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月的 AI 應用賽道,像被按下了 “質疑鍵”。
從8月7日GPT-5發佈後“模型跑太快、應用跟不上”的討論,到8月19日香櫞做空Palantir引發的恐慌蔓延,再到 OpenAI CEO 奧爾特曼直言“AI 市場泡沫已現”,MIT 報告更給行業潑了冷水:95% 企業的生成式AI投資沒見回報,僅 5% 試點能賺錢。
層層陰雲下,AI應用板塊估值一路承壓,不少投資者忍不住嘀咕:
“難道 AI 落地真的只是喊口號?”
而格隆匯研究院始終站在科技趨勢的前排,哪怕市場雜音再多,也堅定認爲 AI 應用的爆發節點近在眼前,頂住壓力持續看好相關板塊 —— 如今 MongoDB 的行情,正是對這份堅持的最好回應。
市場從不缺反轉,缺的是看透反轉的眼光。隨着MongoDB(MDB)、Snowflake(SNOW)、OKTA、Elastic(ESTC)、AutoDesk(ADSK)等企業26財年Q2財報密集披露,超預期的業績終於打破 “AI 無用論” 的僵局。
其中 MongoDB 的表現,堪稱 “教科書級反彈”:
8月26日收盤還停在214美元,短短兩天到8 月28日就飆至 320美元,漲幅近50%—— 這波行情不是偶然,而是這家 “雲數據庫老兵”靠Atlas雲業務+AI功能硬拼出來的底氣。
早年靠開發者生態站穩腳跟的MongoDB,如今早已不是單純的“數據庫廠商”,而是企業搭 AI 應用時離不開的“數據底座”。
它的財報細節、股價異動,不僅讓市場重新相信 AI 應用的價值,更讓全球投資者看清:真正的成長股,總能在質疑中突圍。
格隆匯研究院盯上 MongoDB,早有鋪墊。
2025年4月,我們在梳理 AI 應用潛力標的時,就注意到它的 Atlas 平臺在多模態數據存儲上的獨特優勢——能接住AI應用產生的文本、圖像、音頻等各類數據,這在當時還沒成爲行業共識,我們果斷將其納入重點觀察名單。
之後兩個月,團隊通過跟蹤行業數據反饋,看着Atlas的AI功能從“實驗室 demo”變成“客戶付費項”,6 月終於判斷 “佈局時機到了,並在會員專屬圈子裏明確提示 —— 現在回頭看,這個節點踩得有多準?從6月到 8月,MDB 股價漲超 60%,這背後不是運氣,是對 “AI 應用從概念到賺錢” 這條產業邏輯的喫透。
01
拆解MongoDB:
不止“雲數據庫”,更是AI時代的“數據基建”
提到MongoDB,不少人仍將其歸爲“傳統數據庫轉雲”的普通玩家,但只要順着它的產品迭代軌跡、跟蹤客戶實際使用反饋就會發現,它早已跳出單純的“工具屬性”,成了AI應用落地時繞不開的“剛需夥伴”。
格隆匯研究院首次深度分析時就指出:“AI應用爆發會催生多模態數據存儲需求,而MongoDB的技術架構恰好踩中了這個關鍵節點”。
如今再看,這個判斷正一步步變爲現實。
1. 財務數據:不玩“增速噱頭”,只做“紮實增長”
26財年Q2的財報沒有花哨的數字包裝,卻處處透着“高質量增長”的質感——這和我們此前“雲數據庫基本盤穩固,AI能打開增量空間”的判斷完全契合:
