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家電之王”豪賭醫療,飛利浦不敵中國黑馬?

藍鯨財經
09/01

出品 | 子彈財經 馮羽

對於荷蘭巨頭飛利浦,如果你的印象還停留在剃鬚刀和小家電,那它最近的轉型可能會讓你大喫一驚。

這家靠生產燈泡起家的公司,在上個世紀不放過任何一個拓展業務邊界的機會,從照明、收音機、電視機、傳統小家電,到半導體、醫療影像設備,這個傳統工業製造時代的“巨無霸”試圖將觸角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大而全的業務版圖並未給飛利浦帶來豐厚的利潤,因而從上個世紀開始,飛利浦開始集中“甩賣”旗下業務,到本世紀初,更是僅保留了部分小家電和醫療健康這樣利潤率較高的核心業務。

如今,飛利浦醫療和西門子醫療、GE醫療並肩站立,被稱爲“GPS”醫療影像設備三巨頭,但它的煩惱卻從未消散(編者按:“GPS”取自三家企業英文名稱首字母,分別是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飛利浦Philips與西門子Siemens)。

面對國際化巨頭在華逐步鋪開本土化業務,以及以超聲爲代表的醫療影像設備掀起自主可控發展浪潮,飛利浦需要花費更多精力在中國市場。

隨着AI能力成爲醫療影像巨頭們的必備技能,中國醫療企業更是開啓了彎道超車的步伐,飛利浦又該如何自處?

1、甩賣家電,押注醫療

飛利浦曾經擁有“無所不能”的過往。

130多年前荷蘭的埃因霍溫小鎮上,弗雷德裏克和他的兒子傑拉德在一家小的碳絲燈泡工廠裏孕育了飛利浦品牌的雛形。

憑藉對技術的鑽研和工程師般的執拗,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飛利浦已經成爲歐洲最大的碳絲燈泡生產商之一,但其野心不止於照明。

1927年生產收音機,1939年推出電動剃鬚刀,1949年銷售電視,1963年推出小型盒式磁帶,1982年推出吐司機,1994年推出咖啡機,1997年與索尼公司合作推出DVD.....到1996年,飛利浦營收已突破400億美元,成爲橫跨多個工業細分領域的巨無霸集團,堪稱歐洲的“小家電之王”,更是中國人眼中高品質家電的代名詞。

在半導體領域,飛利浦也同樣埋下了巨頭的種子。自1953年成立半導體事業部,飛利浦通過收購很快在半導體領域站穩腳跟。

不過,飛利浦的高光時刻終結於2000年前後。隨着互聯網泡沫破滅,消費電子和半導體業務面臨虧損,飛利浦很快體會到作爲巨無霸的無奈之處,業務盤根錯節,尾大不掉,也讓這個工業巨頭行動變得愈發緩慢。

很快,飛利浦梳理了旗下業務,決定當斷則斷,果斷剝離低毛利的業務,聚焦醫療健康領域,但這無異於一場豪賭,畢竟彼時的醫療健康業務對集團收入的貢獻遠遠算不上出色。

2004年,飛利浦以3.58億美元將PC顯示器業務出售給冠捷科技;2014年,飛利浦將LED業務和通用照明業務整合組成獨立公司飛利浦照明,又把LED芯片製造和汽車照明業務合併成一家名爲亮銳的公司。

2021年,飛利浦更是宣佈以37億歐元將其家用電器業務出售給亞洲最大私募基金高瓴資本 ,加上爲期15年的品牌授權淨現值7億歐元,總交易額達44億歐元。

除保留電動牙刷、剃鬚刀等高附加值產品,飛利浦一度引以爲傲的小家電業務幾乎全部甩賣乾淨,現如今市面上所見飛利浦產品也多爲代工貼牌生產,被戲稱“小家電圈的南極人”。

隨着甩賣半導體業務、退出股權,其在半導體行業也聲量勢微,而脫胎于飛利浦的ASML恩智浦已經成爲行業領軍企業——2024年恩智浦的營收爲126.14億美元,ASML的營收高達305.72億美元。

在決定聚焦醫療健康領域後,飛利浦又開啓了“買買買”模式,併購了一系列醫療產業鏈公司。到2005年,飛利浦醫療部門收入已佔據其總銷售額的20%。

如今,飛利浦的收入主要分爲三大板塊:診斷與治療業務、護理業務以及個人健康業務(包含剃鬚刀、電動牙刷等)。

飛利浦官網顯示,目前公司醫療產品包括CT掃描儀、核磁共振儀、超聲掃描儀、心電圖診斷系統、AED除顫儀等。

(圖 / 飛利浦官網)

進入中國市場40年,與其說是飛利浦甩賣業務、“斷腕重生”,倒不如說它一直在探索全新的業務邊界,力爭闖進醫療器械領域的巨頭排位賽,但這一過程走得並不如以往順利。

2、在中國市場營收下滑,進口超聲不香了?

