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

本報記者劉佳 北京報道
“我一直持有銀行股,主要是因爲安全,操作簡單。安全是因爲它不會退市,更不會跌跌不休,這是其他行業板塊個股無法給我提供的安全感。”投資者大治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銀行股不會因爲漲跌而影響到我的情緒,也不會影響我睡覺,它甚至可以在我休息的時候還在爲我而工作,這就是躺着賺錢的快樂。”
大治的投資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衆多穩健型投資者對銀行股的青睞。而隨着國有六大行2025年中期業績悉數披露,這份“成績單”再次印證了銀行股的投資價值。
今年上半年六大行淨賺超過6900億元,盈利能力依舊強勁;同時,六大行均推出中期分紅計劃,預計分紅總金額超2000億元,再度彰顯其作爲資本市場“現金奶牛”的核心特質。
資產規模穩步擴張,工行突破52萬億元居首
一場關於國有六大行業績的“大考”成績單正式揭曉。
從資產規模來看,六大行均實現了穩步增長。其中,工商銀行資產總額突破52萬億元大關,達到52.32萬億元,穩居行業首位;農業銀行和建設銀行緊隨其後,資產規模均超過44萬億元。中國銀行、郵儲銀行和交通銀行的資產規模相對較小,分別爲36.79萬億元、18.19萬億元和15.44萬億元。
在經營業績方面,六大行實現營收和淨利潤增速卻呈現漲跌互現的局面。

其中,工商銀行以 4270.92 億元的營業收入位居六大行之首,展現出強大的業務規模和市場影響力。實現淨利潤1688.03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46%。
工商銀行行長劉珺在中期業績發佈會上向《華夏時報》等媒體記者直言:“聚焦收入的同時,不僅看收入的總量,還看收入的質量。工行上半年實現集團營收總量4091億元,增長1.8%,同比增速扭負轉正,爲近三年同期的最好表現。如果再適當拉長時間軸,過去4個季度,我們有3個季度單季同比錄得營收的正增長,說明工商銀行營收增長迎來企穩並轉向的信號。”
緊隨其後的是建設銀行,實現營業收入爲3942.73億元;淨利潤1626.38億元,同比下降1.45%。
農業銀行以3699億元的營業收入位列第三,其淨利潤爲1399.43億元,同比增長2.5%。
此外,中國銀行、郵儲銀行、交通銀行的營業收入分別爲3290.03億元 、1794.46 億元 和1333.68億元,淨利潤分別爲1261.38億元、494.15 億元和464.55 億元。
不良率集體下降,郵儲銀行0.92%最低
資產質量是銀行經營的“生命線”,上半年六大行不良貸款率均實現同比下降,撥備覆蓋率維持在較高水平,風險抵補能力充足,整體資產質量保持穩健態勢。
其中,工商銀行上半年末,其不良貸款率爲1.33%,相較於年初的1.34%下降了0.01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提升至217.71%。
農業銀行上半年末,不良貸款率降至1.28%,較上年末的1.30%下降0.02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維持在295%,雖較上年末的299.61% 略有下降,但依然處於高位。
中國銀行截至6月末,集團不良貸款率爲1.24%,較上年末的1.25%下降0.01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爲197.39%,較上年末的200.60%下降3.21個百分點。
建設銀行上半年不良貸款率爲1.33%,較年初1.34% 下降0.01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達到239.40%,較上年末的233.60%提升5.8個百分點。
交通銀行不良貸款率爲1.28%,較上年末的1.31%下降0.03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爲209.56%,較上年末201.94%上升7.62個百分點。
郵儲銀行截至報告期末,不良貸款率僅爲0.92%,在六大行中最低;撥備覆蓋率爲260.35%,較上年末的286.15% 雖有所下降,但仍處於較高水平。
郵儲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有大行資產質量整體保持穩健,不良貸款率處於行業中低位,撥備覆蓋率較高,風險抵補能力充足。
“下半年隨着經濟持續恢復,加上銀行自身提升注智能風控、優化信貸結構等,資產質量有望繼續保持良好態勢。”婁飛鵬表示。
淨息差集體下行但降幅收窄,郵儲1.7%居首
淨息差是反映銀行盈利能力與經營效率的關鍵指標。從淨息差維度觀察,今年上半年,六大行的淨息差指標呈現集體下行態勢,不同銀行的降幅存在差異,區間在0.08%至0.21%之間。
其中,郵儲銀行淨息差在六大行中最高,爲1.7%;建設銀行位居第二,淨息差爲1.4%;農業銀行和工商銀行的淨息差分別爲1.32%和1.3%;中國銀行及交通銀行淨息差分別爲1.26%和1.21%。
在中期業績發佈會上,六大行高管均提及了今年銀行淨息差的表現。
工商銀行副行長姚明德表示,2025年上半年工行淨息差爲1.3%,較上年下降12 個基點、較同期少降6個基點,雖仍處於下行通道,但邊際降幅已出現收窄。
