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再迎路線之爭,馬斯克、Uber CEO與李彥宏激辯未來

出行範兒
08/27

馬斯克又在炮轟激光雷達了。

“裝上激光雷達和雷達,會讓自動駕駛車輛更危險?!”8月25日,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再次拋出的觀點引發行業震動。他認爲,“激光雷達和毫米波雷達由於傳感器之間的衝突,實際上會降低安全性”。

這已經不是馬斯克第一次對激光雷達提出質疑,作爲純視覺路線的擁躉者,他多次發表觀點,將激光雷達比作“昂貴的闌尾”。

就在近期,全球最大網約車平臺——Uber的CEO,達拉·科斯羅薩西(Dara Khosrowshahi)在接受採訪時談到對於自動駕駛的一些看法。對於自動駕駛行業仍存在的路線之爭,他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傾向於Waymo和百度蘿蔔快跑的路線,也就是裝上激光雷達和雷達

近期,Uber還與蘿蔔快跑達成了合作,要攜手落地數千輛Robotaxi。這也證明了當前階段激光雷達路線的可靠性和安全冗餘,特別是在海外環境中的適應性和穩定性。

此前百度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在內部會議中也指出,激光雷達目前已跑通且具有成本優勢,純視覺技術尚處早期,但未來有發展空間。

在行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全球自動駕駛已經形成了三大家鼎立的局面,它們之間的路線之爭——純視覺 VS 蘿蔔路線(激光雷達),也在愈演愈烈。

事實上,三大家的路線之爭,背後體現的則是技術、成本與市場的三重博弈。

01

馬斯克的純視覺信仰:源於成本,終於執着

馬斯克對純視覺路線的堅持源於他的“第一性原理”思考方式。他認爲,既然人類依靠雙眼就能駕駛汽車,那麼經過充分訓練的AI系統同樣可以通過攝像頭實現全自動駕駛。

特斯拉的純視覺系統基於8個環繞攝像頭,覆蓋360度視野,探測距離可達250米。這些攝像頭實時捕捉道路圖像,通過視覺神經網絡處理成三維矢量空間,模仿人類駕駛員的感知過程。

馬斯克解釋了他反對激光雷達的核心原因:當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的結果不一致時,系統難以判斷應該相信哪一個,這種傳感器數據不一致會給系統帶來決策困境。

他認爲,這也是Waymo不在高速公路運營的原因。因爲在遇到類似模糊場景時,Waymo可能會因難以立即決策而停下,這在高速路上有多嚴重自然不用多說了。

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儘管馬斯克公開貶低激光雷達的價值,去年美國激光雷達供應商Luminar透露,特斯拉是其第一季度的最大客戶,銷量佔比在10%以上。

馬斯克最初之所以選擇攝像頭和視覺方案,主要原因還在於成本,相對於激光雷達當時高昂的價格和有限的供應量,攝像頭的成本和規模化供應上就有保障得多。

如今激光雷達價格已經大幅降低,這或許也導致了馬斯克在行動和言論上並不一致。

02

激光雷達陣營崛起,成本優勢凸顯

與馬斯克的立場截然相反,Uber CEO達拉·科斯羅薩西是堅定地站激光雷達陣營。

他認爲固態激光雷達的售價已經降到了500美元左右(約合人民幣3577元),爲了安全冗餘,加裝激光雷達是更合理的選擇。

李彥宏在內部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爲激光雷達(多傳感器混合推理)是目前真正跑通了的技術,且在中國有着激光雷達的成本優勢。

最近幾年,激光雷達的價格已經呈現大幅下降趨勢

十年前Velodyne一顆64線激光雷達賣8萬美元(約57萬元人民幣),今天蘿蔔快跑第六代無人車4顆遠距激光雷達成本只要3.5萬元人民幣。

隨着乘用車高階智能駕駛功能成爲新車的標配,激光雷達每年的需求量也被推高至百萬級,規模量產直接帶來的就是成本下降。

激光雷達頭部廠商禾賽科技,目前用於L2級智能輔助駕駛的主激光雷達價格已降至200美元(約合人民幣1434元)左右,相較於三四年前的20萬-30萬元,激光雷達的價格已經下降99.5%以上。

