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外賣大戰打了這麼久,阿里和美團的“戰損表”終於發佈了,結果是美團股價大跌13%,阿里大漲19%...
這背後反映丐幫一個深刻現象,
先來說下阿里吧,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長2%,淨利潤同比增長76%(主要來自於出售土耳其電商公司)。
其中“即時零售”業務收入2024年同期增長12%,主要得益於外賣大戰中“淘寶閃購”帶來的訂單量,
目前淘寶閃購在短短4個月內覆蓋了全國300多個城市,月活躍買家達3億;
這裏面有個重要的點:
就是外賣業務佔阿里整體業務的比重很小,只有6%,主要業務還是電商(佔比48%)增長10%和阿里雲(佔比13%)增長26%;
因此,外賣業務其實不是阿里的根基,這一點蔣凡在前幾天阿里季度財報分析會上已經明確表示:
“閃購暫時賺不賺錢無所謂,阿里看的是電商整體收益,未來將減少市場投放的廣告開支,轉而扶持閃購的補貼力度。”
人話說就是,蔣凡把閃購業務當成“抖+”玩了
並且效果還很不錯,8月份淘寶APP月度活躍消費者同比增長了25%,日活用戶也增長了近5000萬。
反觀美團就慘了。
今年二季度,美團經調整淨利潤約爲14.93億元,相比去年下降89%;
經營利潤僅2.26億元,同比下降98%;
財報顯示,美團在二季度的銷售及營銷開支爲225億元,比去年增幅達到51.8%。
人話說,就是美團在外賣大戰補貼了大量資金後,導致利潤嚴重下滑,成本增長遠高於營收增長,
其實二季度外賣大戰一直都在鋪墊,只是現在姍姍來遲,終於反映在了股價之上,
之前是美團搶阿里的市值,現在蔣凡出擊之後,成了阿里反奪美團市值了~
...........
有一說一,過去十幾年裏,這些互聯網平臺之間的搶錢大戰一直沒停過,
無論是網約車、共享單車,還是外賣,走的都是燒錢-熬死同行-贏家通喫的套路,
2014年第一次外賣大戰的時候,美團就是靠着騰訊砸錢贏了阿里餓了麼,獲得了市場的“壟斷地位”,
但過去市場沒飽和,各位巨頭還能稍微和平點,現在經濟下行,想獲得增長,就只能入侵其他巨頭的基本盤。
其中美團是最悲催的,
在本地生活業務上被抖音痛打,抖音直接把團購植入到短視頻,美團直接被降維打擊。
買菜業務上被多多買菜狠擊,針對美團優選的特定品類精準降價,並提供大量補貼,逼迫美團跟進抬高運營成本;最後美團開始收縮版圖,推出小象超市。
外賣大戰,阿里和京東靠外賣給電商業務引流,直接搶美團的主飯碗,在京東啓發下,阿里把外賣入口合併到淘寶APP裏,百億投流的錢直接拿來做百億補貼,結果消費者每天都會打開兩三次,效果比直接買流量還好。
阿里、京東,拼多多哪一家都不靠外賣喫飯,但都在砸錢搶美團的基本盤,本質還是爲了那一口流量。
...........
所以護城河很重要,否則同質化到最後面臨的就是無休止價格戰,
騰訊和字節跳動都是S級先天聖體的玩家,騰訊護城河有微信,字節跳動的護城河有抖音,
所以這倆全程不參與補貼戰,但依然能通過流量生態獲得不錯的利潤,甚至孵化其他板塊,
阿里雖也危險,但起碼還是中國雲計算裏的領頭羊,目前拓展AI方向,多線走路。
美團一心一意想把外賣做強,卻也成了受傷最多的那個人。
從股價來看,過去五年真正意義上賺到錢的,除了後起之秀拼多多,也就護城河穩固的騰訊和悶聲發大財的字節跳動,
而京東、阿里、美團跑腿三兄弟裏,股價均爲-50%水平,美團和京東股價最爲慘烈,股東資金都被拿去補貼配送小哥和消費者了....
接下來“補貼大戰”肯定還沒結束,由於跑腿兄弟都各自佔山爲王,又都沒有不得侵犯的護城河,未來京東、阿里、美團、拼多多這四家料定還會陷入無休止的內卷當中,
這也能看出,互聯網行業也有鄙視鏈,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對股價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