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機構:Synbo Labs
發佈日期:2025 年 8 月 25 日
數據週期:至 2025 年 8 月
基於2025年8月數據,每月更新版本以確保時效性。
摘要
本報告由 Synbo Labs 於 2025 年 8 月發佈,聚焦鏈上 RWA(Real World Assets,現實資產代幣化) 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截至 2025 年 8 月,鏈上 RWA 總規模約 $26.59B,其中代幣化國債與貨幣基金貢獻主要增量,成爲 DeFi 端的“無風險收益”錨。BlackRock(BUIDL)、Franklin Templeton(Benji)、Ondo Finance 等頭部產品佔據主導地位,推動 RWA 進入 “機構化採用 + 合規化演進” 階段。
宏觀環境方面,高利率週期提升國債/貨基的鏈上吸引力,監管與基礎設施(如 MiCA、香港數字綠債試點、鏈上 KYC、Chainlink 預言機)逐步成熟,降低機構入場摩擦。與此同時,監管落地與二級流動性仍是行業的關鍵風險點。
競爭格局呈現“雙輪驅動”:傳統資管巨頭推動標準化產品,原生協議探索私募信貸、應收賬款、地產、碳信用等新賽道。短期內,代幣化基金/票據將與穩定幣形成深度耦合;中期則擴展至指數化與結構化 RWA;長期有望成爲 鏈上資本市場的底層資產與流動性錨。
Synbo 觀點:RWA 不僅是“資產上鍊”,更是 合規模塊 + 可編程金融 的結合,將重塑發行、結算、抵押與清算的鏈上全流程。其成長性兼具 高確定性基本盤(國債/基金)+ 多賽道擴展性(信貸/地產/證券/碳信用),建議機構化配置並持續跟蹤。
1. 要點速覽
-
市場快照(2025.08):鏈上 RWA 總規模約 $26.59B,本季度增量主要來自代幣化國債與貨幣基金。
-
核心定位:RWA 正逐步成爲 TradFi 與 DeFi 的關鍵橋樑。在傳統資管巨頭與原生協議的“雙輪驅動”下,TVL 與產品形態同步擴張。
-
主力賽道:代幣化美債與貨幣基金繼續充當“無風險收益”錨點;私募信貸仍處於風控與法律結構的打磨階段;主權債、股票和黃金等資產則穩步推進,逐步作爲抵押品和組合資產滲透 DeFi。
-
機構化標杆:BlackRock 的 BUIDL TVL 約 $2.5–3.0B;其通過 Securitize 推出的 sBUIDL 已接入 DeFi 抵押場景,進一步強化“收益 + 可組合性”。
-
合規進展:歐盟 MiCA 正分階段落地;香港完成多幣種數字綠債發行並持續推進代幣化試點;歐美針對穩定幣與代幣化資產的制度化路徑討論加速。監管與基礎設施的共振正在降低機構入場的摩擦。
-
關鍵風險(需持續關注):監管落地與二級流動性是短期內決定產品能否實現機構化的兩條“生命線”。
-
行動建議(優先級):
-
完善發行方與託管方的盡調模板;
-
預置流動性安排(如做市/回購機制);
-
對接標準化數據接口(披露與第三方跟蹤),以支撐合規與機構級接入。
-
2. 行業概覽與市場規模
2.1 市場結構
RWA 已從“試驗期”進入“機構化採用”階段。當前,鏈上可直接對接的收益類資產(如美債、貨幣基金、短債基金)成爲主要流量入口。BlackRock 與 Franklin Templeton 的入局及產品升級(如 Benji 平臺的“日內收益”功能),凸顯了傳統資管機構的系統性投入。
2.2 規模觀測
-
根據部分行業文章引用的 DefiLlama 數據,2025 年 4 月 RWA 相關 TVL 約爲 110 億美元。
-
另有研究(排除穩定幣)估算 2025 年 6 月 RWA 總規模約 240 億美元,較 2022 年增長 +380%。差異主要源於方法論不同(是否計入代幣化基金,是否包含類貨基/短債/存單等)。
-
行業新聞口徑顯示,頭部單一產品佔比高,例如 BUIDL 佔據了代幣化美債的絕大部分份額。
