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採礦業正在發生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安迪-霍姆

路透中文
08/29
專欄-採礦業正在發生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安迪-霍姆

Andy Home

路透倫敦8月29日 - 如果要擺脫化石燃料,世界將需要大量的銅和其他重要金屬。但採礦業能做到嗎?

挑戰是巨大的。現有銅礦的礦石品位不斷下降,新發現的大礦越來越少,開發時間可能長達十年。

解決方案之一是提高採礦過程的效率,因爲採礦過程歷來都是高污染、高浪費的。

回到未來

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 2020 年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1910 年至 2010 年間,全球共挖掘出 6.5 億噸銅,但有 1 億噸從未進入市場。

所有這些金屬都還躺在尾礦庫裏,這些潛在的巨大資源正等待着合適的技術來發掘。

力拓RIO.L已經成功地從現有業務的廢物流中分離出了鈧和碲等關鍵金屬 (link)。

其他公司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從過去採礦活動遺留下來的大量廢料中提取價值。

例如,赫德貝礦業公司(Hudbay Minerals HBM.TO)正在評估 (link),重新開採加拿大馬尼托巴省弗林弗倫礦區尾礦的潛力。該礦於2022年關閉,留下了近一個世紀的富含礦物質的廢料。

澳大利亞鈷藍控股公司(Cobalt Blue Holdings COB.AX)一直在弗林弗隆項目上開展合作,該公司還與昆士蘭州伊薩山市議會簽署了一份協議 (link),探討在該市銅冶煉廠關閉後重新開採黃鐵礦尾礦,作爲潛在的硫磺替代來源。

這些項目和許多類似項目仍處於概念或試點階段,但印度的印度斯坦鋅礦公司HZNC.NS正在擴大規模,該公司承諾提供 4.38 億美元的 (link),每年在其世界最大的鋅礦 Rampura Agucha 礦處理 1,000 萬噸尾礦。

減少廢物

礦工們在集體重新評估遺留廢料價值的同時,也在想辦法減少廢料的產生。

這在經濟和環境方面都有好處。目前,採礦業每年產生的尾礦超過 70 億噸,而且隨着礦石品位的下降,尾礦量還在不斷增加。

這一領域的大部分工作都是漸進式的。例如,Glencore Technology 一直在穩步改進其 ISAMill (link) 磨礦機,以處理越來越粗的顆粒尺寸。其目的是減少礦石研磨量,以節約用水和減少尾礦廢物。

該公司用於浸出的 Albion Process (link) 可以將銅回收率提高到 99% 以上,並將運營成本降低三分之一,從而可以開發傳統技術無法實現的複雜礦體。

其他公司,如自稱爲生物獨創性公司的 Allonnia,正在開創更具革命性的方法。

該公司的 D-Solve 技術利用微生物從精礦中選擇性地提取鎂等雜質。

Allonnia公司剛剛與美國伊格爾鎳礦合作 (link),在現場裝置中試用該技術,在實驗室測試中,該技術可將鎳的品位提高18%,並將鎂雜質減少40%。

大技術與老技術的結合

能將所有這些創新結合在一起的新主導技術是人工智能$(AI)$

力拓Rio Tinto)和必和必拓(BHP)等大型企業已經將人工智能應用於自主運輸系統,並預測維護停機時間,而不是對設備故障做出反應。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下一個重大飛躍。必和必拓公司(BHP BHP.AX)在其南澳大利亞銅礦和智利埃斯孔迪達(Escondida)巨型礦山將人工智能與 "數字孿生 "技術(採礦過程的實時虛擬複製品)結合使用。

據必和必拓 (link) 稱,埃斯康迪達的 GenAI 模型 "爲礦石爆破和混合戰略提供信息,識別具有挑戰性礦石特性的礦區,並支持 SAG 磨機模型預測控制的實施"。

美國銅生產商弗裏波特麥克莫蘭公司(Freeport-McMoRan FCX.N)與麥肯錫諮詢集團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其北美業務的產量 (link),由於成熟的礦山和老化的工藝技術,這些業務正面臨着產量下降的問題。

將傳統採礦與數據工程相結合,可以實時調整加工率,以處理不同的礦石。在亞利桑那州的巴格達礦試用人工智能後,銅產量提高了 5%-10%。

預計在公司其他美國業務中推廣後,每年產量將提高 9 萬噸。

這相當於新建一座選礦廠,耗資超過 15 億美元,規劃、建設和試運行需要八到十年的時間。

未來的採礦業

人們常說,採礦是一項骯髒的行業。

世界各地尾礦池中的數十億噸污泥就是明證。其後果是公衆對新礦山項目的反感,這也是新礦山的建設和投產需要如此長的時間的原因之一。

採礦業在過去也是一個效率極低的行業。由於缺乏處理低品位礦石的技術,太多的礦產價值要麼被當作廢料丟棄,要麼被簡單地留在地下。

隨着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行業之一迅速實現現代化,將傳統加工工藝的創新與生物工程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相結合,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這是一場在全球多個實驗室、試驗工廠和數據中心悄然進行的革命。

但它帶來的希望是一個更清潔、更高效的行業,這或許意味着世界上的銅終究不會枯竭。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路透專欄作家。

(爲便利非英文母語者,路透將其報導自動化翻譯爲數種其他語言。由於自動化翻譯可能有誤,或未能包含所需語境,路透不保證自動化翻譯文本的準確性,僅是爲了便利讀者而提供自動化翻譯。對於因爲使用自動化翻譯功能而造成的任何損害或損失,路透不承擔任何責任。)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