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C與AZ雙重押注,和鉑醫藥-B(2142.HK)憑什麼成為創新藥賽道"稀缺資產"?

格隆匯
09/03

2025年,中國創新藥行業迎來高光時刻。

政策大力扶持、License-out(對外授權)交易頻頻落地……多重利好疊加之下,創新藥成為資本市場上最炙手可熱的板塊之一。其中,和鉑醫藥-B(2142.HK)表現尤為搶眼——憑藉全球稀缺的抗體技術平臺和接連落地的跨國合作,其股價年內漲幅高達691.94%(截至9月2日收盤),強勢躋身港股創新藥板塊漲幅前四。

資本市場表現背後,是紮實的業績與持續的資本認可。繼交出盈利同比增長超50倍的中期成績單後,和鉑醫藥再獲頂級主權基金青睞: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參與其配售,斥資約5.11億港元增持4502.2萬股。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今年第二家重倉入股和鉑醫藥的全球頂級機構——早在3月,國際製藥巨頭阿斯利康就已率先戰略入股,以每股約10.74港元的價格,斥資1.05 億美元認購和鉑醫藥 9.15%新發行股份。認購價較協議簽署當日港股收盤價溢價37.2%。

巨頭接連押注,究竟看中了什麼?在一衆Biotech中,和鉑醫藥為何能脫穎而出,成為長線資本眼中的「稀缺資產」?

圖表一:公司今年以來股票走勢圖

數據來源:WIND,格隆彙整理 數據截至2025年9月2日

藍線:和鉑醫藥 黃線:恒生指數

GIC大手筆增持,「長線」資本加持

先來看這份配售公告透露出來哪些關鍵信息。

根據香港聯交所9月2日披露的文件,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 Private Limited)於8月29日以每股均價12.7133港元增持和鉑醫藥-B (02142.HK)4,022.2萬股普通股股份,每股作價12.7133港元,價值約5.11億港元。增持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最新持股數目為5,397.7萬股股份,好倉比例由1.62%升至6.37%,躋身公司重要戰略投資者行列。

圖表二:GIC增持股權披露情況

數據來源:港交所,格隆彙整理

從投資主體維度來看,此次交易凸顯頂級資本對創新藥賽道的長週期佈局。

作為新加坡最大的國際投資機構之一,GIC管理着新加坡政府的大部分金孖展產,並進行長期投資,其不僅是亞洲最具影響力的資產管理機構之一,更是全球主權財富基金管理協會(SWF Institute)認可的頂級機構。據國泰君安研究數據顯示,其管理資產規模超7000億美元,以"穿越週期的長期價值發現者"著稱。

GIC的投資動向被視為全球資本的「風向標」,其對中國生物科技板塊,特別是技術平臺型公司的重倉佈局,往往被視為對行業底層邏輯與公司質量的「認證」。

從交易細節來看,GIC此次可謂是大手筆增持,長線資本用真金白銀投票。

根據披露的信息,此次對和鉑醫藥增持後,GIC最新持股數目為5,397.7萬股股份,好倉比例由1.62%升至6.37%,成為公司重要戰略投資者之一。

這清晰表明,對於GIC這類着眼於長期的頂級投資者而言,和鉑醫藥的內在價值和未來成長潛力巨大,其投資決策基於深度的基本面研究和長期趨勢判斷。

從意義上來看,本次配售遠非一次普通的再孖展行為,更是戰略信心的投票。

GIC的此次增持,遠非一次簡單的財務投資行為,其背後是全球頂級長期資本對中國創新藥出海模式的重新審視和高度認可。

和鉑醫藥沒有選擇依靠「燒錢」堆砌管線的傳統路徑,而是憑藉其全球稀缺的HCAb全人源僅重鏈抗體平臺,通過頻繁、高價值的對外授權(BD)合作,與國際製藥巨頭(MNC)共擔風險、共享收益,實現了自我造血的可循環發展模式。

為什麼頂級資本紛紛選擇和鉑?

實際上,這並非和鉑醫藥首次獲得全球頂尖機構的青睞。

早在2025年3月,公司就與阿斯利康達成一項全球戰略合作,不僅涵蓋基於Harbour Mice®平臺的多項目授權許可,阿斯利康還以1.05億美元進行股權投資,以每股10.74港元的價格認購成為其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達9.15%。值得注意的是,該認購價較公告當日收盤價溢價高達37.16%,充分顯示國際巨頭對其內在價值的認可。

那麼,究竟是什麼讓阿斯利康和GIC這類頂級資本紛紛選擇溢價入股和鉑?

究其根本,這些投資行為遠超普通財務投資的範疇,更是一致看好其背後平臺價值與商業模式未來的戰略下注。這也是對創新藥產業範式變革的投票,對技術平臺型公司的價值重估。

資本市場的熱烈響應,源自和鉑醫藥構建的獨特價值創造體系。

以BD合作為例,自成立以來,公司通過"技術授權+聯合開發+股權投資"的三維合作模式,已完成超40項BD授權或技術合作。據2025年中期業績披露,2025年至今公司對外合作總金額突破60億美元大關,形成可複製的商業化閉環。這種立體化價值實現路徑,使Harbour Mice®技術平臺從單一工具升級為產業賦能引擎。

展望未來,和鉑醫藥正從依託全球領先的Harbour Mice®技術平臺及其延伸的2.0版技術矩陣,向更加立體的「抗體+」戰略生態進化。公司以諾納生物的臨牀前一站式賦能、全球創新平臺出海以及和鉑製藥的創新療法開發三大價值體系為驅動,到2028年將完成向全球頂尖平臺型製藥企業的蛻變,重新定義中國生物科技公司的國際化路徑。

對此,多家券商機構看好公司未來發展。東吳證券最新研報指出,和鉑醫藥的抗體平臺具備全球稀缺性,技術授權交易確定性持續強化。基於BD現金流的穩定輸入,預測2025-2027年營業收入將達1.54/1.10/1.44億美元,歸母淨利潤0.82/0.47/0.63億美元,首次覆蓋給予"買入"評級,目標價18.80港元。其他國際投行亦同步上調評級,凸顯資本市場對公司"技術出海"模式的共識。

圖表三:公司規劃

數據來源:公司官網,格隆彙整理

小結

在全球創新藥投孖展環境依然複雜的背景下,和鉑醫藥憑藉其強大的技術話語權和清晰的BD戰略,持續獲得像阿斯利康、GIC這樣的產業和金融巨頭的雙重認可。

這也意味着,中國創新藥企的估值邏輯正在發生深刻轉變:從以往單純依賴管線的「管線估值」,逐漸演進為以平臺技術能力和商業模式為核心的「平臺定價」。

一個新的估值時代正在到來。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