2.3 全局數據快照(截至 2025 年 8 月 22 日)
-
鏈上 RWA 總規模(含穩定幣)約 $26.59B,環比增長 +5.17%;發行方數量爲 267 家,持有地址 367,265(數據來源:RWA.xyz 實時看板)。
-
代幣化國債/現金類資產鎖倉規模約 $7.43B,過去一週增長約 +2%。
-
頭部產品進展:
-
BlackRock BUIDL:截至 2025 年 7 月 AUM 約 $2.7B,並已實現多鏈擴展。
-
Franklin Templeton BENJI:AUM 約 $706.73M(截至 7 月 31 日)。
-
Ondo Finance:USDY / OUSG 總規模超過 $650M;OUSD TVL 超 $1.3B;OUSG 在 XRP Ledger 上的市場規模約 $629–670M。
-
-
主導資產類型佔比:
資產類型 | 數值(美元) | 佔比 |
私募信貸(Private Credit) | $14.7 B | 55% |
代幣化美債(Tokenized Treasuries) | $7.43 B | 28% |
商品(以黃金爲主,Commodities) | $1.3 B | 5% |
股票(Tokenized Equities) | $0.5 B | 2% |
其他(藝術品、信用證、碳信用等) | $0.1 B 小額 | 在總量中幾乎可忽略 |
2.4 解讀總結
-
代幣化國債與貨幣基金繼續表現強勁,推動整體鏈上 RWA 規模持續增長。
-
BUIDL、BENJI、Ondo等明星產品 AUM 累積顯著,佔據國債類資產的主導地位,進一步提升該子類資產在 RWA 市場中的比重。
-
交易所和券商方面在加速試驗證券類與股權代幣化產品,爲下季度更豐富的產品化場景奠定基礎。
3. 歷史時間線
-
2023 年:早期代幣化短期國債/貨幣市場產品開始出現,多團隊展開技術與合規實驗。
-
2024 年:原生平臺與傳統資管開始推出更標準化的代幣化貨幣基金/國債產品。
-
2024–2025 年:BlackRock、Franklin、Ondo 等推動賽道進入規模化發展期(多起 AUM 披露與擴鏈動作)。
-
2025 年 Q1–Q2:短期國債類成爲增長主力;區域試點(迪拜/新加坡)加速落地示範。
-
2025 年 Q3(當前):行業進入“規模化與合規化並重”的階段,監管與流動性問題成爲核心關注點。

-
政策 / 監管 (P)
-
歐盟 MiCA 自 2023 年生效後分階段落地,已進入穩定幣與服務商許可實施期,但在 DeFi、鏈上信貸等領域仍待細化。
-
香港於 2024 年發行約 60 億港元多幣種數字綠債,實現“代幣化 + 結算”端到端流程,成爲亞洲合規示範。
-
國際層面,穩定幣與代幣化資產的法律框架仍在演進,區域競爭與政策機遇並存。
-
-
經濟 (E)
-
在高利率週期下,無風險收益資產的吸引力顯著提升。代幣化國債與貨幣基金成爲鏈上資金的主要“停泊地”,同時獲得機構化供給支撐。
-
-
技術 (S)
-
合規發行與 KYC 基礎設施(如 Securitize)、儲備證明預言機(Chainlink)、以太坊生態的可組合性,共同構建了“合規 + 程序化”的技術棧。
-
以太坊在非穩定幣 RWA 領域依舊佔據主導地位,多鏈生態逐漸補充低成本與跨境應用。
-
-
社會 / 用戶 (T)
-
機構與合格投資者對“鏈上可編程收益”的接受度持續上升。
-
散戶端則更多通過二級產品包裝與合規門檻分級觸達,逐步形成 “機構驅動 + 散戶滲透” 的雙層結構。
-
5. 生態與競爭格局
在鏈上 RWA 生態中,不同角色共同構建了完整的價值鏈:首先,機構發行方(TradFi) 如 BlackRock(BUIDL)、Franklin Templeton(FOBXX/BENJI)以及其他大型資管公司,主要發行代幣化國債、貨幣基金與基金份額。他們的核心優勢在於資金端與合規能力,通常通過 SPV(特殊目的載體)或託管機制 將傳統資產上鍊。
