務。原因在於,穩定的生豬存欄是市場繁榮的基礎。許多養殖場挺過了非洲豬瘟的考驗,卻在持續下跌行情中舉步維艱,「保險+期貨」宛如諾亞方舟,承載着養殖場持續經營的希望,在價格波動的浪潮中前行,迎接新的曙光。
當然,「保險+期貨」也存在兩面性。在生豬價格保險中,保費負擔是不可忽視的問題。當生豬養殖成本在每斤6至7元時,每斤約兩毛錢的保費讓養殖場倍感壓力,這也是純商業險難以大規模推廣的主因。此外,作為風險對沖端的期貨市場遵循價格發現規律,並非總能提供溢價空間。養殖場衡量參與意願時有兩把「標尺」:一是當前毛豬市場價格,若盤面價格僅高出市場兩毛,與保費相同,入場意願就較低;二是預期出欄成本,若盤面升水幅度有限,參與積極性也會受挫。若期貨盤面價格低迷,保險公司單獨推出無風險對沖端的價格指數保險,極易導致賠付率過高。
針對這些問題,交易所推出的「農保計劃」為「保險+期貨」落地打通了「最後一公里」,提供了諸多創新思路。為緩解保費壓力、提升農戶參保意願,交易所不僅給予品種補貼和區域補貼,還引入貿易商、銀行、地方政府等多方協同。尤其是「銀期保」模式,整合了收入保險、基差貿易、銀行貸款、政府補貼和二次點價等實踐經驗,為其他農產品提供了示範樣板。
作為期貨從業者,我期待這一模式繼續拓展邊界,如探索「保險+期貨+信貸」組合以解決孖展難題,或開發「非洲豬瘟專項險」應對突發疫情。作為生豬養殖行業參與者,我更堅信:隨着風險管理工具的日益普及,養殖行業必將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作者單位:中泰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