農業銀行行長王志恆在8月28日的業績發佈會上稱,上半年農行淨息差是1.32%,較上年末下降了10個基點,降幅同比收窄。
中國銀行行長張輝則表示,2025年上半年集團淨息差1.26%,較上年下降14個基點,較一季度下降3個基點,其中境內人民幣淨息差1.32%,較上年下降12個基點,較一季度下降2個基點。他認爲,守住淨利息收入基本盤是中行的戰略安排,中行將通過加大資產投放力度、優化負債結構等措施來應對淨息差下降。
建設銀行方面,行長張毅在2025年中期業績發佈會上提到,上半年建設銀行淨利息收益率爲1.40%,年化平均資產回報率0.77%,年化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10.08%,核心指標均衡協調,保持可比同業領先。
交通銀行在2025年半年度業績報告中提及,該行淨息差1.21%,同比下降8個基點。主要是受LPR調降、存量房貸利率調整以及有效需求不足環境下行業競爭激烈等因素影響,客戶貸款收益率同比下降,疊加市場利率中樞下行帶動證券投資收益率下降,生息資產收益率有所下降。
郵儲銀行行長劉建軍認爲,2025年上半年郵儲銀行淨息差爲1.7%,在六大行中處於較高水平。二季度以來,隨着一次性影響的消退,該行主動管理成效開始顯現,息差走勢表現出較強的韌性,上半年較一季度僅下降了1個基點,降幅開始趨緩。
對於息差未來走勢,姚明德預計下半年淨息差下行仍然是行業共性,但降幅將進一步收窄。
王志恆預計下半年農行淨息差將邊際趨穩,從資產端看,貸款收息率還有下行壓力,但通過優化結構等措施可努力穩住;從負債端看,降本效能會持續釋放,有助於穩定息差水平。
展望未來,婁飛鵬認爲,國有大行下半年將繼續聚焦製造業、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等重點領域,通過強化政策導向、優化信貸結構、加快數字化轉型、加強風險防控等,實現更高質量的信貸投放。
分紅超2000億元,“現金奶牛”屬性凸顯
“估值不是萬能的,但投資不會看估值是萬萬不行的,銀行股重要指標之一就是股息率。”大治打開手機行情軟件,指着屏幕上的股息率數據向記者補充道。
事實上,大治的判斷並非空穴來風。從六大行披露的中期分紅方案來看,預計分紅總金額超2000億元,而分紅率普遍維持在30%左右,充分體現對股東的穩定回報。若按8月29日六大行的收盤價及中期分紅方案,六大行的中期股息率普遍在3.8%-4.9%之間。
其中,工商銀行每10股派發1.414元(含稅),派息總額約爲503.96億元;建設銀行每10股派發1.858元(含稅),合計約486.05億元,分紅比例爲30%;農業銀行擬派息 418.23 億元(含稅),每10股派1.195元(含稅),佔半年度歸母淨利潤30%;中國銀行擬每10股派1.094元(稅前),股息總額352.5億元,派息比例30%;郵儲銀行擬每10股派1.230 元(含稅),派息總額約147.72億元;交通銀行每10股派1.563元(含稅),共分配現金股息138.11億元(含稅)。六大行分紅方案均需後續提交股東大會審議或批准。
“2024年度的現金分紅是1098億元,繼續保持A股現金分紅總額的最高上市公司。今年仍計劃實施中期分紅,金額是504億元,並且分紅率繼續穩定在30%以上。”劉珺表示,經過一段時間的股價的上漲,工商銀行A/H股的股息率雖然有所下降(當然這個趨勢與整個銀行板塊的趨勢和方向是保持高度一致的),但即便如此,按照8月28日的股價計算,A/H股股息率也都在4.2%和5.8%左右,應該是高於長期限資金的負債成本,並且與一些理財產品相比也毫不遜色,仍然是一個不錯的投資標的。”
王志恆介紹,農業銀行2025年度中期現金股息合計約418.23億元,佔2025年半年度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的30%。這一分紅計劃在向股東回饋經營成果的同時,也彰顯了農業銀行在當前經營環境下,對自身業績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的信心,通過合理的利潤分配,吸引更多長期投資者,爲銀行發展注入穩定資金支持。
“自股改上市以來,中行累計分紅已超9400億元,長期穩定的高比例分紅不僅回報了股東,也提升了中國銀行在資本市場的吸引力和品牌形象。”張輝還提到,今年資本市場回暖向好,中行有信心藉助這一契機,爲投資者創造更多價值回報,持續推進高質量轉型發展,讓投資者更好地分享經營成果。
交通銀行董事會祕書何兆斌在2025年半年度業績會上表示,這是交行連續第二年進行中期分紅,交行已連續第十四年分紅比例保持在30%以上。
據何兆斌介紹,今年3月,交行董事會審議通過了未來三年(2025-2027年)股東分紅的回報規劃,明確承諾未來三年以現金方式分配的利潤不少於年度集團口徑下歸屬於股東淨利潤的30%。交行將保持分紅性質的延續性、穩定性和可預期性,與股東的持續分享經營發展的成果。
郵儲銀行行長劉建軍表示,從2018年以來,分紅比例提高到30%,至今一直保持穩定。去年也首次開展了中期分紅,由過去的一年分紅一次調整爲一年兩次,今年仍然按照30%的比例進行年中的中期分紅,分紅的總額147.72億元(含稅),全年的分紅比例也保持不變。
“即便今年上半年部分銀行淨利潤小幅下滑,從中期分紅計劃來看,股息率大概率能維持在3%-4%區間,相當於給投資加上了‘安全墊’。”大治如是說,“上漲賺差價,下跌攢股數,不漲不跌賺分紅!”
責任編輯:馮櫻子 主編:張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