營收超預期,Atlas成絕對支柱:總營收5.914億美元(同比+24%),比市場預期多出近4000萬美元;核心的Atlas雲數據庫收入同比大漲29%,佔總營收比重攀升至74%(較去年提升3個百分點),這意味着MongoDB的“雲化轉型”不是停留在口號上,而是真正轉化成了收入增長的動力。再看細分結構:訂閱收入5.724億美元(同比+23%,佔總營收96.8%),其中Atlas訂閱佔比76.5%,是妥妥的“增長引擎”;服務收入1900萬美元(同比+33%),靠的是企業在數據遷移、安全諮詢上的真實需求,形成“訂閱保基本盤、服務賺增量”的互補格局,增長韌性十足。
盈利與現金流雙向改善,成本管控見真章:GAAP經營虧損同比收窄18%至6530萬美元,非GAAP經營收入卻達到8680萬美元(利潤率14.7%,同比提升3.2個百分點),真正實現了“規模擴張與盈利提升同步”。更亮眼的是現金流表現:自由現金流6990萬美元(同比+15%),連續6個季度保持爲正,現金儲備達23億美元,爲後續研發投入、生態擴張儲備了充足“彈藥”。成本端同樣有驚喜:雲基礎設施成本下降12%,銷售費用率穩定在40%(同比微降0.2個百分點),研發投入維持34%的費率——既沒有爲了短期盈利壓縮長期研發,也沒有讓費用失控,這種“增長與成本的平衡感”,在高成長科技股中並不常見。
客戶規模與粘性雙升,增長“底氣”很強:Q2單季新增2800家付費客戶,累計突破5.99萬家;ACV超10萬美元的大客戶數量同比增加28%,ARPU(單客戶收入)提升至3.2萬美元(同比+2%)——核心驅動力是“Atlas+AI功能”套餐的高滲透率:超22%的新客戶選擇這套組合,同比提升7個百分點。客戶粘性更是亮眼:整體續約率96%,大客戶續約率高達98%;開發者生態規模達230萬人(同比+18%),近三成客戶線索來自這裏,獲客成本自然隨之降低,形成“客戶越多-生態越強-獲客越易”的正向循環。
2.核心亮點:AI不畫“概念餅”,真能“變現賺錢”
MongoDB這波近50%的漲幅,表面是財報超預期的推動,本質是“AI功能終於從‘概念’兌現爲‘真金白銀的收入’”——再加上FY2026指引大幅超預期,市場對其增長的信心纔算徹底落地:
AI功能從“加分項”變爲“必選項”:Atlas的向量搜索功能已服務超2500家AI客戶,且帶來了實打實的業務價值:電商客戶用它將推薦準確率提升35%,金融客戶靠它將欺詐識別效率加快40%,這些不是實驗室裏的“理論數據”,而是客戶實際使用後的真實反饋。更關鍵的是,AI相關收入佔Atlas總收入的15%(較Q1提升3個百分點),且支持文本、圖像、音頻等多模態數據存儲;與AWS、Azure的AI服務打通後,生態合作帶來的收入同比增長38%——這意味着AI不再是“錦上添花的噱頭”,而是能爲公司貢獻穩定收入的核心業務。
FY2026指引“超預期”,盈利確定性拉滿:Q3營收預期5.87-5.92億美元(同比+21%-22%),而FY2026的指引調整更具“衝擊力”:調整後EPS從2.94-3.12美元上調至3.64-3.73美元,比分析師預期的3.10美元高出24%-26%;總收入從22.50-22.90億美元上調至23.40-23.60億美元,同樣超出市場預期;非GAAP經營利潤率仍能維持14%-15%(同比提升2.5-3.5個百分點)。這種“營收、盈利雙上調”的情況,在高成長科技股中並不多見,直接體現了公司對未來增長的十足把握,也給市場喫了一顆“定心丸”。
3.還有哪些“增量金礦”沒挖透?