其次,原生 Tokenization 平臺 如 Ondo Finance、Securitize 以及其他專門化團隊,聚焦於代幣化美債、短期國債與基金份額。他們的關鍵作用是提供從 發行、託管到二級交易與做市 的一站式支持,爲傳統機構與鏈上市場搭建橋樑。
在合規與風控層面,託管、清算與審計機構(如 BNY Mellon 等銀行託管方,四大及大型律所與審計所)發揮着基礎保障作用。對於機構投資者而言,可靠的託管安排和法律框架是其參與 RWA 的前置條件。
與此同時,數據與 Oracle 提供者(如 RWA.xyz、Chainlink 以及其他估值與對賬服務商)通過標準化數據接口、多源估值與對賬機制,爲市場提供透明度與可靠性,直接影響 RWA 產品的估值可信度與審計合規性。
在流動性環節,二級交易與做市方 包括中心化交易所、專業做市商以及去中心化交易協議,決定了代幣化資產的 流動性深度與贖回彈性,進而影響投資者的參與意願。
最後,區域推動者(如阿聯酋地方政府、新加坡合規機構)通過政策支持與示範項目,加速了房地產與基金類資產的代幣化試點。這些地方政府的主動推動,大幅降低了落地門檻,併爲全球提供了可複製的合規樣本。
角色 | 代表性組織 / 項目 | 典型資產類型 | 關鍵能力 / 註釋 |
機構發行方 / TradFi | BlackRock (BUIDL)、Franklin Templeton (FOBXX/BENJI)、大型資管 | 代幣化國債、貨幣基金、基金份額 | 資金端與合規能力強,傾向通過 SPV / 託管上鍊 |
原生 Tokenization 平臺 | Ondo Finance、Securitize、其他專門化平臺 | 代幣化美債、短期國債、基金份額 | 提供發行、託管、二級交易與做市支持 |
託管 / 清算 / 審計 | 銀行託管(BNY 等)、四大/大型律所、審計所 | 託管、清算、法律意見、審計 | 託管與法律框架是機構參與的前置條件 |
數據與 Oracle 提供者 | RWA.xyz、Chainlink、其他數據/估值服務 | AUM 報表、估值喂價、對賬接口 | 數據標準化與多源 Oracle 決定估值可靠性 |
二級交易與做市 | 中央化交易所、專業做市商、去中心化交易協議 | 二級流動性 | 二級市場成熟度決定產品吸引力與贖回彈性 |
區域推動者 | 阿聯酋地方政府、新加坡合規機構 | 房地產、基金類試點 | 地方政策推動能顯著降低落地門檻並催化樣本項目 |
在 RWA 賽道中,頭部與新興參與者主要分爲三類:
第一類是代幣化美債與基金的核心推動者。 BlackRock(BUIDL/sBUIDL)、Franklin Templeton(Benji 及貨幣基金代幣化產品)以及 Ondo Finance(OUSG、USDY,並已擴展至 XRPL 與 Sei 等多鏈)構成了該領域的主導力量。這類產品以低風險、合規可複製的國債與貨基爲基礎,成爲鏈上資金的主要入口。
第二類是信用與應收賬款賽道的探索者。 Maple、Clearpool、Goldfinch、TrueFi 等項目正致力於構建鏈上私募信貸市場。它們的 TVL 和風控框架仍在不斷演進,通過白名單、風險分層與多樣化抵押機制,嘗試解決信用類資產的透明度與回收問題。
第三類是提供底層支持的基礎設施平臺。 代表項目包括 Centrifuge(覆蓋發行、管理與投資的一體化基礎設施,TVL 已突破 10 億美元)、Securitize(專注於合規發行與 KYC 模塊),以及 Chainlink(提供儲備證明與數據喂價服務)。這些基礎設施爲資產上鍊、估值可靠性與合規落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撐。
在競爭格局中,行業的關鍵要點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
