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全球經濟波動加劇與產業鏈韌性需求升級的背景下,期貨市場已成為多元主體管理風險、優化資源配置的核心工具。從實體企業鎖定原料成本,到金融機構配置衍生品對沖波動,再到中小合作社通過創新工具抵禦價格風險,期貨市場的功能邊界不斷拓展。然而,不同主體在參與過程中面臨差異化挑戰。本專欄將通過剖析各類主體的典型實踐,系統梳理其心路歷程、操作難點與解決方案,為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企業參與期貨市場提供可複製的經驗框架與風險規避策略,助力實體經濟穩健發展。
A 期貨工具「減震器」效應凸顯
期貨工具從來不是高高在上的金融遊戲,而是紮根產業土壤的風險管理利器。在這條產融結合的道路上,國有企業正以其獨特的擔當,推動着產業鏈生態的持續優化,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無論是物產中大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物產中大化工)在化工、糧油等領域的創新實踐,還是福建福海創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簡稱福海創)在PTA產業中的積極探索,都彰顯國有企業藉助期貨工具構建產業鏈風險管理新生態的決心與成效。
「傳統貿易模式在原料價格劇烈波動面前,就像沒有安裝減震系統的汽車,隨時可能因路面顛簸而失控。」物產中大化工交易管理部主管柳依的比喻生動揭示了企業涉足期貨市場的初衷。作為浙江省屬特大型國有控股企業物產中大集團的核心成員,物產中大化工自2005年成立以來,始終深耕化工、糧油、輪胎等領域的供應鏈服務。在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的市場環境中,該企業以期貨工具為支點,實現了自身的穩健發展。
2007年,當多數同行還在依賴經驗判斷市場走勢時,物產中大化工已開始探索期貨工具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這一決策源於對市場規律的深刻洞察。彼時,公司大宗商品業務營收佔比已超90%,原料價格的細微波動都可能對利潤產生較大影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地緣政治衝突、關稅政策調整等多重因素疊加,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陷入劇烈震盪。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期貨工具的「減震器」作用愈發凸顯。通過科學的期貨套保策略,物產中大化工成功抵禦了市場波動,實現了經營利潤的穩定。
「期貨操作不是盈利手段,而是管理風險的核心‘武器’。」在柳依看來,國有企業參與期貨市場必須堅守風險中性原則,這一定位在公司20年的衍生品交易實踐中也得到了充分印證。
據瞭解,目前,物產中大化工已建立起涵蓋品種准入、風險預警、持倉監控的全流程風控體系,通過專業團隊實時跟蹤市場動態,確保所有交易均與實貨經營嚴格匹配,從制度層面杜絕投機行為。這種穩健的操作風格,讓企業在2022年聚酯—紡織產業危機中展現出強大的抗風險能力。
「當時,俄烏衝突引發國際能源價格大幅攀升,海寧經編企業同時面臨滌綸絲原料漲價與下游需求收縮的雙重擠壓。」柳依回憶說,物產中大化工控股子公司浙江物產經編供應鏈有限公司迅速行動,不僅提供資金、物流等基礎服務,更創新設計出MEG和PTA的浮動執行價亞式期權套保方案。
「滌綸絲不是標準化期貨品種,中小企業用量小,直接套保會面臨數量不匹配問題。」柳依解釋說,業務團隊通過組合場外期權工具,既為企業鎖定了基礎利潤,又保留了行情好轉時的盈利空間。最終,該方案在下跌行情中實現綜合盈利124.22元/噸,公司扣除成本後,通過現貨降價將收益全部讓利給中小企業,幫助數十家經編企業渡過難關。
同樣,在PTA產業中,福海創也深刻體會到期貨工具的「減震器」效果。2020年以來,疫情的突襲、局部戰爭的硝煙、地緣衝突的暗流、能源轉型的陣痛、中美貿易的摩擦等一波接一波的影響,讓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劇烈波動。福海創管理層身處其中,真切感受到了市場浪潮的洶湧與行業的殘酷考驗。在此背景下,期貨套保正好起到對沖風險、平抑價格波動的目的,這與福海創「穩紮穩打、行穩致遠」的生產經營理念不謀而合。
「我們是PTA和PX生產企業, PTA恰好是國內大宗商品中期現結合做得非常成熟的期貨品種。我們從PTA市場切入,通過期貨鎖價、鎖定加工費的模式,有效降低了生產經營的波動。」福海創相關負責人秦浩介紹道,福海創以PTA 期貨為契機,將套保業務逐步拓展至多個品種,並積極申請交割廠庫,直接或間接參與交割。