儘管當前勢頭向好,但MongoDB的成長路上,仍有兩塊“潛力增量地”待開發——這也是格隆匯研究院跟蹤中重點關注的方向,只有客觀看清短板,才能更準確判斷其長期成長空間:
區域與客戶分層“不均衡”,增量空間待激活:區域層面,北美市場增速28%(佔總營收65%,貢獻75%增量),EMEA市場22%,而亞太市場僅16%(中國市場增速9%,受本地廠商競爭影響);客戶層面,大型企業營收增長30%(佔比55%),中小企業僅增長14%(市場份額20%),被雲廠商的低價套餐擠壓明顯。實際上,亞太市場的AI應用需求正快速崛起,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也在加速,這兩塊“金礦”只要找到突破路徑,就能成爲MongoDB下一個增長引擎。
跨界競爭“初顯壓力”,護城河需再加固:雲廠商方面,亞馬遜Aurora在中小企業市場的份額已達40%(同比+2個百分點),打包價格比MongoDB低18%-22%,性價比優勢明顯;微軟Azure Cosmos DB在政企客戶中的滲透率25%,分流了部分傳統數據庫需求。更值得注意的是“跨界競爭”:Snowflake等數據平臺推出“一站式數據處理方案”,7%的新客戶會同時採購其服務(同比+2個百分點),在部分場景下可能存在客戶分流風險,這也要求MongoDB進一步強化“數據庫+AI”的獨特優勢,築牢競爭護城河。
4.估值透視:當前市值仍有空間,長期成長“看得見”
判斷MongoDB的估值,不能只盯着這波50%的短期漲幅,更要結合“基本面修正+行業紅利”綜合測算——格隆匯研究院通過“自由現金流+收入PS”雙維度交叉驗證,得出的合理市值區間清晰可見:
當前估值“低於行業均值”,增長潛力未充分定價:以FY2026指引中值23.5億美元計算,當前市值對應的PS約12倍,而行業均值爲20倍,相當於較行業平均水平折價40%;PSG(估值增速比)爲0.5(對應24%的營收增速),也是低於市場普遍的0.6-0.7水平,這意味着即便經過這波上漲,其增長潛力仍未被市場充分定價,存在估值修復空間。
合理市值區間在200億-280億美元,雙維度驗證支撐:前瞻2027年(2028財年),MongoDB預期收入32-35億美元(兩年複合增速18%-22%),自由現金流約8億美元。從自由現金流維度測算:8億美元×25-30倍估值,對應市值200億-240億美元;從收入PS維度測算:32-35億美元×8倍PS,對應市值256億-280億美元,雙維度交叉驗證後,確認其合理市值區間爲200億-280億美元。
市值向上“動力明確”,關鍵節點可跟蹤:三大核心支撐未變——Atlas業務保持29%高增速、客戶規模突破5.99萬家、自由現金流連續6個季度爲正,這是基本面的“壓艙石”;FY2026 EPS指引上調,直接驗證盈利可持續性,消除“高增長不盈利”的擔憂;從行業紅利看,當前雲數據庫滲透率僅32%,2027年預計提升至45%,AI驅動下行業需求年增30%,MongoDB作爲核心參與者將持續受益。當前市值處於合理區間中偏上位置,後續可重點跟蹤Q3 AI客戶規模:若突破4000家,有望向280億美元市值上限靠近。
02
格隆匯研究院:
科技賽道的 “價值捕手”
從2023年鎖精準捕捉AI算力行情,到“世紀抄底”系列提示英偉達、臺積電,到2024年鎖定寒武紀、中芯國際等全球AI龍頭,再到2025年重點佈局AI應用方向,格隆匯研究院從不是 “追熱點”,而是靠一套 “產品跟蹤→客戶驗證→財務建模→估值錨定” 的全鏈條體系來挖掘價值。就像對 MongoDB,我們能跟蹤到每個季度 AI 客戶的增長、套餐賣得好不好,甚至能預判客戶接下來會不會加單 —— 這種 “摳細節” 的研究,纔是提前挖到好標的的關鍵。
這次 MongoDB 的反彈,再一次證明:科技賽道里,真成長股從來不是 “喊出來的”,而是 “產品能解決問題、客戶願意買單、財務能兌現” 堆出來的。我們提前佈局它,不是賭運氣,是看懂了雲數據庫的行業機會,也摸清了 Atlas+AI 這套組合拳的落地節奏 —— 這纔是研究的意義。
科技紅利下的機會:不止 MongoDB,還有更多 “潛力股”
MongoDB的50%反彈,只是 AI 驅動行情的一個縮影。現在科技賽道里,還有不少像它這樣 “被低估、有潛力”的標的,比如:
類似MongoDB這樣的機會如何“埋伏”與“捕捉”?
AI應用的爆發關鍵節點是哪些?
哪些垂直行業滲透率會率先提升?
A股和港股裏面哪些AI應用公司存在翻倍空間?
這些問題,格隆匯研究院都會持續拆解。我們從不靠 “猜”,只靠數據和邏輯說話,幫你穿透市場情緒,提前找到下一個 “市值有空間、成長有支撐” 的潛力標的。
如果你對這些內容感興趣,歡迎聯繫我們,獲取更多內部分析成果。
注:文中所提到個股和題材板塊不構成任何推薦,僅爲覆盤和學習交流所用,投資決策需建立在自我獨立理性思考和專業研判之上,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