進入壁壘:法律結構(如 SPV、信託)的設計與合規發行能力,以及託管、清結算的閉環體系,構成了市場的基本門檻。
-
替代威脅:傳統券商與資管機構直接推動數字化,可能分流鏈上協議的潛在市場份額。
-
議價博弈:上游資產端(票面利率與風險分層)與下游資金端(合格投資者與機構)之間形成雙邊博弈關係,影響協議的收益分配與市場定位。
最新項目上線統計:
項目名稱 | 國家/地區 | 資產類型 | 上線時間 | 當前鏈上規模 | 主要鏈 | 備註 |
Atlas Bonds | 美國 | 代幣化國債 | 2025年7月 | $2.4 億 | Ethereum | 與 Circle 合作發行,面向機構投資者 |
GreenCarbonX | 巴西 | 碳信用 | 2025年8月 | $6,800 萬 | Polygon | 區塊鏈追蹤亞馬遜雨林碳匯 |
RealEstateFi | 阿聯酋 | 房地產 | 2025年7月 | $1.1 億 | Solana | 迪拜商業地產代幣化,允許分割投資 |
LendAsia Pro | 新加坡 | 私募信貸 | 2025年7月 | $7,500 萬 | Ethereum | 面向東南亞中小企業的鏈上貸款 |
CommodiChain | 澳大利亞 | 大宗商品 | 2025年8月 | $5,200 萬 | BSC | 代幣化鐵礦石貿易結算 |
6. 地域分佈
從區域分佈來看,北美佔據全球 RWA 市場的主導地位,約佔 45%。該地區的核心資產類型以國債和私募信貸爲主,美國的代幣化國債規模持續擴大,同時 Circle 與 Ondo 等機構的深度參與進一步鞏固了其領先優勢。
歐洲市場約佔 25%,以碳信用和房地產類資產爲代表。得益於歐盟 ETS(排放交易體系)等政策推動,鏈上碳信用產品加速增長,成爲該地區 RWA 的主要亮點。
亞太地區佔比約 20%,主導資產類型包括房地產與私募信貸。新加坡和阿聯酋正成爲區域示範中心,其鏈上地產與貸款業務快速擴張,吸引了大量合規資本入場。
拉美的佔比爲 7%,主要聚焦在碳信用市場。依託亞馬遜雨林碳匯項目,當地鏈上碳信用代幣化取得突破,形成了特色化增長路徑。
非洲目前佔比僅 3%,以可再生能源債券爲主要試點資產。小規模太陽能項目的代幣化探索爲該地區提供了初步樣本,儘管體量有限,但展示了清潔能源金融與區塊鏈結合的潛力。具體分佈如下表所示:
區域 | 佔比 | 主導資產類型 | 增長亮點 |
北美 | 45% | 國債、私募信貸 | 美國代幣化國債規模持續擴大,Circle、Ondo 參與度高 |
歐洲 | 25% | 碳信用、房地產 | 歐盟 ETS 政策推動鏈上碳信用增長 |
亞太 | 20% | 房地產、私募信貸 | 新加坡、阿聯酋鏈上地產和貸款業務增長 |
拉美 | 7% | 碳信用 | 亞馬遜雨林碳匯項目帶動增長 |
非洲 | 3% | 可再生能源債券 | 小規模太陽能項目代幣化試點 |
在區域政策與基礎設施方面,不同市場正展現出各自的特點與發展路徑。
美國與歐洲正在推動股票和基金代幣化的監管協同。由於美國在牌照與信息披露方面的監管框架尚未完全明確,部分平臺選擇先在歐洲推出相關產品,藉助歐盟相對清晰的規則體系先行試水。
中東地區,尤其是阿聯酋,憑藉政府的開放態度,已成爲代幣化實踐的重要試點。地產與基金類資產的代幣化進展迅速,典型案例如 DAMAC 與 MANTRA 的大額合作,涵蓋交易、清算與託管一體化服務,帶動了區域生態的快速成型。
亞洲方面,新加坡則依託完善的合規基礎設施和深厚的機構資源,持續發揮示範效應。OpenEden 等新興平臺與 BNY 等國際大行的合作,進一步強化了新加坡在全球 RWA 發展中“合規模式樣板”的地位。
7. 投融資與資本動態
機構參與度正在持續加深。 傳統資管公司與券商正不斷升級自身的代幣化技術棧,而加密原生基金則加大了對 “RWA 協議 + 合規基礎設施” 的配置力度,推動行業逐步進入更深層次的機構化階段。
在典型案例方面:
-
