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五月花

摘 要
“上半年收購處置類業務已經實現收益同比增長180.8%;紓困盤活業務實現收入同比增長65.5%等,這些數據說明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韌性。”中信金融資產總裁李子民表示
文|陳洪傑
編輯 | 張穎馨
近日,中信金融資產(02799.HK)發佈2025年中期業績報告,上半年實現收入總額402.21億元,同比增長21.1%;實現歸母淨利潤61.68億元,同比增長15.7%。
若剔除金租公司出表影響,中信金融資產2025年中期的淨利潤較2024年中期同比增長27.5%;年化平均股權回報率21.1%,較2024年提升2.7個百分;年化平均資產回報率1.1%,較2024年提升0.35個百分點。
另外,在2025年6月末,中信金融資產股價較年初大幅增長96.92%,跑贏同期恒生金融指數71.96個百分點。
“要擯棄過去不良資產行業簡單的資產買賣理念,樹立主動挖掘或者主動配置資產的理念,對於容易貶損的資產加速處置,對於優質資產要跨越週期,真正實現資產保值和價值提升的最大化。”9月1日,中信金融資產董事長劉正均稱。
盈利超61億元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信金融資產實現總收入402.21億元,同比增長21.1%;實現歸母淨利潤61.68億元,同比增長15.7%;資產總額10109.33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66.05億元。
中信金融資產2025年中期的年化平均股權回報率21.1%,較2024年提升2.7個百分點;年化平均資產回報率1.1%,較2024年提升0.35個百分點。
作爲公司核心的不良資產經營業務,中信金融資產上半年新增不良資產收購債權原值爲1252億元。
具體來看,中信金融資產收購處置類不良資產債權市場佔有率保持行業前列,並在2025年上半年實現收益16.91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80.8%;收購處置類不良資產債權餘額約1906.33億元,處置不良資產包129.41億元。
中信金融資產的紓困盤活第二增長曲線效應開始顯現:2025年上半年實現收入42.27億元,同比增長65.5%;新增投放389.25億元,同比增長43.6%;紓困盤活業務餘額爲1512.58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9.9%。
在資產佈局和業務結構上,中信金融資產收購處置業務新增收購資產包74.1%集中在環渤海、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紓困業務主要集中在環渤海、長三角等重點區域,資產餘額佔比65.7%,較上年末提升0.8個百分點等。
股價半年增長97%
數據顯示,自2022年加入中信集團以來,中信金融資產股價步入上升通道,三年多最高累計漲幅達到544%,市盈率、市淨率也躍居前列,總市值一度超過千億港元。其中,在2025年6月末,中信金融資產股價較年初大幅增長96.92%。
中信金融資產總裁李子民表示,這得益於內外部兩個方面因素綜合作用。其中,外部是指國家一系列利好政策下,市場對中國資產的重估,對不良資產行業和價值的重塑。內部則是指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內在價值的挖掘:經營質效的提升,例如實現了自2023年四季度起連續七個季度盈利等。
“中信金融資產上半年收購處置類業務已經實現收益同比增長180.8%;紓困盤活業務實現收入同比增長65.5%等,這些數據說明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韌性。”李子民稱。
在李子民看來,高質量的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的風險防化。中信金融資產在存量上,加強長齡包去化攻堅,加快存量風險項目處置,加大抵債和核銷資產回現力度,向存量要效益;同時,嚴控新增風險,持續提升風險管控能力,有效提高投後精細化管理水平,整體質量在不斷優化,撥備覆蓋率繼續提升,根基穩固。
“一三五”戰略邁向第三步
三年前,中信金融資產制定了“一年走上正軌、三年質效顯著提升、五年成爲行業標杆”的“一三五”戰略。
“一年走上正軌的目標已經實現,三年質效顯著提升的目標也將收官。我們目前正在做的是全力打造行業標杆,向成爲行業標杆進軍。”劉正均表示。
劉正均進一步介紹,具體來看,在經營業績上,中信金融資產正在制定“十五五”規劃:公司經營業績將穩步增長,主業資產規模在全國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當中位居前列,資本回報率保持在較高水平,各項監管指標在滿足監管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等。
在主業能力上,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由於其獨特的功能定位,主要是逆週期調節和金融救助。“這個定位決定了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在經營邏輯上有明顯的不同,必須要形成一整套行業領先的認知、理念和打法,真正培育出不良資產主業的核心競爭力。”劉正鈞表示。
在合規風控上,牢固樹立管好風險就是創造效益理念,圍繞着機構、行業、客戶、流程建立全覆蓋的風險管理體系,樹牢合規經營人人有責的理念。
在改革創新上,需要形成一套適合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經營管理的體制、機制和創新模式,保持改革創新先發優勢;同時搭建標準化的業務管控系統等。
在人才隊伍上,培育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真正業務專家,熟悉投資、財政、稅務、會計、法律、評估等專業知識,吸納複合型、專業化人才。
責任編輯:秦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