也就是說價格已經不再是制約激光雷達上車的阻礙。

03

技術性能對比,安全是關鍵指標

從技術原理看,攝像頭作爲被動傳感器,依賴環境光成像,其性能受天氣、光照、目標特徵影響顯著。此外,攝像頭的測距精度也有限,單目攝像頭依賴AI估算距離,誤差較大;雙目雖可測距,但計算複雜。

面對長尾問題時,依賴攝像頭的純視覺方案對罕見場景(如特殊障礙物、極端天氣)泛化能力也不足。

相比之下,激光雷達通過主動發射紅外信號測距,精度可達釐米級,遠超攝像頭,且不受光照影響,夜間、強光、雨霧天氣制約。 多線激光雷達可覆蓋全向盲區,實現360°無死角探測,並且與攝像頭、毫米波雷達互補,形成安全冗餘。

簡單來說,純視覺方案就像人眼開車,但比人眼更挑環境:

比如晚上、太陽直射時、下雨下雪起霧的時候,它的“視力”就會變得很差,跟人眼眯着看路差不多;

單目攝像頭就像閉上一隻眼睛看東西,距離估不準;雙目攝像頭雖然好點,但算起來比較燒腦,非常考驗算法;

路上如果突然出現個從來沒見過的東西,或者遇到極端天氣,比較容易當場死機,不能隨機應變。

實際測試數據也揭示了兩種方案的性能差異。根據加州DMV 2023年報告,Waymo(激光雷達)每百萬英里介入0.68次,特斯拉(純視覺)介入3.2次。

MIT研究顯示,激光雷達在夜間行人檢測的準確率(98.5%)遠超純視覺(82.3%),雨霧天氣下,純視覺誤檢率升高4倍,激光雷達僅升高1.2倍。

這也是爲什麼目前行業主流趨勢仍以激光雷達+多傳感器融合爲主導,尤其在L4級高階自動駕駛領域,激光雷達因其高精度、強抗干擾能力成爲更安全穩定的選擇。

理想汽車CEO李想曾表示:“如果馬斯克在中國高速深夜開過車,特斯拉也會保留激光雷達。”他強調了中美路況的差異:“中國汽車廠商保留激光雷達,並不是因爲技術不好,而是因爲中國(路況)和美國不一樣”。

04

全球化佈局,短期還需激光雷達兜底

得益於成本和技術的多重優勢,激光雷達方案更有助於目前的Robotaxi玩家在全球市場佈局。

今年以來,Uber陸續與絕大多數頭部Robotaxi玩家簽署合作協議,包括Waymo、蘿蔔快跑等。

無一例外,Uber現在所有的合作伙伴,都在使用攝像頭、雷達和激光雷達的多傳感器方案。

特別是蘿蔔快跑與Uber達成了史上最大車輛規模無人駕駛合作,幾年內投入數千輛Robotaxi,屆時數千輛蘿蔔快跑無人車將接入Uber在全球多個市場的出行網絡。

自2024年底拿下香港首張自動駕駛先導牌照後,蘿蔔快跑今年已經出海迪拜、阿布扎比等地,加速全球化擴張。多年積累的技術優勢和規模化落地的成本控制能力,正是蘿蔔快跑能夠迅速佔領全球市場的重要支撐。

從長遠角度來看,李彥宏也並沒有全盤否定純視覺,他認爲純視覺方案是高階自動駕駛商業化的下一個發展關鍵, 只不過目前仍處於發展的早期,短期內還需要激光雷達兜底,但未來仍有發展空間。

未來或許不會有純粹的勝利者,就像一位行業專家所說:“若後期成本趨向一致,兩條技術路線可以考慮從不同場景出發,融合發展。”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