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國有銀行29日同步披露2025年中期業績報告。
上半年,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經營效益總體穩健,資產質量持續改善,信貸精準高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爲新質生產力注入了強勁動能。
應對利潤增速承壓,息差管理成關鍵
四大銀行“半年報”顯示,中國工商銀行實現淨利潤1688.03億元;中國建設銀行淨利潤爲1626.38億元;中國農業銀行淨利潤1399億元、同比增長2.53%;中國銀行淨利潤1175.9億元。其中,農業銀行是四大行中唯一實現淨利潤同比正增長的銀行。
儘管盈利規模依然龐大,整體淨利潤增速放緩仍是行業面臨的共同挑戰。利息淨收入作爲國有銀行營業收入的“大頭”,其表現尤爲關鍵。在低利率環境延續的背景下,淨息差普遍收窄成爲銀行業的突出壓力。
受去年以來LPR利率持續下行、存量房貸利率調整以及美聯儲降息等因素影響,四大行淨息差普遍收窄。截至上半年末,工行、農行、中行和建行的淨息差分別爲1.3%、1.32%、1.26%和1.4%,均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爲應對這一趨勢,各大銀行正採取多項措施穩定息差水平。如中行表示將加強存貸款定價管理,有效對沖LPR下行壓力,同時,把握美元利率高位時機,進一步加大外幣債券投資力度,提升外幣資金運用效率。此外,各行也在積極拓展非利息收入,以實現盈利結構的多元化。
多家銀行管理層在中期業績發佈會上預計,下半年淨息差有望實現邊際趨穩。
工商銀行副行長姚明德指出,淨息差仍然處於下行通道,但是邊際降幅已經出現收窄,上半年降幅同比收窄的企穩態勢具有可持續性。
農業銀行行長王志恆表示,隨着存款逐步到期、重定價,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效能的持續釋放,加上農業銀行同業負債成本跟隨政策利率進一步下行,有望帶動負債端的付息成本下降,“預計下半年該行淨息差有望實現邊際趨穩”。
信貸結構優化,精準賦能新質生產力
在信貸投向上,四大行信貸資源緊密圍繞金融“五篇大文章”配置,其中與新質生產力相關的科技領域成爲重點支持方向,投放力度顯著提升。
農業銀行在科技金融領域信貸支持表現突出。截至6月末,農行科技貸款餘額達4.7萬億元,上半年新增超過8000億元,增速超20%,在可比同業中位居前列。
中行支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搶抓人工智能、科技型企業併購等市場機遇,創新“算力貸”等科技金融產品。如在支持人工智能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方面,中行行長張輝介紹,今年1月,中行率先發布《支持人工智能產業鏈發展行動方案》,全面支持產業鏈上游算力基礎設施、中游技術創新和下游場景應用,計劃未來5年提供1萬億元專項綜合金融支持。
工商銀行則聚焦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羣和大規模設備更新改造,加大金融支持。截至6月末該行製造業貸款餘額突破5.2萬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佔比逾2.4萬億元,設備更新領域貸款投放超1000億元。
不良貸款率齊降,風控能力增強
在盈利保持穩健、信貸結構持續優化的同時,四大行資產質量也呈現整體改善趨勢,不良貸款率普遍下降,撥備覆蓋率處於合理充足水平,風險抵禦能力進一步夯實。
截至6月末,農行不良貸款率1.28%,較年初下降2個基點(BP);逾期貸款率1.22%,保持行業較低水平。
據農行副行長林立介紹,該行鍼對重點領域風險實施精細化管控,如在地方政府債務方面,對重點省份“一省一策”加強風險管控,積極支持地方資產盤活和有效重組,用好專項債置換隱性債務政策,推進存量債務結構優化,降低風險敞口。
截至6月末,工行不良貸款率1.33%,比年初下降1個BP,撥備覆蓋率提升到217.71%,風險抵禦能力進一步增強。工行副行長王景武表示,這一成果得益於“優投優貸”策略的深化。該行通過對接“兩重”“兩新”等重點領域資金需求,助力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製造業、科創、綠色、普惠、涉農等重點領域貸款增幅均超過全行平均水平。
針對市場關注的房地產風險,中行副行長武劍坦言,當前房地產業仍是境內新發生不良第一大行業,但實質新增同比已呈現下降趨勢,隨着房地產供需兩端政策同向發力,預計房地產市場有望逐步實現“止跌回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