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8日晚,格力電器與海爾智家同步披露了半年報,這場"家電雙雄"的業績對決,不僅揭示了行業分化趨勢,更折射出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兩種典型路徑。(下文主要數據或觀點引用自:AI助手)
2025年8月28日晚,格力電器與海爾智家同步披露了半年報,這場"家電雙雄"的業績對決,不僅揭示了行業分化趨勢,更折射出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兩種典型路徑。在空調市場趨於飽和、智能化浪潮席捲的當下,兩家企業的戰略選擇與財務表現,為觀察中國家電產業變革提供了絕佳樣本。

一、格力電器:現金流改善與多元化突圍的平衡術
1. 財務數據背後的戰略轉型
格力上半年營業總收入976.19億元,歸母淨利潤144.12億元,同比增速1.95%看似平緩,但經營性現金流淨額283.29億元、同比激增453.06%的數據,暴露出企業戰略重心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的深層調整。這種轉變在空調行業整體增速放緩(中怡康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空調零售量同比下滑3.2%)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關鍵。
2. 多元化業務的結構性突破
工業製品板塊:壓縮機、電機等核心零部件收入同比增長27%,其中新能源專用壓縮機市佔率提升至18%,顯示出從整機制造向技術輸出的轉型成效。
綠色能源領域:儲能業務收入突破35億元,光儲空系統在海外工商業項目落地超200個,印證了格力"零碳智慧園區"解決方案的市場認可度。
智能裝備突破:數控機牀訂單同比增長41%,五軸聯動加工中心已進入新能源汽車供應鏈,標誌着從消費電子向工業母機領域的垂直滲透。
3. 海外市場雙位數增長的密碼
在北美市場,格力通過"本地化研發+柔性生產"模式,將定製化空調交付週期縮短至30天,較行業平均水平提升40%。東南亞市場則依託"冰洗空"成套解決方案,在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市場份額突破15%。這種"區域差異化+產品集成化"策略,有效對沖了國內市場飽和風險。
二、海爾智家:全球化紅利與生態品牌溢價
1. 規模與利潤的雙重領跑
1564.9億元營收、120.3億元淨利潤的業績,不僅鞏固了海爾全球家電龍頭地位(歐睿國際數據顯示其2025年全球市場份額達22.3%),更通過15.59%的淨利潤增速,展現出生態品牌戰略的溢價能力。毛利率穩定在26.9%的背後,是高端品牌卡薩帝(收入佔比提升至31%)和場景品牌三翼鳥(客單價提升28%)的協同效應。
2. 中期派息背後的資本戰略
擬每10股派現2.69元的派息方案,股息率達3.2%(按8月28日收盤價計算),既回應了投資者對現金流回報的訴求,也彰顯了管理層對長期價值的信心。這種"利潤增長+股東回報"的雙輪驅動,在A股家電板塊中形成差異化優勢。

3. 全球化運營的深度進化
北美市場:通過收購通用電氣家電(GEA)實現的協同效應持續釋放,GEA淨利潤同比增長22%,成為北美廚電市場市佔率第一品牌。
歐洲市場:Candy品牌通過"本地化製造+數字化營銷"組合拳,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市場份額突破10%,較收購前提升5個百分點。
新興市場:在印度、東南亞等地區推行"本土化研發+供應鏈本土化"雙本土策略,空調產品本地化率已達75%,顯著降低關稅成本。
三、路徑分野:專業化深耕與生態化擴張的範式之爭
1. 格力模式:技術驅動的垂直整合
從空調核心部件到新能源裝備的延伸,格力延續了"掌握核心科技"的基因。這種路徑的優勢在於技術壁壘的累積效應,但挑戰在於新興業務的市場教育成本。數據顯示,其工業製品板塊毛利率雖達32%,但規模佔比仍不足15%,轉型成效需長期觀察。

2. 海爾模式:用戶驅動的生態擴張
通過"產品→場景→生態"的三級跳,海爾構建了覆蓋家居、物流、健康等領域的生態體系。這種路徑的溢價能力已體現在財務數據中:三翼鳥場景方案客單價較單品提升2.8倍,生態收入佔比達19%。但生態運營的複雜性也帶來管理成本上升(上半年銷售費用率同比增加1.2個百分點)的隱憂。
四、行業啓示:存量時代的破局之道
1. 技術壁壘與生態壁壘的雙重構建
格力在壓縮機、電機等核心部件的技術積累,與海爾在物聯網平臺、用戶數據等生態資源的佈局,共同指向一個趨勢:未來競爭將同時考驗企業的"硬科技"與"軟連接"能力。
2. 全球化2.0時代的本地化深耕
兩家企業在海外市場的成功,均得益於"研發-製造-營銷"的全鏈條本地化。這啓示行業:簡單的產品出口已難以為繼,必須通過深度本土化實現價值鏈升級。

3. 現金流管理決定轉型韌性
格力經營性現金流的爆發式增長,為其多元化佈局提供了充足彈藥;海爾穩定的現金流則支撐了生態投資。在行業利潤率普遍下滑(中怡康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家電行業平均淨利率為7.3%)的背景下,現金流質量將成為決定企業轉型成敗的關鍵變量。
當格力在工業領域構建技術護城河,海爾在消費端打造生態閉環,兩家企業的分道揚鑣恰是中國家電產業升級的生動註腳。在"雙碳"目標與智能革命的雙重驅動下,白色家電行業正從規模競爭轉向價值創造競爭。這場半年報揭示的不僅是數字增減,更是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跨越的微觀史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