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終成家電巨頭的“心腹大患”

鈦媒體APP
08/26

文 | 道總有理

因銷量問題,家電行業再次引發了一場口水戰,只不過這次的主角成了格力與小米,爭的是行業老二。

起因是有微博網友發文稱,奧維雲網更新了7月中國空調線上份額數據,小米已經超越格力,位居第二。緊接着小米高管紛紛興高采烈地轉發,但格力對這一結果並不認同,隨即下場反駁,稱去奧維雲網查了下,格力仍然保持領先。

格力與小米的交鋒由來已久,如今火藥味愈濃,背後是小米在家電行業的攪局,正在帶來越來越大的威脅。今年夏天,東北空調需求激增,小米接到了“潑天的富貴”,銷量暴漲20倍,而以空調爲切口,小米全面挺進家電市場的步伐似乎又加快了。尤其是近日小米一份堪稱“炸裂”的財報,讓家電巨頭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跨界者。

趁着財報發佈,盧偉冰也做出了回應,“一個月、一個季度的排名根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長期的格局會不會改變”。

小米與家電巨頭的較量纔剛剛開始

當外界的關注點都集中在小米汽車,殊不知小米大家電業務也在奔跑。根據財報,第二季度,小米智能大家電的收入同比增長66.2%,創歷史新高。其中,小米空調出貨量超540萬臺,同比增長60%;冰箱出貨超79萬臺,同比增長超25%;洗衣機出貨超60萬臺,同比增長超45%。

在傳統巨頭把持着的家電市場,尤其是空調賽道,美的、格力長年以絕對優勢進行“統治”,而小米破局的關鍵無他,就是低價。

這是瞅準了市場的變化。2020年以來,一線品牌在戰略層面對於市場定位與利潤空間進行重塑,以美的、格力、海爾爲代表的一線品牌紛紛提高了各價位段空調價格,這導致2000元價位段的空調品牌數量明顯減少,爲市場留下了一定的空缺。小米此時趁機以低價入場,迅速拉動了產品的銷量。

當然,以低價搶佔的市場也容易被同樣的低價策略攻破。

近年來,美的將原有的華凌品牌重新定位爲線上平價品牌,在電商渠道主打性價比空調、冰箱等產品。以今年618促銷爲例,華凌一款1.5匹新一級能效變頻空調售價,已比小米同規格機型價格更低。奧維雲網顯示,在本應空調最暢銷的5、6月,小米空調的線上銷量份額反而同比下降0.5%、2.39%,相反,華凌、海爾等品牌的線上銷售份額開始領跑。

小米的價格優勢正在被破除,可對傳統家電巨頭來講,其實以低價殺出市場的小米反而威脅性不大,真正令他們憂慮的是一個正在補全短板的小米。

小米在家電行業的短板顯而易見:一是線下渠道,無法和擁有龐大經銷商網絡的傳統家電品牌相抗衡;二是依賴代工模式,難以構建技術優勢,打破消費者對小米家電是“貼牌產品”的認知。

原本,補全這兩大短板,是缺乏一定技術基因的小米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突破性進展的,可是隨着小米汽車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驚人表現,恰好直接帶動了小米家電在線下渠道和自研技術上的發展。以線下渠道爲例,爲了賣車,小米之家遍地開花,這些門店除了展示SU7、YU7,也給小米家電提供了展示位。而且,新車吸引了龐大的流量,爲家電產品觸及消費者創造契機。

生產上,小米已經開始從代工模式走向技術自研。作爲繼汽車超級工廠、手機智能工廠後的第三個小米工廠,大家電工廠給了小米在生產方面追趕傳統家電企業的機會。更值得一提的是,造車的成功讓消費者對小米的製造能力有了改觀,形成了一定的信任,這種信任自然也投射到自家的家電產品上。

而如果小米漸漸補全短板,其與家電巨頭的對抗,或許才迎來重頭戲。

年輕化戰略,左右家電市場格局?

在整個家電行業,無論是小家電的消費熱潮,還是智能家電的發展趨勢,都讓年輕消費者與這一傳統行業有了更深的交集,也讓家電品牌不得不重視起新一代年輕人。

據新京報貝殼財經發布的《2024中國青年消費趨勢報告》,去年,智能家電的成交額實現倍增。其中,掃地機器人、智能洗衣機、智能廚房設備等深受年輕人喜愛,因爲它們讓家務從“手工作業”變爲“自動化作業”,將人力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從電商平臺每年的大促消費數據也能夠看出,家電消費的年輕化趨勢進一步凸顯。

當代際變遷帶來的需求變化已然影響了家電行業的發展,也就意味着手握年輕用戶,成了未來家電品牌之間競爭的一個重要砝碼。

而在品牌年輕化上,通過戰略調整,巨頭們漸漸走向了命運的分野:美的推動管理層年輕化,穩紮穩打,格力多次翻車,董明珠“霸道女總裁”的營銷失敗,越發背離年輕人,海爾則憑藉周雲傑的出圈,意外地抓住了與年輕消費者互動的一次契機。