Ondo Finance 的 TVL 已超過 13 億美元,並持續進行多鏈佈局,同時積極拓展與合規通道的合作;
-
Centrifuge 的 TVL 已突破 10 億美元,並攜手指數機構推出代幣化指數化產品,主要面向專業投資者;
-
Maple 在 2025 年不僅擴張了其 TVL,還豐富了產品矩陣,嘗試通過加密原生資產作爲抵押,開展機構化信貸實驗。
這些案例顯示,RWA 賽道正逐步從“資產代幣化”過渡到“合規化、規模化與多樣化”的新階段。
8. 商業模式與盈利邏輯
在 RWA 協議的商業模式中,其核心價值主張在於將“持倉收益、流動性與可編程性”結合,既爲投資者提供收益與靈活性,又能顯著降低結算與運營成本。
在收入結構上,協議的主要來源包括三部分:
-
發行、申贖與管理費 —— 類似傳統資產管理業務,圍繞資金進出與資產託管收取費用;
-
協議費 —— 針對資金池的管理、贖回以及再質押等操作環節收取;
-
利差收入 —— 特別是在信用類資金池中,通過資產端定價與風險分層獲取收益。
在代幣與治理方面,部分協議(尤其是信用類項目)通過治理代幣來捕獲協議費與再質押收益,同時賦予代幣在風控與激勵機制中的作用,使代幣不僅是價值捕獲工具,也是協議運行的重要治理載體。
9. 技術與基礎設施
在技術層面,RWA 賽道正呈現出幾大顯著趨勢。
首先,多鏈部署與跨鏈互操作性成爲常態。許多產品不僅在以太坊上運行,同時也會在低費用鏈(如 Polygon、Solana)部署,以兼顧合規接入與用戶成本。這一趨勢要求發行方在設計階段就規劃好多鏈託管、跨鏈兌換以及合約版本的統一與管理。
其次,標準化 Token 接口逐漸被行業採納。以 ERC-4626 基金份額標準爲代表的合約模板,正在成爲代幣化基金與收益類產品的主流選擇。採用這一類標準,不僅有助於提高可組合性,還能降低審計與合規的摩擦成本。
在估值與定價方面,多源 Oracles 與估值機制成爲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RWA 產品的估值往往依賴多方數據源,並需要鏈下對賬支持。因此,行業逐步形成了“多源價格聚合 + 異常熔斷機制 + 人工複覈流程”的組合模式,以保障價格的透明與穩定。
此外,鏈上 KYC 與身份管理也是合規產品的關鍵模塊。通過 Polygon ID、零知識身份(ZK-ID)等技術,產品能夠在設計階段將鏈下的 KYC 審覈與鏈上的訪問權限綁定,避免後期分拆帶來的合規與技術成本。
最後,可審計的數據接口逐漸成爲機構化的核心要求。機構投資者更傾向於“鏈上可對賬 + 鏈下審計”相結合的透明模式。因此,項目方需要提供標準化的數據接口,涵蓋 AUM、贖回與持有人情況,併兼容如 RWA.xyz 等第三方追蹤平臺,同時配合出具可審計報表。
10. 投資邏輯與估值框架
在 投資邏輯與估值框架 方面,RWA 賽道的核心支撐點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其一,傳統市場中債券、信貸與大宗商品等資產規模龐大,具備巨大的“鏈上化”遷移空間;其二,在宏觀高利率環境下,市場對兼具“收益與流動性”的資產需求更爲強烈;其三,隨着監管與基礎設施日趨成熟,機構入場意願和參與度顯著提升,爲市場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在 估值思路 上,主要路徑包括:
-
基於 協議收入模型(如管理費、協議費)結合增長率假設進行預測;
-
採用 橫向可比分析,對 TVL、收入及用戶層級與行業代表項目(如 Ondo、Centrifuge、Maple)進行對標;
-
從 代幣價值捕獲機制 入手,考察協議費如何流向國庫或回購,以及是否通過 Staking / ve 模式實現價值沉澱。
在 投融資動向 方面,資本整體更偏好 “低風險、美元掛鉤、可審計的短期固定收益類 RWA”,例如代幣化國債與貨幣基金。這類資產合規性高、風險可控,因而成爲機構投資者的首選。而對於私募信貸與房地產類資產,雖然市場興趣存在,但投資更依賴於嚴格的盡職調查與合規保障。
