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跨境電商平臺Shopee(蝦皮)母公司、東南亞科技巨頭冬海集團(Sea Limited,NYSE: SE)公佈 2025 年第二季度財務業績。財報顯示,公司營收、利潤等多項核心指標均實現大幅增長,同時宣佈將戰略重心從 “盈利優先” 調整至 “增長優先”,股價也應聲上漲。
北美關稅政策波動下,東南亞及南美市場迎來新機遇。順應時勢,冬海集團的發展節奏也從“節流”到“開源”。本外界比作“東南亞小騰訊”,冬海集團如何發家?
53億美元營收超預期
蝦皮貢獻七成營收
2025 年第二季度,冬海集團實現總收入 53 億美元,同比增長 38.2%,超出市場預期的 45.5 億美元;實現淨利潤 4.142 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 418%,連續多個季度保持盈利態勢。
其中,電商平臺 Shopee 貢獻收入 38 億美元,同比增長 33.7%,佔總收入的 71.7%。此外,數字金融業務 SeaMoney創收8.828 億美元,同比激增 70%。數字娛樂業務 Garena 保持穩定增長。
商家入駐、付費投流、交易抽成,成爲Shopee平臺的“財富密碼”。Shopee 的“核心市場收入”主要爲交易佣金和廣告收入,同比增加46.2%。其中,使用廣告的賣家數量增加約 20%,賣家平均廣告支出增長超過 40%。
戰略轉向,開啓新一輪擴張
冬海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李小冬在財報電話會議上宣佈,公司將進行戰略調整,從 “盈利優先” 轉向 “優先考慮增長”。
“經過過去幾個季度的盈利修復和財務基礎夯實,我們現在處於更有利的位置,能夠加速投資於未來增長,” 李小冬表示,“我們將積極抓住東南亞、巴西等關鍵市場的重大增長機遇,同時繼續擴大市場份額。”
值得注意的是,在巴西市場Shopee 已成爲當地訂單量第一的電商平臺。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戰略轉向不同於 2021 年前的 “不惜代價增長” 模式,而是在保持盈利能力和財務健康的前提下,進行更高效、可持續的戰略性再投資。
換言之,北美主流市場的關稅政策波動,也讓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分得更多羹。主打東南亞電商,蝦皮接到了分流後的跨境電商賣家所拋來的橄欖枝。
“東南亞小騰訊” 的崛起之路
冬海集團的發展歷程堪稱東南亞科技企業的成功典範。公司前身爲 2009 年成立的 Garena,最初主要從事遊戲代理業務,因業務模式與騰訊相似且獲得騰訊投資,被稱爲 “東南亞小騰訊”。
公司發展經歷三個關鍵階段。最早爲遊戲業務起步期,2009至2014年期間,冬海集團以遊戲發行業務切入市場,積累初始用戶和資金。
自2015年到2019年,冬海集團進入多元化的擴張器。這個階段,“吸金扛把子”的電商平臺 Shopee誕生,同時匹配數字金融業務 SeaMoney,完成向綜合互聯網平臺的轉型。
2020年之後,冬海集團的發展步速也迎來多次調整:從疫情期的快速增長,到聚焦盈利能力提升、“強調盈利優先”,到如今重啓開啓拓新引擎。
隨着新戰略的實施,冬海集團計劃在關鍵市場加大投資力度,特別是在 AI 技術、物流基礎設施和用戶增長方面。公司表示,將通過技術創新提升運營效率,同時擴大市場份額。
市場分析師認爲,冬海集團的戰略轉向是對其盈利能力的自信表現,但也需要證明其能夠實現 “有質量的增長”。
然而,挑戰依然存在。公司每股收益 0.65 美元低於市場預期的 0.77 美元,表明在平衡增長與盈利方面仍需謹慎。此外,全球宏觀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各地區市場的激烈競爭,都將考驗公司的戰略執行能力。
(文章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