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業的“萬億隱憂”

C114通信網
09/01

C114訊 9月1日消息(艾斯)根據國家統計局披露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3%。而工信部公佈的《2025年前7個月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則顯示,今年前7個月,我國電信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0431億元,同比僅增長0.7%。

這一低增長率在今年的相關統計報告中並非首次出現,但卻凸顯出近年來電信業增長乏力的持續低谷。

結合2025年上半年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的財報來看,一方面佔據運營商收入主要組成部分的網絡連接業務增長基本陷入停滯,“基本盤”用戶規模已觸及天花板,5G未能很好地拉動移動數據流量增長及客單價上升;另一方面以雲服務、數字化轉型服務爲代表性的新興業務在運營商收入中佔比逐漸提高,但相較於前幾年“跑馬圈地”時的狂飆式增長,增速已經出現顯著下降。

在萬億收入的背後,電信業正面臨着業務結構與持續增長動力的多重挑戰。

整體收入保持增長 但已顯著放緩

縱然電信業發展遭遇平臺期已是業界共識,但回顧過去幾年通信業統計公報的數據不難發現,整體業務收入增速在2024年至2025年出現明顯放緩。

同比來看,2024年1-7月,我國電信業務收入達到10354億元,較上年增長3.0%;2023年1-7月,電信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0056億元,同比增長6.2%。

以年度數據座標軸來看,2024年電信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7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3.2%。2023年電信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6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2%。2022年電信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5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2021年電信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4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1%。

另外,進入2025年以後,每個月的統計公報不再披露各個細分業務的具體收入及佔比情況,因此對於目前電信業收入構成的情況,我們可大致參考工信部《2024年通信業統計公報》中的數據比例:

2024年,移動數據流量業務收入在電信業務收入中佔比由上年的37.9%降至36.2%;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業務收入在電信業務收入中佔比由上年的15.6%提升至15.9%;新興業務收入(包括雲計算、大數據、移動物聯網、數據中心等在內)在電信業務收入中佔比由上年的21.6%提升至25%;語音業務收入佔電信業務收入的7.3%。

可以看到,截至2024年底,移動數據流量業務與新興業務合計在電信業務收入中佔比超過60%。然而,在整體電信業務總量增速放緩的背景下,2025年這兩大細分業務收入的增速不容樂觀。

2025年前7個月,按照上年不變價計算的電信業務總量同比增長8.9%。作爲對比,2024年全年,按照上年價格計算的電信業務總量同比增長10%;2023年全年同比增長17.2%;2022年全年同比增長21.4%;2021年全年同比增長28.3%。可見,電信業務總量的增速放緩十分顯著,進入2025年之後同比增速始終低於10%。

與此同時,佔據電信業務收入35%以上的移動數據流量業務的收入增速已經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2023年下降0.6%,2024年下降1.5%),佔據電信業務收入四分之一的新興業務收入增速也已從2022年的32.1%的峯值跌至2024年的10.6%,2025年這一數字可能進一步下探。

因此,電信運營商進一步優化業務結構的迫切性正在急劇增強,否則整體收入不增反降將成爲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

電信業發展下一步:穩存 拓增 提質

2025年三大電信運營商上半年財報顯示,三家公司的收入增幅普遍低於2%,中國移動甚至已經出現了收入同比下降。“高質量發展”將成爲電信業面向未來實現可持續增長的核心,圍繞面向不同市場的精耕細作,C114梳理了三個關鍵詞——穩存量、拓增量、提質量。

穩存量:個人市場(To C)與家庭市場(To H)作爲運營商的“基本盤”,幾乎已經很難實現增量。截至7月末,全國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18.15億戶,其中5G移動電話用戶達11.37億戶,滲透率達62.7%,行業早已進入存量博弈階段。以中國移動爲例,其移動客戶規模達到10.05億戶,2025年上半年僅淨增56萬戶移動客戶。這也是近年來頻繁出現打着“攜號轉網”的名義進行惡性競爭的原因之一。