基於此,本報告建議在募資與推介材料中,應重點突出三方面要素:
-
合規路徑 —— 包括 SPV 架構、託管安排及法律意見書;
-
可覈驗的 AUM 接口 —— 通過標準化數據披露與第三方追蹤提升透明度;
-
流動性保障措施 —— 如做市、回購與贖回窗口機制,以降低投資者顧慮。
時間 | 事件 | 影響/要點 |
2025年7月 | Franklin Templeton OnChain 月度披露(AUM 約 $706.73M) | 傳統基金上鍊示範;增強機構信心 |
2025年4月 | BlackRock BUIDL AUM 報道突破 ~$1.7B 並擴鏈 | 大型資管入場並推動短期國債類規模化 |
2025.03-2025.07 | Ondo Finance 國債類產品持續擴容(公開報道) | 原生平臺推動產品化與流動性建設 |
2024–2025 | 多起區域試點與政企合作(迪拜/新加坡) | 地方政策推動示範性落地,利於後續複製 |
11. 風險因素
在 RWA 發展的過程中,仍需重點關注以下幾類風險:
首先是監管不確定性。 跨法域的監管差異與合規成本依然顯著,特別是穩定幣與代幣化證券的監管路徑尚在演進之中。這意味着不同市場的制度化進展節奏不一,可能對產品的跨境發行與合規落地造成阻礙。
其次是執行與風控風險。 RWA 的底層資產大多來源於鏈下,因而其真實性、違約率、回收能力以及信息披露質量至關重要。尤其在私募信貸與應收賬款類產品中,如果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的風控框架,將直接影響投資者信任與資金安全。
第三是市場與流動性風險。 二級市場的波動可能通過申贖價格折價傳導至投資者端,疊加清算環節的流動性壓力,會放大市場風險並削弱產品的穩定性。
最後是競爭壓力。 傳統大型金融機構和券商正加速自身的數字化與資產代幣化進程。這類“內生數字化”趨勢,可能壓縮鏈上協議的外溢市場空間,並對原生 RWA 協議構成持續挑戰。
12. 行業趨勢與展望
12.1 當前趨勢
當前,RWA 市場正在呈現出幾大顯著趨勢。
首先,機構資金加速入場。BIS(2025 年 Q2 季報)與 IMF 數字資產研究報告均指出,國債與現金類資產的代幣化已成爲金融機構進入鏈上的首選通道。根據 RWA.xyz 數據,截至 2025 年 8 月,鏈上 RWA 總規模已達 $26.6B,其中國債與貨幣基金類資產佔比超過 28%。
其次,碳信用與 RWA 的融合成爲新興方向。世界銀行《碳信用年度報告》(2024)顯示,全球碳市場規模已超過 900 億美元,其中約 15% 通過數字化或代幣化交易實現透明化。區塊鏈所具備的可追溯性與可驗證性,使碳信用類資產天然適合代幣化應用。
第三,多鏈部署成爲常態。據 DeFiLlama 與 CoinDesk Research 報告,2025 年約有 65% 的 RWA 產品同時在以太坊與低成本鏈(如 Polygon、Solana、BNB Chain)部署,以平衡合規准入與用戶交易成本。
最後,合規化逐漸成爲關鍵門檻。歐盟 MiCA 已進入穩定幣與資產服務商許可的落地階段;香港金管局(HKMA) 已累計發行逾 60 億港元的代幣化債券,成爲亞洲的樣板;而新加坡 MAS 在《金融市場代幣化框架》中明確指出,合規性與透明化是機構投資者的入場條件。
12.2 未來發展預測
-
短期(1–2 年) 穩定幣與 RWA 產品將形成高度耦合,構建“代幣化基金/票據 + 白名單錢包 + 銀行級託管”的標準化組合。隨着多鏈接入能力的提升,預計鏈上 RWA 市場將保持 20–30% 年化增速。
-
中期(3–5 年) 根據 OECD(2025)的預測,代幣化資產類別將進一步擴展至碳信用、保險和房地產收益權。此階段,二級市場與抵押品組合生態逐漸成熟,指數化及結構化 RWA 產品進入發展期。
-