同樣是藉助個人IP,海爾和格力不同的年輕化營銷策略形成了一定的反差,也直接影響了品牌形象的重塑。

今年周雲傑與雷軍同框,引發全網熱議與解構,讓這位海爾的掌舵者意外走紅,而其“冷麪萌叔”的形象和表現出來的率直、真實,很好地構建了一種親和力,拉近了與年輕人的距離。藉助周雲傑個人賬號下的“家電產品許願池”,順勢推出懶人洗衣機,海爾也成功在年輕人心中留下了“聽勸”的形象。

相反,董明珠爲了強化個人IP,親手設計玫瑰空調,鋪天蓋地地推出“董明珠健康家”,結果都遭到嘲諷,這愈發暴露出格力與年輕人羣體的脫節。

當然,在品牌年輕化上,最大的優勢還是在小米。小米融入基因的強營銷優勢以及向來以用戶爲中心的互聯網思維,令其在年輕消費羣體一直擁有巨大的號召力,粉絲經濟的支撐,甚至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小米在線下渠道的短板,助力其通過線上迅速搶佔市場。

而且年輕人樂於嚐鮮,對全品類佈局、堅持生態打法的小米而言,恰好能推動各個品類之間的用戶互通和流量導流,家電產品的增長也得益於此。相對地,傳統家電企業普遍聚焦於單件產品,直到近些年智能家居和套系家電概念興起,纔開始有意識地將多件產品整合爲統一整體。 像格力,更是嚴重依賴空調這一核心品類。

不可否認,智能化是家電行業的大勢所趨,年輕人則將成爲智能家電消費的主力軍。傳統家電品牌在小米的刺激下不斷轉變思路,加速智能化,未嘗不是尋求新增長的一種嘗試,但如果他們不能緊跟年輕人的需求變化,錯失智能化潮流,家電行業長期以來形成的穩定格局未必不會打破。

至於這個破局者是小米,還是其他,其實沒那麼重要。

家電行業需要小米

回顧整個家電行業近些年的發展,以冰箱、空調、洗衣機爲代表的白電產品,儘管早已高舉智能化的大旗,可每年發佈的新品基本都是在老功能基礎上進行“小修小補”,鮮少有革命性新品面世,這導致傳統大家電的科技創新幾乎陷入一種低迷狀態。

比如空調,在經過從定頻到變頻,再到智能的重大革新後,空調業的技術創新就再無大的突破。而在智能化上,從遠程遙控到空氣質量監測、再到自清潔,如今遲遲不見新的功能創新,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的智能化功能更多的是技術噱頭,消費者真正使用的頻率實際上很少。很長時間裏,品牌甚至紛紛拼起了外觀設計。

而且,細數智能音箱、掃地機器人、智能投影儀、洗地機爲代表的智能家電,這些一定程度上顛覆了消費者認知的創新產品,幾乎都是出自初創公司,而非傳統家電巨頭。

創新的乏力,或許與長期固化的家電市場格局脫不開關係。儘管這些年來白電行業進入低速增長甚至下滑的階段,可在這樣一個典型的“強者恆強”的賽道,美的、格力和海爾這三個家電巨頭,憑藉紮實的根基和強大的壁壘,還是能維持穩定的增長,喫到最大的行業紅利。當家電產品的創新空間越來越小,它們在創新的腳步上也越來越保守。

小米在家電市場的異軍突起,儘管還無法動搖傳統家電巨頭的地位,可它如同一條鯰魚,攪動着家電市場,隨着其家電業務的增長,所帶來的威脅也在變大。而危機感恰恰是家電行業現在最需要的刺激因素。

作爲一個“被需要”的跨界者,小米已經展示出影響力。以空調市場爲例,前些年在巨頭高端化戰略的推動下,空調的價格整體拉昇,但去年空調價格又集體降低。去年6·18,各大品牌圍繞入門機型、主銷機型掀起了價格戰:以1.5P一級能效產品爲例,美的酷省電在電商平臺的零售價格殺到了2300元以下;格力更是趁機推出天儀新品,開售價格2399;華凌產品價格一度達到1599……

從價格結構來看,2024年上半年,以線上1.5匹掛機爲例,上半年2000元以下產品銷量佔比達到22.8%,同比提升6.1個百分點;線下1.5匹掛機,3500元以上產品結構佔比從同期的49.6%下滑至41.9%。

需求承壓、消費降級是空調價格回落的根本原因,但小米無疑也貢獻了極大的功勞。

如果說低價是小米的“利刃”,那智能化或許纔是小米的“大殺器”,畢竟手握IoT業務這張底牌,爲智能化鋪設了強大的基礎。而處在舒適區的家電巨頭們,是時候正視小米這個對手了。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