「參與期貨市場和期現交易,能夠直觀捕捉外部市場的瞬息變化,真切體會金融與產業的緊密關聯。同時,還能通過市場手段實現資源高效配置,進而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與管理水平。」秦浩如是說。
B 從單一套保到多元化期現生態
近年來,物產中大化工組建起研究、交易和運行為一體的期現研究院。這個由高素質人才組成的專業隊伍,正是物產中大化工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智囊團」。而研究院辦公室的牆上,一張業務圖譜清晰展示着企業從單一期貨套保到多元化期現結合的演進軌跡。
「期現研究院核心使命是挖掘金融衍生工具在實體產業中的應用潛力,打造‘比市場更懂產業、比產業更懂市場’的差異化競爭力。」柳依表示,目前,物產中大化工已構建起涵蓋四大業務模塊的期現結合體系。
第一大模式是基差貿易。企業利用期貨價格錨定現貨交易,將價格風險轉化為基差風險,2024年液化氣業務中95%的交易量採用此模式。第二大模式是含權貿易。企業靈活運用場內場外期權,在2022年服務經編企業的過程中通過亞式期權為客戶保留盈利空間。第三大模式是虛擬工廠。企業通過期貨工具鎖定加工費,實現從原料採購到產品銷售的全產業鏈利潤閉環管理。第四大模式是交割服務。依託四大商品交易所產融基地資格及六家交割廠庫資源,為產業鏈提供便捷的期現轉換通道。
採訪中,期貨日報記者瞭解到,這種多元模式在液化氣行業應用得淋漓盡致。
據柳依介紹,2020年起,液化氣行業遭遇產能階段性過剩、進口利潤倒掛、下游需求萎縮的三重困境,傳統分銷商普遍陷入虧損。2021年液化氣期貨上市後,物產中大化工迅速推出「基差貿易+套期保值」綜合方案,不僅自身實現成本優化,更通過知識普及帶動行業轉型。
「當時100多家客戶中,九成以上不知道期貨是什麼。」柳依回憶道,業務團隊帶着自編的教材和操作案例跑遍全國,從軟件使用到基差原理,逐項開展培訓。2024年國慶節期間的一筆業務,讓客戶真切感受到了新模式的價值。華東進口丙烷價格大幅上漲至5260元/噸時,下游客戶認為高價不可持續,採購相對猶豫,物產中大化工為其設計後點價方案,最終以5005元/噸的均價完成採購,單批1000噸貨物節省成本25.5萬元。
這種服務模式帶來的不僅是單個企業的效益提升。數據顯示,物產中大化工液化氣年貿易規模在行業整體縮量的背景下逆勢而上,在2021年至2024年短短四年間實現了爆發式增長。更重要的是,通過交割廠庫聯動與基差貿易推廣,企業還帶動一批傳統分銷商由虧損轉為盈利,推動整個行業從「價格博弈」變為「風險管理」。
福海創在期現結合方面也有自己的創新之舉。據記者瞭解,福海創自2019年開始接觸期貨市場,部分PTA產品以「期貨點價+基差」的定價模式對外銷售,與客戶簽訂定量不定價的框架合同。「期貨點價+基差」定價的PTA銷量一度超過公司該品種總銷量的40%以上。
「通過‘期貨點價+基差’的定價模式,公司得以牢牢掌握產品銷售的定價主動權。」秦浩解釋,一方面,這種模式能與原料採購節奏精準咬合,將產品銷售定價與原料採購定價動態聯動,給產業鏈裝上利潤「安全鎖」,從源頭鎖定原料到產品的加工利潤;另一方面,在價格劇烈波動的商品市場中,這一模式更像一個「穩定器」,能有效熨平價格起伏的褶皺,為企業生產經營築起抵禦波動的「緩衝帶」。
據他介紹,每年春節前後,PTA下游客戶通常會集中檢修,而PTA工廠的開工調節幅度有限,加之船運公司放假,PTA市場往往陷入發貨不暢、回款偏慢的困境。
為此,近年來,福海創積極參與期貨交易與倉單交割。「我們通過註冊倉單直接參與期貨交割,或者對外銷售註冊倉單,以此實現銷售回款。待春節假期結束,下游客戶開工復甦,再通過註銷倉單辦理提貨。」秦浩表示,這一過程中,期貨市場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上游工廠既能通過銷售倉單實現回款、規避價格下跌風險,又能額外獲得貨物暫存工廠倉庫期間的倉儲服務費收益。
C 參與期貨市場挑戰與機遇並存
在柳依的辦公桌上,一份標註着密密麻麻批註的審計報告格外醒目。
「每年審計時,光解釋‘基差’和‘套保’的概念就要花很長時間。」她無奈地表示,外部審計機構缺乏衍生品專業人才,已成為國有企業(含中央企業與地方企業)參與期貨市場的主要障礙之一。這一困境折射出行業發展的共性問題——在期貨工具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的過程中,配套體系建設仍顯滯後。
經過深入調研,柳依總結出當前國有企業參與期貨市場面臨的三大挑戰:一是專業認知壁壘,即審計機構、部分監管人員對衍生品業務缺乏瞭解,增加企業溝通成本;二是監管同質化,持倉限額、套保額度等要求未體現企業差異,制約產業龍頭功能發揮;三是術語體系衝突,保證金監控中心的「投機/套保」分類與上市公司「嚴禁投機」要求存在矛盾,易引發合規風險。
對此,秦浩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目前國有企業參與期貨市場最大的挑戰是市場化應對與合規管理的平衡。企業既要對市場變化作出及時反應,又必須符合國有企業在過程合規與風險控制上的要求,在敏捷的市場響應與穩健的監管合規之間找到平衡。」他稱。
