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經聚財
(閱讀時長:6 分鐘)
9 月 3 日,停牌 10 天的鎮洋發展復牌低開,最終收跌 3.01%,報 14.83 元 / 股。這場被市場視爲 "國資改革樣本" 的換股吸收合併,爲何未能延續停牌前的漲停熱度?答案藏在業績與預期的碰撞中。
股價過山車:
預期兌現後的理性回調
停牌前最後一個交易日(8 月 19 日),鎮洋發展股價漲停,資金提前博弈重組預期。但復牌首日,市場情緒轉向冷靜 —— 儘管換股比例 1:1.08(每 1 股換 1.08 股浙江滬杭甬 A 股)看似 "溢價",但浙江滬杭甬港股估值僅 0.6 倍市淨率,A 股上市後能否支撐估值修復存在不確定性。更關鍵的是,鎮洋發展自身業績承壓:2025 年上半年營收 13.36 億元(+16.88%),但歸母淨利潤僅 5062 萬元(-52.63%),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 16% 降至 11%,燒鹼價格年內下跌 22% 成爲主因。
2025/
0903
引經據財
週期下行期:
氯鹼主業的 "增收不增利"
作爲長三角氯鹼龍頭(14% 市場份額),鎮洋發展的業績與化工週期深度綁定。2024 年燒鹼價格因歐洲能源危機衝高,公司全年淨利潤 1.91 億元;但 2025 年下游氧化鋁需求疲軟疊加產能過剩,燒鹼價格從 2000 元 / 噸跌至 1500 元 / 噸,直接拖累中報利潤腰斬。儘管氯化石蠟、高純氫氣等副產品銷量增長,但無法抵消主業壓力 —— 上半年燒鹼營收佔比仍超 60%,而 MIBK(橡膠助劑)、ECH(環氧樹脂原料)等延伸產品受行業新增產能衝擊,價格持續低迷。
交通 + 化工的
"反週期" 協同
此次重組的核心邏輯,在於浙江滬杭甬(港股上市)的現金流與鎮洋發展的產業佈局互補:
1. 逆週期資本支撐:浙江滬杭甬每年超百億高速公路現金流,可在化工行業低谷期加大氫能儲運、光伏材料等新基建投入。鎮洋發展副產氫氣(0.875 萬噸 / 年),正與交投集團加氫站網絡形成閉環,計劃 2026 年前建成 20 座加氫站,服務長三角氫能重卡物流。
2. 成本協同效應:浙江滬杭甬 2500 公里高速路網,爲鎮洋發展危化品運輸開闢綠色通道,物流成本預計下降 15%;寧波、嘉興化工基地與高速樞紐的地理協同,有望提升寧波舟山港危化品週轉效率 40%。
3. 估值重構機會:A 股基建板塊平均市淨率 1.3 倍,遠高於浙江滬杭甬港股的 0.6 倍。若整合後 "交通 + 能源化工" 概念獲市場認可,PE 中樞或從 10 倍升至 15 倍,帶動市值重估。
復牌後的股價調整,反映市場對短期業績的擔憂,但換股合併的戰略意義不容忽視 —— 這不僅是浙江國資 "壓縮管理層級、培育新增長極" 的關鍵落子,更是長三角 "交通網 + 能源網" 融合的示範案例。對於投資者而言,需關注兩個時間點:9 月底重組預案細化(如業績承諾)、2026 年氫能項目落地進度。畢竟,在化工週期底部啓動的整合,往往孕育着下一輪週期的超額收益。
歡迎關注公衆號
行業資訊,精彩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