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業務“跑馬圈地”退潮後,轉型創新路在何方?

市場資訊
09/0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北京商報

  2025年上市銀行中報披露季收官,曾以“髮卡量論英雄”的信用卡業務正顯現出清晰的調整態勢。9月3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A股上市的國有銀行及股份制銀行半年報發現,在15家銀行中,有多家銀行信用卡業務呈現貸款餘額收縮、交易額同比下滑態勢,部分銀行還伴隨不良貸款餘額與不良率的雙升。行業從“跑馬圈地”的增量時代已全面轉向存量優化,轉型步入深水區。

  全面進入存量優化階段

  曾以“拼髮卡、搶份額”爲核心的信用卡跑馬圈地擴張時代正式落幕,存量客戶競爭、消費信心不足、部分客戶償債能力下降等共性因素下,多家銀行信用卡業務同步顯現出貸款餘額規模收縮、交易額降溫態勢,部分銀行還疊加不良貸款餘額與不良率“雙升”的壓力。

  從A股上市的國有銀行及股份制銀行業務表現來看,今年上半年15家銀行的信用卡貸款餘額呈現多降少增格局。其中,11家銀行出現下降:中國銀行收縮最爲顯著,該行上半年信用卡貸款金額5109.69億元,較年初減少13.89%;平安銀行興業銀行緊隨其後,降幅分別達9.23%、8.07%;中信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郵儲銀行的降幅也均超5%;即便以10549.48億元信用卡貸款餘額規模位居首位的建設銀行,也微降了1.03%。僅有工商銀行農業銀行浦發銀行浙商銀行4家實現餘額增長,成爲上半年信用卡業務規模中的“少數派”。

  作爲衡量業務活躍度的核心指標,14家披露信用卡交易金額的銀行呈現頭部企穩、多數下滑的態勢。其中,招商銀行以2.02萬億元交易額領跑,建設銀行中信銀行的信用卡交易金額、農業銀行交通銀行信用卡消費額均在萬億以上;但即便如此,招行交易額仍較同期下降8.54%。此外,華夏銀行、中信銀行交易金額下降均超過10%,民生銀行信用卡電子支付交易規模下降7.08%。

  資深信用卡專家董崢分析指出,部分銀行信用卡交易總額的下滑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結果。“一方面,近年監管持續強化信用卡資金用途管控,嚴禁資金流入房地產、投資理財等領域,倒逼銀行收緊信貸政策、優化客戶結構,對違規用卡的削減與覈銷也直接影響短期交易規模;另一方面,當前經濟環境下消費者大額非必需消費意願受抑制,而頭部互聯網企業推出的場景化消費信貸產品,憑藉便捷性分流了部分年輕客羣,進一步加劇了信用卡交易的壓力。”

  不良分化與規模承壓並行

  在信用卡業務規模收縮的同時,部分銀行還面臨不良貸款餘額與不良率“雙升”的雙重壓力。從不良餘額來看,11家披露數據的銀行信用卡不良貸款餘額合計達1626.9億元,較年初增加58.85億元;其中6家銀行餘額同比上升,交通銀行工商銀行增幅尤爲顯著,分別達25.73%、10.01%,農業銀行、民生銀行、建設銀行、中信銀行也有不同程度增長;興業銀行信用卡不良貸款控制效果顯著,餘額較年初下降17.15%。

  不良率方面,12家銀行中,僅浦發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3家實現不良率改善,較年初分別下降0.16個百分點、0.26個百分點、0.36個百分點,招商銀行1.75%的不良率與上年末持平;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工商銀行等8家銀行不良率均有上升,增幅區間在0.05個百分點至0.63個百分點。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表示,去年以來信用卡業務規模收縮和部分不良承壓的雙重態勢,既與行業環境存在關聯,同時也源於部分機構在髮卡、授信側較爲粗放,導致資產質量面臨壓力,而此類短期難以消化的貸後壓力又傳導至貸前,致使前端獲客、髮卡側進一步收緊。

  從行業整體規模看,央行披露的數據也印證了信用卡的存量調整趨勢。據央行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2025年二季度,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總量7.15億張,較2024年四季度的7.27億張減少0.12億張。

  面對業務短期承壓,多家銀行管理層在中期業績發佈會上給出了明確解讀。招商銀行副行長兼財務負責人、董事會祕書彭家文表示,該行今年手續費及佣金收入總體承壓最大的壓力來自於信用卡業務收入,“信用卡收入與其交易量直接關聯。上半年招行信用卡的交易量突破2萬億,雖同比下降8.3%,但信用卡交易的市場份額提升了0.3個百分點”。而交易量下行的核心原因,與當前消費市場增速尚未完全恢復密切相關。

  平安銀行管理層也在業績發佈會上提及信用卡業務動態:“多重因素影響下,我行信用卡業務正處於企穩回升過程中。一方面,宏觀消費市場處在轉型修復關鍵階段,已顯現溫和復甦態勢,但不確定性與複雜性仍較大,信用卡行業整體仍承壓;另一方面,我行過去一段時間也採取了積極主動的初心,通過主動優化客羣結構、改進獲客與消費相關策略,業務整體節奏處於恢復過程中。後續,我們也會積極把握整個環境市場逐步回暖的機會,堅定轉型的步伐,加快結構的調優,爭取信用卡自身業務早日實現優於整個信用卡行業的業績表現。”轉型突圍之路何在

  業務數據調整背後,銀行業正主動發力優化資產質量,爲信用卡業務轉型鋪路。今年以來,銀行業加速信用卡不良資產出清,銀登中心數據顯示,2025年包括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在內的金融機構,已發佈近千條不良貸款轉讓公告;2025年一季度,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規模達370.4億元,同比激增7.6倍,其中信用卡透支不良佔比14%。

  蘇筱芮表示,不同機構的不良處置力度、效果存在差異,與各家銀行的不良資產結構、不良資產規模、不良資產處置策略等因素有所關聯,銀行機構需從獲客策略、目標客羣調整、風控手段升級等角度來穩定資產質量,同時也需強調規範用卡行爲,加大對金融黑灰產等的治理。

  在不良“減負”的同時,存量市場的創新與差異化競爭,正成爲銀行信用卡業務轉型的核心方向。蘇筱芮建議,在消費提振政策持續發力的背景下,銀行信用卡業務需聚焦產品創新、場景應用與資產質量,推動經營策略從“髮卡獲客”轉向“精耕存量”,從“重數量”轉向“重質量”,以價值貢獻重塑業務邏輯;此外,將信用卡與儲蓄、理財、貸款等零售業務融合,構建綜合服務生態,能提升高端客羣服務質量與留存效率,爲銀行創造更多盈利空間。

  董崢則進一步明確了差異化競爭的兩大路徑:“一個是滿足高端客戶需求,挖掘高端客戶的價值,另一個則是滿足基礎客戶剛性需求。基礎客戶需求則較爲簡單,主要是爲客戶提供支付和信貸便利。高端客戶的需求是多樣的,不僅侷限在消費領域,更要落腳在體驗上。”只有在信用卡行業完成深度調整並形成新業態格局,纔有可能讓行業整體朝着健康、可持續方向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風控能力、生態佈局和數字化運營能力將重構信用卡行業的競爭格局。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