長期(5 年+) BIS Innovation Hub 的跨境結算實驗(如 Project mBridge、Project Guardian)顯示,RWA 在跨境支付與債券市場的應用正逐漸常態化。未來,RWA 有望成爲鏈上資本市場的 核心底座資產與流動性錨。
12.3 賽道結構觀察
-
國債與貨幣市場基金:RWA.xyz 數據顯示,該類資產佔比最高(約 28–30%),且增速最快。其低風險、穩收益與清晰的合規路徑,使其最具可複製性。
-
私募信貸與應收賬款:IMF《金融穩定報告》(2025)指出,該類產品自 2023 年以來規模已增長逾 3 倍,但其信息披露質量和二級市場流動性仍是主要瓶頸。
-
房地產:迪拜 DIFC 與新加坡 MAS 的聯合報告(2024)顯示,中東已在地產代幣化中形成“政企協作”的示範效應;而北美與亞太地區則以 合格投資者私募試點 的方式穩步推進 REIT 與地產收益權代幣化。
-
證券與股權:歐盟委員會《證券代幣化研究》(2025)表明,美歐股權代幣化正進入“監管對齊期”,未來預計會有更多地區逐步開放面向合格投資者的試點。
13. Synbo Labs 觀點
-
優勢總結
RWA 已經進入機構化採用拐點。隨着監管規則逐步落地,合規基礎設施與鏈上技術(託管、KYC、預言機、跨鏈可組合性等)正在形成合力,爲市場的持續擴張提供了堅實基礎。 在當前階段,國債與貨幣基金類代幣化資產已經成爲資金流入的主要入口;與此同時,信用、股權以及碳信用等新興資產類型具備更高的成長彈性,未來將爲市場帶來 結構性上行空間。
-
風險觀察
-
跨法域監管差異:不同司法轄區的監管要求存在顯著差別,增加了合規成本與法律不確定性。
-
鏈下資產真實性:底層資產的盡調與託管驗證依賴鏈下環節,信息透明度不足與操作複雜度仍是主要挑戰。
-
信用與贖回機制:在極端市場波動下,違約率、贖回穩定性及流動性缺口均需長期驗證。
-
-
綜合判斷
整體來看,RWA 屬於 中上檔位的成長賽道:確定性基本盤:國債與貨幣基金類產品在高利率週期中提供穩定收益,是最具確定性的底層資產;結構性延展:信貸、股權、地產、碳信用等新興資產類別具備潛在增長空間,將成爲下一階段的擴展方向。
因此,建議機構投資者在配置上採取 “核心+衛星”策略:以低風險類資產作爲核心倉位,並在合規與風控機制保障下,逐步向風險更高、但潛在回報更大的資產類型擴展。
-
戰略意義
RWA 的價值不僅在於 “資產數字化”,更在於通過 合規模塊 + 可編程金融,重構從 發行、託管、結算、抵押,到清算與再抵押 的全鏈路流程。隨着監管、託管、身份驗證與鏈上數據接口趨於成熟,RWA 有望成爲 鏈上資本市場的基礎性流動性錨。
-
方法論與落地建議
-
產品側:優先發展國債與貨幣基金類產品,再逐步拓展至信貸、地產與其他收益權類資產;針對不同資產類別建立專屬的風控與盡調模板。
-
合規側:在產品設計階段即固化 SPV 文檔、託管協議、轉讓代理、KYC/AML 控制,並配合審計與法律意見,降低機構准入摩擦。
-
流動性側:推動多鏈發行與二級交易支持,結合做市機制與估值 Oracle;優先選擇與 美元現金等價物掛鉤 的產品,以確保流動性穩定。
-
數據側:統一接入標準化數據接口,確保 AUM、贖回規模、持有人數量等核心指標的可追蹤與可審計,滿足機構投資者對透明度與合規性的要求。
-
關於 Synbo Protocol
Synbo Protocol 是一個去中心化資本的底層協議,下一代鏈上開放資本市場的領航者。基於流動性原理激活鏈上閒置資產,並通過可驗證的頭寸證明機制,實現資金的安全與高效流轉。目前聚焦 Alpha 級風險投融資和RWA等鏈上資本市場解決方案,比如爲早期優質項目與投資者構建透明的鏈上資本連接。
免責聲明:本報告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數字資產投資存在高風險,可能導致本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