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對於三湘銀行而言,無疑是充滿挑戰與變革的一年。作爲湖南唯一的民營銀行,其上半年的業績表現、人事調整、業務轉型等一系列動作,不僅反映了自身的經營困境,也折射出民營銀行在行業競爭與監管趨嚴背景下的共性難題。

三湘銀行2025年上半年的財務數據令人擔憂。截至6月末,該行總資產517.44億元,較年初縮水10.23億元;淨資產僅47.07億元,較年初減少10.46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90.9%,經營壓力可見一斑。
更嚴峻的是,上半年營收6.51億元,同比下滑28.85%,淨利潤則虧損2.41億元,這是該行開業9年來的首次鉅額虧損。
這一業績滑坡的背後,既有宏觀經濟下行導致的小微企業信用風險上升,也有三湘銀行自身業務轉型的陣痛。
其貸款結構中,個人貸款佔比高達74.8%,其中近80%依賴互聯網助貸平臺合作,而自營業務僅佔20.48%。
在行業普遍依賴助貸模式的情況下,三湘銀行卻選擇收縮合作規模,轉而發力稅票貸等自營業務,但風控能力不足導致虧損加劇。
其實,2025年上半年,三湘銀行經歷了近乎“全員換帥”的高層變動。
3月,行長夏博輝退休,副行長宋源轉投江西裕民銀行;隨後,原螞蟻集團數字科技副總裁汪濤、原微衆銀行高管孫健空降副行長;6月,董事長唐修國辭任,由副董事長黃建龍接棒。
這一系列人事調整並非簡單的職位更迭,而是三湘銀行戰略轉型的重要信號。
新高管團隊中,汪濤、孫健等均來自頭部金融科技企業,他們的加入顯然意在推動三湘銀行在自主風控、數字獲客等領域的深度變革。
黃建龍作爲新任董事長,擁有三一集團多年的財務管理經驗,其接任也標誌着三湘銀行在股東層面的戰略調整。
然而,三湘銀行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於其業務缺乏場景支持,信貸模式出現單一性。
過去,該行高度依賴互聯網助貸平臺,2024年合作業務餘額佔比仍高達79.52%。然而,隨着監管趨嚴和助貸業務風險暴露,三湘銀行開始嘗試減少對外部平臺的依賴,轉而發展自營業務,如“湘粒貸”等產品。
但這一轉型並不順利,稅票貸等自營信貸業務因風控能力不足導致壞賬激增,甚至成爲虧損主因。
與此同時,行業內的其他民營銀行,如新網銀行、客商銀行,仍在助貸業務上保持增長,而三湘銀行的激進轉型使其成爲行業中的“異類”。
三湘銀行的新管理層面臨兩大核心挑戰:一是如何在短期內實現扭虧,二是如何在中長期完成數字化轉型。
一方面,宏觀經濟下行、小微企業經營壓力加大,小微企業的結算賬戶存款少,三湘銀行面臨“高負債、低存款”的困境,因缺乏網點優勢(“一行一店”限制)和品牌公信力,難以吸收低成本存款,負債端長期依賴高息攬儲,線上獲客又面臨互聯網平臺流量壟斷的擠壓。
另一方面,自營業務的拓展需要時間、資金和技術積累,本來稅票貸等業務因風控能力不足導致壞賬激增,三湘銀行的自營轉型需鉅額科技投入,而三湘銀行,資本補充渠道有限,技術升級與風險撥備的雙重支出加劇了虧損,投入金融科技重建獲客體系,而數字化渠道的搭建需持續投入,短期內難以抵消助貸收縮的損失。
此外,監管環境趨嚴,助貸業務的合規成本上升,三湘銀行必須在風控能力與業務擴張之間找到平衡。
三湘銀行的2025年,既是危機之年,也是變革之年。業績下滑、人事調整、業務轉型,每一步都充滿不確定性。
新管理團隊的科技金融背景,或許能爲該行帶來新的思路,但真正的考驗在於能否在扭虧的同時,成功構建自主可控的業務體系。對於這家湖南唯一的民營銀行而言,未來的路依然充滿挑戰,但其變革的決心已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