相較於移動網絡,在家庭市場,千兆網絡與FTTR組網的普及以及由此推動的“雙千兆”融合服務,正在爲運營商帶來一定的增長動能。因此,做深做實客戶運營,通過在網絡連接之外,爲用戶提供更多的創新服務與附加價值,將成爲運營商保持個人市場與家庭市場用戶粘性的一個關鍵。

仍以中國移動爲例,在個人市場,該運營商正通過“網齡成長計劃”、“全球通升級計劃”等精細化手段持續鞏固規模;在家庭市場,中國移動以“移動愛家”品牌引領,構建以家庭爲中心的新型融合經營體系。2025年上半年,中國移動家庭客戶綜合ARPU達到44.4 元,同比增長2.3%。同時,中國聯通50%的用戶選擇了“雙千兆”服務,融合業務滲透率超過77%、客單價超過百元。

拓增量:政企(To B/G)業務對於電信運營商的收入貢獻正在逐年上升,但其市場競爭也日趨白熱化。作爲政企業務增長的最大驅動力,面對包括Hyperscaler在內的激烈市場圍剿,三大運營商的雲服務增速在近年來呈現出明顯的放緩趨勢。中國移動董事長楊傑在業績說明會上指出,在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政企客戶在數字化轉型上的預算可能會更加謹慎。

作爲數字化轉型的“國家隊”,三大運營商在面向行業用戶時雖具備天然的社會公信力,但下一步如何做出更理解細分市場需求、更具綜合競爭力的產品解決方案,將是保持政企業務健康增長的關鍵。中國移動近期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設立了新的集團級部門——“數智化部”,瞄準的正是對政企市場服務的進一步專業化。

值得關注的是,三大運營商在5G專網方面的收入呈現出顯著增長。2025年上半年,中國聯通5G專網收入同比增長高達60%,中國移動5G專網收入同比增長57.8%,達到61億元。這一數字在整體收入中仍有較大增長空間。此外,車聯網與視聯網也在爲運營商收入做出更大貢獻。2025年上半年,中國電信視聯網收入同比增長46.2%,中國聯通披露其車聯網連接數達到8600萬,在新能源市場份額行業第一。

提質量:三大運營商已將AI發展提升到戰略高度,並將其視爲下一步發展最關鍵的增長引擎之一。伴隨AI相關投資的逐年增加,運營商目前已完成了從算力基礎設施到AI原生產品能力的全方位構建。

根據2025年上半年業績報告,中國電信目前擁有自有智算資源43EFLOPS;中國移動智算總規模達61.3EFLOPS,自建智算達33.3EFLOPS;中國聯通智算總規模達30EFLOPS。

在自研大模型和AI智能體方面,中國移動打造了“九天”通專大模型矩陣,重點佈局能源、交通、新型工業化、醫療、教育等超50款行業大模型,並打造多模型和智能體聚合服務引擎 MoMA,靈犀智能體月活躍客戶超6000萬戶;中國電信打造了“星辰”大模型,同時打造了80 多個行業大模型和30多個行業智能體,服務行業客戶超2萬家;中國聯通則打造了多模共生的“元景”大模型,開放“元景萬悟”智能體開發平臺,在工業製造、經濟運行、城市治理、醫療健康等重點領域,打造了上百個AI智能體。

重要的是,AI業務已開始問爲運營商帶來收入變現。中國電信2025年上半年智能收入(包括面向客戶提供的AI、智算服務等收入)達63億元,同比增長89.4%。中國聯通董事長陳忠嶽透露,上半年中國聯通AI業務已經開始規模變現,成爲公司新的增長點。楊傑亦表示,目前AI爲中國移動帶來收入的具體數量很難確切統計,但已達到幾十億的數量級。

顯然,幾十億元對於中國移動上半年5438億元的總收入而言十分微薄,但這卻代表着巨大的增長空間與可能性。通過將通信網絡、算力網絡、AI能力在數字化轉型產品中進行深入融合與封裝,運營商的身份角色與產業定位正在發生轉變,一條未來可期的AI規模化、商業化路徑也在逐漸顯現。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