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死敵小米、要幹家電第三,3000億先生瞄準中國首富

聞道商業
09/04

幹贏蘋果小米拿下歐洲第二

火爆的小米汽車,並不是雷軍的全部資本。

在傳統手機xAIoT板塊,小米同樣能打。

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超4240萬臺,同比增長0.6%。不知不覺間,這已是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持續8個季度的同比正增長。

在手機存量紅海澎湃逆行,小米的潮湧意味着某些品牌的滑鐵盧。

2025年8月6日,小米集團合夥人兼手機部總裁盧偉冰微博曬出“二季度小米手機超越蘋果,成爲歐洲市場第二”的消息。

具體,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歐洲銷量同比增長11%,市佔率飆升3.4個百分點至23.4%。相對,三星、蘋果手機歐洲銷量則分別下滑了10%、4%。

藉此,小米一舉超越長期穩居歐洲第二的蘋果。三星依舊霸榜,但端看二季度走勢,小米坐二衝一也不是妄談。

按照盧偉冰的話術,高端化戰略是小米在歐洲市場的核心戰略。

財報也在印證。二季度,小米高端智能手機銷量佔整體智能機銷量的27.6%,同比提升5.5個百分點。國內,小米4k–5k段位手機銷量市佔率升至24.7%,排名第一。

小米國內手機市場或許與汽車引發的超級連鎖效應有關,但拿下歐洲第二說明小米的確有些東西。

實際上,此前小米14 Ultra同步發售,便實現了歐洲銷量(較前代)翻倍。近期小米新一代旗艦產品15 Ultra,起售價更是比蘋果iPhone 16 還要高。

盧偉冰那句“推動我們在高端市場的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值得我們仔細品讀。

重點並不是高端化本身,而是對高端市場(歐洲)施以高端化產品。

反攻傳音,決戰非洲之王

這份因地制宜策略,同樣被用到了非洲市場。

過去兩年,小米手機非洲市佔額分別取得了9%、11%。2025年第一季度升至13%,二季度再同比提升2.7個百分點至14.4%。

非洲手機市場一超多強,機王傳音高居榜首。但在小米的猛攻蠶食下,這種格局出現了鬆動。

小米非洲策略類似“遠交近攻”:先打相對弱的三星,待局勢穩定後,再向王者傳音發起總攻。

2024年,小米手機非洲市場出貨量同比增38%,三星卻下降了22%。對應,前者市場份額提升2個百分點,三星則下滑7個百分點。

2025年一季度,小米手機非洲市場出貨量同比增32%,市場份額升至13%;榜首傳音同比下跌5%,份額降至47%。

事實上,小米非洲市場也遇過巨大坎坷。

天眼查顯示,2015年小米嘗試殺入非洲,但未達預期。2019年小米成立非洲地區部、準備大幹一場,但又因負責人汪凌鳴被辭,影響了業務進度。

此後幾年,不穩定非洲團隊、不足的本地化探索,延緩了小米的非洲之行。

轉機出現在2023年後,尤其是2024年。

這一年,小米重點推出了低於100美元的Redmi 14C/A系列。在低價基礎上,該手機兌現了高配承諾:憑藉深膚色低光AI相機算法、長續航等高配設計,實現在南非、尼日利亞、埃及關鍵市場的突破。

