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集集團(02039)的一張半年報,更像是對5年前提出「二次創業」的一次巨大回響。
根據2025年中報顯示,中集集團上半年營收760.90億元,同比微降3.82%;而歸母淨利潤卻逆勢大增47.63%至12.78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同比暴增594.46%至71.54億元。
營收微降3.82%,利潤卻大幅增長近五成——這一背離現象,是中集集團正在完成從「集裝箱巨頭」到「高端裝備與綠色科技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身份重塑,是中國高端製造業從「規模擴張」向「價值深耕」轉型的鮮活樣本。
5年前,以中集集團董事長麥伯良的一封公開信作為序章,40歲的中集集團開啓了「二次創業」的長征,其主要目標是:
要把業務聚焦和科技研發放到戰略規劃的最重要級別,打造出更多的世界冠軍產品,比國家比行業更快完成向智能化和高端製造戰略升級的進程,真正成為中國乃至全球先進製造業代表性公司。
拆開2025年的這張中報財報,正是中集集團5年來「二次創業」變革的最直觀註腳。
首先是毛利率。從財報上看,中集集團毛利率持續提升,中期毛利率同比提升1.94個百分點。這一變化源於精益的成本管控以及高附加值產品佔比提升——例如傳統主業集裝箱製造板塊的毛利率同比提升3.95個百分點至16.15%,代表高端製造的海洋工程板塊毛利率同比提升5.8個百分點,達到接近11%的水平。
毛利率的提升,對於經營現金流的驅動顯而易見。
在報告期內,中集集團經營現金流高達71.5億元,同比增長6倍,是本次中報最大亮點之一。
過去十年,中集經歷了兩輪大規模資本開支:2011—2014年的海工擴張,2017—2019年的車輛產能佈局,資產負債率一度攀升至68%。如今,公司資本開支高峯已過,折舊與攤銷開始反哺現金,搭建起強勁的現金流護城河。
在經營現金流改善的背後,資產負債表的優化兼具戰略意義。中集集團通過置換高息美元債,使有息債務規模下降51億元,淨利息費用同比減少3.1億元。這種「降槓桿+優成本」的財務操作,在聯儲局加息週期中顯得尤為高明,亦為資產負債率降至61.01%建功。
從業務板塊來看,中集正擺脫對傳統集裝箱業務的絕對依賴,通過技術卡位新興賽道,實現了業務結構的戰略重構,完成從單一支柱到多極增長的轉型。
以能源裝備領域為例,已成長為行業的隱形冠軍:淨利潤達4.60億元,同比增長90.26%。子公司中集安瑞科在氫能儲運、海上液化天然氣裝備領域拿下291.8億元在手訂單,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賣水人」,更為未來增長提供充足彈藥。更值得關注的是新能源領域的突破——斬獲多個LNG、甲醇動力包訂單,在氫能領域中標海內外綠色氫氨醇項目,標誌着其能源裝備業務向清潔能源持續深化的戰略遷移。
海工業務則令人眼前一亮,報告期內淨利潤2.81億元,實現從虧損0.84億元到盈利的關鍵逆轉。覆蓋至2027-2028年,其中FPSO/FLNG等浮式生產裝備訂單佔比超70%,成功規避了常規鑽井平臺的週期性風險。
在全球能源轉型與中國「藍色經濟」政策共振下,中集海工業務不僅擺脫了「燒錢」標籤,反而成為估值重塑的核心引擎。
繼之是冷鏈與智能製造的協同爆發。冷藏箱需求激增揭示全球生鮮供應鏈重構趨勢,而中集天達的空港裝備與消防機器人業務淨利潤暴漲119.57%,印證高端製造與智能化融合的潛力。
中集的轉型,本質是一場由技術驅動的價值重構。截至2025年中報,集團擁有6331件有效專利、8個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和16家「小巨人」企業,構建起一個分佈在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研發中心及生產網絡,這些數字背後是其向「專精特新」和「全球性企業」方向的堅定邁進。
更值得關注的是「星鏈計劃」在道路車輛業務中的成功實踐。通過生產組織重構,實現差異化競爭,國內市佔率提升至23.07%,星鏈半掛車經營利潤大增74%。這證明,中集的創新不僅限於硬科技,更包括商業模式與管理範式的軟性革新。
在資本市場,中集集團已重啓H股回購,目前已耗資5624萬港元。中集集團董祕吳三強表示,公司將持續推進回購計劃,雖然現在每年派息比例不低於30%,但會繼續研究提高派息比例,注重提升股東實際回報。
總結而言,中集的這份中報,表面看是淨利潤48%高增長的盈利修復,實質是一場靜默的戰略革命——從「規模優先」轉向「效率優先」,從「資產擴張」轉向「現金深耕」,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智造+全球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