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抖:AI超級週期已開啓,百度這次踩準點了

大力財經
08/29

出品 | 大力財經

作者 | 魏力

近 500 家 AI 獨角獸吸金超 5000 億美元,模型參數從百億級向萬億級躍遷。

英偉達市值衝破4.4萬億美元,成爲資本市場的超級巨獸。

然而,企業端的AI應用依然是落地難,一邊是行業的狂熱,一邊是落地的艱難,百度智能雲大會給出什麼解決方案?百度智能雲將如何在這亂局中破局?

當英偉達用芯片定義 “算力規模”,當 OpenAI 用模型定義 “智能上限”,百度試圖用 “智能優先的 AI 雲” 定義 “AI 落地效率”。

這場 AI 軍備競賽的核心,早已不是 “誰的技術更先進”,而是 “誰能幫企業把 AI 真正用起來”。

目前,企業面臨的問題是,有了算力支撐,企業 AI 落地仍面臨兩道繞不開的坎:一是數據散在文檔、數據庫裏 “用不起來”,二是項目卡在穩定性、安全性等工程問題上 “活不下去”。

百度智能雲發佈多款AI產品,升級百舸AI計算平臺至5.0版、千帆開發平臺至4.0版,試圖以“智能優先”的AI雲基礎設施,在這場算力與落地效率的博弈中撕開一道口子。

沈抖認爲,AI大模型的狂歡背後的隱憂:傳統依賴 “堆 GPU、擴集羣” 的算力模式已觸頂,預訓練階段的 Scaling Laws(尺度法則)效力減弱,後訓練的強化學習與推理效率,成了新的勝負手

在這個背後,沈抖的思考邏輯十分清晰:算力競爭已從 “比規模” 轉向 “比精算”,誰能把每一塊算力的商業價值榨到極致,誰就能率先讓 “成本中心” 變成 “利潤槓桿”

從算力到AI的落地效率,百度釋放什麼信號?

當下的AI行業呈現出罕見的“冰火兩重天”。

IDC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AI公有云服務市場規模達195.9億元,同比增長55.3%,百度智能雲以24.6%的份額連續六年蟬聯冠軍。但光鮮數據背後,企業的AI轉型之路佈滿荊棘。

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沈抖在大會上點破了核心矛盾:市面上超四千個大模型讓企業選型成本激增,傳統模型精調需數千條數據的高門檻,讓多數企業望而卻步。

百度此次押注的 “智能優先” 戰略,讓企業從不爲先進技術買單,只爲能落地的結果付費。

百度此次的戰略升級,釋放出了 AI 行業的三個關鍵信號。

過去比 “誰的 GPU 多”,現在比 “誰的算力效率高”。這一轉變體現了行業從追求規模到追求效率的進化。

“小而美” 專精模型崛起。百億參數的行業專精模型,在金融風控、工業質檢等特定任務上的效果,能超越千億參數的通用模型。這說明在 AI 應用中,精準和專業纔是王道

未來企業採購的不是 “一個大模型”,而是 “包含模型、數據、安全、協作能力的 Agent 解決方案”。這意味着 AI 服務將更加系統化、集成化。

百度智能雲從 “雲智一體” 邁向 “雲智一體、智能優先” 的新一代 AI 雲基礎設施,通過百舸 5.0 和千帆 4.0 的升級,爲企業在智能經濟時代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與支撐。企業在 AI 開發中,無需再爲四處尋找資源和協調各環節而煩惱,大大提高了開發效率。

智能經濟時代,核心是 Agent,企業需要智能優先的 AI 雲基礎設施。百度智能雲從 2015 年成立強調雲的智能屬性,到三年前搭建國內最大規模 GPU 集羣,再到如今全面升級,旨在以智能爲核心,提升智能上限,拓展智能邊界,引領中國 AI 產業系統化落地。

十年磨一劍,打造新一代 AI 雲基礎設施

智能經濟時代需新型基礎設施支撐。AI行業的共識是,算力決定智能的天花板。但隨着大模型參數突破萬億,強化學習訓推一體成爲主流計算範式,“如何用更少成本撬動更高算力效率”,成了所有玩家的必答題。

早在 2015 年百度智能雲成立時,便率先強調雲的 “智能屬性”,成爲全球唯一以 “智能雲” 命名的雲平臺;三年前,又率先搭建國內最大規模 GPU 集羣,完成從 CPU 爲主到 GPU 爲主的平臺轉型。

如今,百度智能雲全面升級新一代 AI 雲基礎設施,以 “智能” 爲核心,聚焦提升智能上限、拓展智能邊界。

其核心邏輯在於融合算力、模型、數據、工程能力四大要素:算力規模持續擴大,數據提供核心原料,模型智能加速提升,工程平臺通過調度編排將三者整合,形成統一進化的基礎設施,支撐 Agent 等大模型應用爆發。

目前,百度智能雲已服務超 65% 的央企客戶與 46 萬家企業,打造 130 萬個 Agents,成爲中國 AI 產業系統化落地的核心支撐力量。

沈抖表示,百度智能雲十年深耕 AI 雲領域,從率先佈局智能雲到搭建大規模 GPU 集羣,再到如今升級新一代 AI 雲基礎設施,始終以推動 AI 產業落地爲目標。

結語:百度雲站在了AI超級週期的起點

沈抖在大會結尾斷言,“我們正站在AI超級週期的起點”。

從百度的佈局來看,其邏輯很清晰:用百舸解決算力基礎問題,用千帆降低開發門檻,再通過“吳彥祖數字英語教練”“AI老師傅”這類開箱即用的Agent,讓企業直接觸摸到AI的商業價值。

如今,Agents 開始全方位接管企業生產經營環節,百度雲正站在 AI “超級週期” 的起點,智能經濟時代呼嘯而來。

這場算力與落地效率的博弈,最終拼的不是技術參數的高低,而是誰能最先讓AI從“實驗室”走進“生產線”。

百度智能雲通過一系列升級和創新,構建起更完整的企業 AI 服務生態,有望推動 AI 在企業中的廣泛應用,引領智能經濟時代的發展。但這一戰略究竟效果如何,還需市場來檢驗。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