低價有時是筆糊塗賬,很難說誰抄襲了誰。傳音自是以低價功能機撬開了非洲市場,但極致性價比一直也是小米所憑藉的。

低價高配之外,小米也愈發注重非洲本土化策略、向下沉市場滲透。

比如,減少鋪設國際品牌連鎖店、高檔商場,轉而向本地小型零售商、夫妻店傾斜。以最笨的辦法,小米提高了銷售網點密度,滲透到非洲廣大的小鎮人羣。

接着,小米通過埃及建廠等本土化策略,也提升了當地認同感。此外,藉助埃及“小米優惠狂歡節”、尼日利亞“小米粉絲見面會”,小米開始捕獲了用戶心智。

小米有意通過培養“非洲米粉”,複製中國市場的成功。

進入2025年,小米進擊節奏進一步加快。

8月中旬,小米宣佈幾項重大人事任命,原區域業務負責人劉社全晉升爲非洲地區部總經理,同時兼任西非戰區負責人,統籌非洲業務全局,向國際銷售部總經理林恩彙報。

此外,原東南亞市場骨幹鄒承宗調任東非戰區負責人。市場評價,此人極有實戰經驗,擅長市場開拓。而具有零售渠道專長的黃進華出任肯尼亞國家經理,重點突破東非樞紐市場;售後服務專家劉業齊,則構建覆蓋全非洲的服務網絡體系。

更有甚者,原小米集團市場部高級經理吳春暉也被調任非洲,負責整合品牌傳播與本地化營銷。

前敵統帥、攻堅精兵、後勤保障、集團協同,小米對非洲施以重兵,對決傳音。

當然,小米押寶非洲也有不得已苦衷。

早在2017年前後,小米手機已是貨真價實的印度一哥。但無奈印度政府,幺蛾子頻出。

2022 年 1 月,印度財政部以小米偷稅漏稅爲由,對小米罰款 5.6 億元。幾個月後,印度執法局又以莫須有罪名直接凍結了小米 48 億元的現金......

被狠狠地擺了一道的小米意識到不能過度依賴印度市場,不得不打起非洲市場的主意。

衝白電第三,家電業務最賺錢

拳打蘋果、腳踢傳音,看似輝煌無限的小米,手機業務營收卻下滑了。

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機營收同比下降2.1%至455億元。

小米給出的原因是平均銷售單價下滑。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機平均售價1073元,同比下滑2.7%。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小米“4月發佈REDMI A5 導致境外平均銷價下滑......”

這一方面佐證了小米手機非洲市場的規模化策略,也折射出日益殘酷的紅海手機市場。

但與手機截然相反,小米IoT分部營收大幅增長44.7%至387億元。估算,IoT營收體量已達到小米手機的85%。以空調爲代表的大家電業務,正成爲IoT乃至小米的核心支柱之一。

橫向對比,國內白電三巨頭美的、海爾、格力二季度營收依次約1200、700以及500多億。拋開美的海爾,小米家電業務與格力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

考慮到高性價比背後的規模優勢,小米正快速衝擊白電老三之位。

儘管財報中並未公佈IoT下具體業務明細收入,但小米第一個提到的便是智能大家電:“空調出貨量激增,小米智能大家電收入同比激增了66.2%”。此外,可穿戴產品收入同比增加了70.9%,平板收入則同比增加了41.4%。

IoT一時風光無二,離不開小米持久的家電生態補短板。

2014年,雷軍與方洪波主導了一場震驚行業的資本聯姻:小米12.66億元參與美的定增,美的則斥資12.73億元入股小米。

雷軍的盤算不難猜。彼時,剛剛起步的小米家電,要藉助美的家電供應鏈補齊IoT生態短板。同理,美的是要借力小米互聯網優勢,推動家電產業升級。

世人眼中的“製造業+互聯網”強強聯合,終究還是夾雜了太多私心。比如,小米更希望對方成爲自己的“代工廠”,美的則是想發揮對方的互聯網渠道之利。

2000年,羽翼漸豐的小米家電業務營收超過400億元。2024年,小米終止了與美的IoT系統對接,全面轉向自研。

用雷軍的話說:小米要做產業鏈的主導者,而非依附者。雷軍態度決絕自研家電,藏着一個殘酷的現實:手機毛利遠低於大家電。

儘管第二季度智能手機依舊是小米當之無愧的第一業務,但IoT與消費產品已是小米最大的毛利來源。22.5%的毛利率,幾乎是手機產品的兩倍。

以大家電爲主的IoT業務,成了小米最大的現金奶牛。但2024年第二季度還不是,彼時IoT的毛利不僅低於互聯網服務,還低於智能手機。

關鍵轉折點,出現在2025年。

這一年,小米的技術自研、智能製造以及全球市場拓展舉措,推動了家電業務的膨脹。

比如,小米自研的米家空調Pro系列,憑藉搭載人感智能技術、節能算法及創新送風設計,引來市場不錯反饋。自研後是加速建廠,預計小米武漢空調工廠2026年產能接近300萬臺。

