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化帶戰神》之歌刷屏,雷軍真的能聽進去嗎

市場資訊
08/27

  來源:韓韓觀察

  “電門一踩二百三,綠化帶裏轉個彎......

  一首《綠化帶戰神》正在網上像病毒一樣傳播,甚至也持續衍生出不同的版本。

  這首歌曲並未指名道姓,但誰都知道,這裏說的就是小米。即便小米不竭餘力地試圖對該歌曲圍追堵截,但只能說無濟於事。

  一直以來,在社交營銷傳播上從未打過敗仗的小米,這次終於摔了個大跟頭,不過倒不完全是壞事。

  此前小米造車一直順風順水順財神,這次曝出來的部分問題,本身也是種警醒。對此,我有以下三點觀察。

  1

  其實誰都知道,車主的鍋不能甩到車企上,《綠化帶戰神》的流行與造梗,實際上是市場已經湧現了一波針對小米造車營銷的反感情緒。

  用戶樂於在網上分享小米SU7衝上綠化帶的事故圖,並對此大加調侃,本意並不是說認爲這車不好,而是情緒輸出。

  從小米SU7車到小米YU7,無論用料、顏值、配置,都可以說是市場上一等一的,任誰看到,都會打心底認爲這車,就是好車。

  但同時,心中也會產生疑問,小米造車,是不是有些雞賊了。

  外觀設計層面,小米SU7 因與保時捷 Taycan 造型相似,被戲稱爲 “米時捷”,小米 YU7 又被指與法拉利 Purosangue 外觀 “心有靈犀”,車身比例、造型輪廓等多處相似。

  宣傳層面,前段時間,小米SU7 Ultra售價4.2萬的挖孔前艙蓋,在宣傳中,給用戶一種性能件的誤導錯覺,但實際上則就只是個心情件,外觀裝X用的。

  等等此類。

  並且面對這些質疑,小米的態度也是很強硬,一幅反正米粉非常喜歡,銷量一直倍好的姿態,就拿外觀來說,小米一直在強調,是屬於家族原創設計,經得起時間考驗。

  好像米粉只要願意買單,質疑就是搗亂、眼紅,就算外界潑天爭議,小米壓根不當回事。

  雖說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但事實就是事實。真的沒有抄襲嗎?雷軍以及小米自己心裏不清楚嗎?

  這不就是典型的睜眼說瞎話,再加上米粉們一直在輿論市場上試圖教育用戶,把黑的說成白,這進一步加劇了反感情緒的爆發。

  這已成既定事實,小米已然無法迴避。

  2

  小米造車屢創奇蹟,但是時候正視小米模式了。

  必須要承認,縱觀汽車工業史,從燃油車到新能源車,都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做到小米這種新手上市即大爆的奇蹟。

  一個直觀的數據是,小米的業績已經連續多個季度刷新歷史新高了。用一句話形容當下的小米財報,那就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Q2爲例,小米汽車單季交付81302臺,年內完成35萬輛交付目標,基本沒啥壓力,不僅如此,毛利率更是高達26.4%,下半年就要盈利了。

  很多新勢力都還在ICU,小米則早早進入KTV了,甚至即便爭議不絕,但依舊不影響業績。

  這就是小米模式的恐怖魔力。

  雷軍曾對外表示,小米造車成功的核心原因之一,正是集合小米方法論、爆品模式、新零售模式和高端產品方法論等在內的小米模式,這同樣也被認爲是小米這家公司的核心護城河之一。

  但現在,卻是到了要擺脫路徑依賴的時刻了。小米模式中那些走捷徑,以及在營銷造勢上雞賊取巧的部分,小米必須要正視,並徹底拋棄。

  尤其是當下,小米造車在品牌口碑上,已經出現了很明顯的負風向。

  類似於“連夜說服高管”、“車規級紙盒”等,都被證實爲噱頭,以及上市之前所有廠商都會進行大量路測,這是正常動作,流程之一,但小米不僅大做文章,更是大吹特吹,諸如“YU7累計已測719萬公里、幾乎測遍全國的爛路”,以及動不動路人偶遇一輛測試中的YU7等拿來大肆宣傳。

  只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種過度宣傳,這種雞賊取巧,正在反噬小米自身。

  此次《綠化帶戰神》成梗,成標籤,就是必然會發生的後果。甚至,如果小米遲遲不肯正視自身問題,否則還會有下一次。

  同時,資本市場的想象空間也無法再度打開。

  小米Q2業績繼續狂飆不止,但股價卻並沒有恢復到此前高點,這說明投資者同樣對小米模式的預期,是有疑慮的。

  3

  作爲許願池的雷軍,可以更好,也值得更好。

  如果覆盤雷軍迄今爲止的所有創業歷程,可以清晰看見,雷軍更傾向於站在風口,而非創造風口。

  他是一個非常務實,極其擅長做資源整合,並給市場帶來極致用戶體驗創新的企業家。這點,毋庸置疑。

  從努力,到厚道,從親民,到親爲,雷軍都是獨一份。這種主動包裝與造神,讓雷軍走上了神壇,讓雷軍成爲繼馬雲之後,新的全民企業偶像,甚至是超越馬雲,進一步化身成爲了全民“許願池”——當人們需要某種產品時,就希望小米希望雷軍進入該領域。

  這正是對小米的信任,對雷軍的信任。

  雷軍已經做得夠好了。但我仍然期待小米真正成爲一家偉大的公司,不僅是產品上的顛覆,更是技術上的創新。

  一直以來,對於小米造車的切入路線,作爲科技自媒體人,我一直是個批評者。

  不是說小米造車產品不好,而是真心希望小米別再路徑依賴,別再走捷徑了。我一直相信,以小米的能力,以雷軍的勢能,可以承擔更大責任,創造更大的價值,去做出改變,去做更難更正確的事情,給發展百年之久的汽車行業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引領創新,並能夠真正講出能代表國產新能源最頂尖最一流的產品敘事。

  一個主流的疑問是,爲什麼新勢力的車企在產品力、性價比、體驗層等各個維度,基本上都超越了特斯拉,同樣也分流了不少銷量,但特斯拉的地位依舊未被真正撼動,市場仍然要以特斯拉馬首是瞻。

  這就是核心技術的制高點,以及引領創新的追捧待遇。

  我一直期待,雷軍和小米更有格局和視野,不再一味地順勢而爲,轉而尋求成爲弄潮兒。

  相信那時的小米,將能夠帶領着“蔚小理”,真正闖進全球造車的舞臺,不僅是撼動特斯拉,更是給那些曾經汽車行業的王者們帶來,真正的來自東方科技創新的強大震撼。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