採訪中期貨日報記者瞭解到,在具體業務中,福海創會對與企業相關的期貨品種開展整體分析評估,篩選出風險相對可控的品種。
「以PTA為例,其期現價差波動可控、交割流程便捷。同時,作為生產企業,福海創擁有交割廠庫,且自身為交割品牌。多重優勢加持下,參與該品種套保的風險相對更低,能夠將風險上限牢牢鎖定在可控範圍內。」秦浩解釋說。
在秦浩看來,國有企業開展套保業務,一大難點在於效果評價體系的構建。「套保要做到何種程度、達到哪些標準纔算合格?期貨交易究竟是投機還是套保,又該如何有效區分和識別?」這些問題不僅是國有企業開展套保業務的突出難點,也是他與同行交流時,大家普遍面臨的共性痛點。
期貨套保對企業而言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植根於企業整體的生產經營中,通過期貨工具管理企業的整體風險敞口,需要對企業當前的風險敞口進行系統梳理。秦浩表示,生產企業開展套保業務,其實在起始階段就面臨不小的挑戰,尤其對煉油化工一體化企業而言,原料和產品種類繁多,計價方式複雜,涉及崗位衆多,需要多部門、多崗位協同梳理風險敞口,進而對敞口風險進行評估,制訂合理的套保計劃,同時跟蹤反饋執行過程,在業務完結後還要進行復盤與效果評價。
針對這些問題,物產中大化工在實踐中探索出一系列解決方案。在內部管理層面,公司建立了交易、結算、風控三權分立制度,明確了各崗位權責邊界;在外部溝通層面,定期邀請交易所專家開展培訓,幫助客戶及相關機構理解業務邏輯;在行業協同層面,積極參與產融基地建設,推動形成常態化交流機制。
同樣,福海創也建立了多級風險預警機制和處置措施,對套保業務中的資金使用規模、持倉規模和虧損金額都設定了上限,並制定了對應的處置措施。
D 期貨賦能國有企業發展任重道遠
從行業發展趨勢看,國有企業參與期貨市場的空間正在不斷拓展。數據顯示,2024年發佈套保業務公告的上市公司數量已實現連續11年增長,世界500強中90%的企業均在運用金融衍生工具。數據增長的背後,是企業對期貨市場功能認知的深化——從單純的價格發現,到風險管理,再到資源配置,期貨工具正全方位重塑企業的經營邏輯。
「期貨套保是大勢所趨。行業開放競爭程度越高、企業市場化水平越高,參與套保業務的積極性就越強,企業的整體市場競爭力就越突出。」秦浩認為,國有企業要在風險控制與運營效率之間找到平衡,既要接軌市場、適應市場,又要在市場變化中管控好風險、確保過程合規。
展望未來,柳依充滿期待。她表示,隨着期貨市場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國有企業不僅能更好地利用國際市場管理風險,還能在全球大宗商品貿易中爭取更多話語權。在她看來,物產中大化工的實踐只是一個縮影,當越來越多的國有企業學會運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風險,整個產業鏈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將得到質的提升,這正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深層要義。
柳依建議,未來推動國有企業與期貨市場高質量融合,需從三個維度發力:一是生態共建,聯合政府部門、交易所、金融機構打造期現聯動平臺,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二是政策協同,改革國資監管考覈體系,將套保效果科學納入績效評價,實施基於信用評級的差異化監管;三是人才培育,通過雙向掛職、聯合培養等方式,造就既懂期貨又懂現貨的複合型人才隊伍。
秦浩則認為,要推動國有企業更深入地參與期貨市場、開展套保業務:一是要做好制度規劃,明確鼓勵企業開展與自身業務高度相關的套保業務,重點破除管理層對期貨的心理戒備,讓「套保不是投機」的認知深入人心;二是強化業務管理,推動套保業務的系統化與數字化管理升級,完善套保業務的效果評價體系,具體而言,要從期現合併、敞口合併的維度覈算業務效果,讓風險對沖的實際價值可量化、可追溯;三是加強業務推廣,鼓勵跨企業交流分享,通過多維度呈現同行的優秀實踐案例,直觀展示套保業務在穩經營、抗風險中的積極作用,同時在績效評價體系中納入對套保業務的正向激勵,讓主動運用期貨工具的行為獲得明確認可。
受訪企業普遍表示,在國有企業的積極實踐和推動下,期貨工具正深度融入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為構建產業鏈風險管理新生態貢獻重要力量。未來,隨着制度的不斷完善、專業人才的持續培養以及市場主體的廣泛參與,期貨賦能國有企業構建產業鏈風險管理新生態的道路將更加寬廣,並將為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堅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