在銷售端,2025年成了小米大家電的“出海元年”。

當然,小米大家電引爆最關鍵的助力,還是“人車家”整體戰略推進。

包含大家電在內的IoT業務與智能手機、小米汽車,形成了強大的生態協同。這種協同不僅體現在小米線下門店可以展示銷售大家電產品,更體現在米粉源源不斷釋放的長尾效應。

說到底,小米強大的互聯網營銷施加到傳統家電市場,遂成差異化優勢,最終對老牌家電廠商形成了降維打擊。

來勢洶洶的小米,不可避免的與傳統家電巨頭形成了激烈對沖。

2025年7月,圍繞線上空調銷量排名,小米與格力展開多輪“口水戰”。小米援引數據稱其線上銷量超越格力,但格力則出示了另一組數據自證領先。

日趨激烈的數據對標,折射出大廠間不同商業模式的競爭。

小米大家電部總經理單聯瑜曾表示,小米進入空調行業是希望通過標準化和平臺化的方式,提升效率,爲用戶提供“極簡選擇”。

但諸如格力等傳統家電巨頭則強調“核心技術”與“長期可靠性”。格力市場總監朱磊曾邀請小米加入“十年免費包修”行列,以此自證品質以及售後的長期可靠性。

面對小米的低價衝擊,美的開始重啓主打性價比的華凌品牌,格力則通過下調供貨價以應對同行競爭。

取勝,極致務實的價格主義

對於低價,市場不乏“惡意內卷”“劣幣驅良幣”的指摘。

但很難說誰對誰錯,畢竟首富們都有各自的邏輯自洽。

2016年,黃崢曾表達過對格力的“不滿”,只因他看到“東西貴了反而好賣”的事實。

用黃崢的話說,“空調這種產品需要有人安裝,也需要有人推薦。把價格打到最低的小米,往往不如格力給安裝者、渠道以足夠利潤,更容易贏得市場。”

相比黃崢,鍾睒睒卻是另一番截然相反的言論。

2024年11月,在江西贛州考察臍橙產業期間,鍾睒睒炮轟拼多多"百億補貼"等低價戰術是"摧毀中國製造業的鈍刀子",其長期壓價會導致工廠利潤萎縮、產品質量下降,最終損害中國品牌價值。

借性價比起家的小米,並沒有太多捲入“低價/高端”之爭。

用“高配低價”手機搶奪非洲市場,用高端化心智拿下歐洲市場份額,再用互聯網思維對傳統家電廠商進行降維打擊.......

聰明的雷軍只專注商業本身,不爲“低價/高端”任何一方站臺。憑藉這種“極致務實的價格主義”,小米在多個賽道大殺四方:手機、大家電以及小米新能源汽車.....

突飛猛進的業務戰線推動了小米市值激增,也讓掌門人雷軍財富水漲船高。

根據2025年4月發佈的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雷軍身價約 435億美元 (約合人民幣3150億元)。彼時,雷軍排在全球富豪中排名第 32 位,位列中國企業家第4(排在張一鳴、鍾睒睒、馬化騰之後,黃崢之前) 。

以淨值計算,雷軍是今年財富增長最多的人。相比2024雷軍身家109億美元(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2025半年時間雷軍身家翻了兩番。按照小米的進階速度,雷軍未來是中國首富最強有力的爭奪者。

不止財富,憑藉小米汽車的成功,雷軍儼然成了中國的商界領袖。

當然,這還不是小米的終極形態,畢竟小米汽車纔剛剛起跑。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