雖然已位列醫療器械頭部陣營,但飛利浦最新季度的財務表現卻並不亮眼。

根據飛利浦財報數據,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實現銷售收入43.4億歐元,同比下降2.8%,淨利潤同比下降46.9%。

分業務看,診斷與治療板塊實現銷售收入20.84億歐元,同比下降4%;護理業務實現銷售收入12.72億歐元,同比下降5%;僅有個人健康業務保持穩健增長,實現銷售收入8.62億歐元,同比增長3%。

對比GPS其他兩個企業,飛利浦上半年的表現也難言優秀。

根據三家公司最新發布的財報,2025年1月至6月,西門子醫療實現營收115.71億歐元,同比增長7%;GE醫療實現營收97.8億美元,同比增長3%;飛利浦醫療實現營收81.74億歐元,同比下降1.77%。

在中國市場,2025上半年西門子醫療營收達12.35億歐元(約合14.3億美元),GE醫療營收達11.6億美元,飛利浦醫療營收爲5.79億歐元(約合6.7億美元),同比下滑了11%,遠遜於西門子醫療和GE醫療。

顯然,飛利浦正在重拾中國市場對其的信任。

早在2021年,飛利浦就深陷產品召回風波,旗下呼吸機使用材料疑釋放致癌物質,此後飛利浦旗下更有多款呼吸機產品被持續召回。

截至目前,飛利浦已完成99%的睡眠治療設備更換,並於今年第一季度支付了10.25億歐元(約合11.98億美元)的和解賠償。

(圖 / 飛利浦官網)

而超聲作爲中國四大影像設備中裝備數量最大、檢查人數最多的圖像分析診斷工具,也是飛利浦重點佈局的業務之一。

從產品定位來看,超聲根據價格可分爲低端(50萬元以下)、中低端(50萬-100萬)、中端(100萬- 150萬)、中高端(150萬-200萬)、高端(200萬-250萬)、超高端(250萬元以上)。

其中,在中低端超聲領域,國產廠家不斷進步,基本已經完成自主可控。而高端超聲佔50%以上的市場份額,主要集中在心臟超聲、婦科超聲領域。

飛利浦在心臟超聲領域佔據優勢,GE醫療產線齊全,在婦產超聲領域佔優,高端以及超高端超聲也成爲巨頭們競爭的重點。

而在國內市場,國產醫療器械廠商已經向飛利浦等巨頭髮起總攻。

早在2021年,國家財政部及工信部就聯合發佈《政府採購進口產品審覈指導標準(2021 年版)》,明示了政府/事業單位採購國產醫療器械及儀器“建議”的比例。

在超聲領域,除了具備心臟超聲、具備手術定位引導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建議50%採購國產外,便攜式彩色超聲診斷儀、(全數字)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等均建議100%採購國產,進一步加速自主可控的進程。

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國內低端超聲基本實現自主可控,中端超聲國產設備比例也在逐步提升。

其中,國產醫療龍頭邁瑞醫療在2013年以1.05億美元價格收購美國超聲診斷系統生產企業ZONARE醫療系統後,逐步推出了高端系列的超聲;聯影醫療也是國內CT設備的主要供應商,市佔率排名第二,其MR設備(磁共振成像系統)在國內市佔率第三,自主可控進程不斷加快。

眼見國產醫療廠商紛紛走向自主可控發展方向,飛利浦也對中國市場愈發重視起來。

據飛利浦全球首席執行官賈博瑞透露,中國市場爲飛利浦貢獻了約10%的全球營收,穩居公司全球第二大市場位置。

目前,飛利浦已將CT等核心業務的部分研發、管理團隊遷到中國,飛利浦中國生產並交付中國市場用戶的大型醫療設備,已經實現近100%本地率。同時其還在華設立了五個綜合性生產基地。今年,飛利浦又宣佈將在北京擴大創新佈局。

“在中國,爲中國”,近年來飛利浦一直加速在中國市場的本土化運營,以應對日漸複雜的本土化競爭,而這注定是一場艱鉅的持久戰。

3、AI醫療影像,重開賭局

過去在醫療影像設備領域,影像鏈中的核心部件至關重要,包括探測器、球管等,早年由於核心元器件長期依賴進口,一度導致國產醫療影像企業無法競爭高端市場。

然而,近些年隨着核心部件的國產化率提高,影像設備的國產化也會變得更快。

除了硬件升級之外,AI對醫療領域的滲透也將全球醫療影像設備公司搬上新的牌局。

(圖 / 飛利浦官網)

熱潮之下,即便是互聯網大廠也渴望分得一杯羹。

例如,騰訊健康在今年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展示的智能體“健康管理助手”可以充當“健康哨兵”,以體檢報告、檢驗檢查報告智能解讀爲基礎,幫助用戶動態分析健康狀況,給出針對性的健康管理計劃。

京東健康也在聚焦打造“京醫千詢2.0”,通過技術創新,推動醫療人工智能從全科服務向更復雜專病領域縱深拓展。

飛利浦也一直試圖在醫療服務領域探索更多AI應用場景。

今年8月14日,飛利浦宣佈,將在美國製造業與研發領域投入超過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約11億元),重點推進人工智能(AI)驅動的超聲設備創新。

爲了解決用戶對AI醫療的不信任問題,飛利浦還提出了幾大AI策略,例如讓AI無縫融入醫療工作流程,強化人機協作、在診斷中保留醫生最終決策權,與醫療機構、初創公司及監管機構合作共建AI生態等。

產品方面,飛利浦圍繞AI賦能的影像平臺持續加速商業化。SmartSpeed Precise MRI平臺獲FDA 510(k)批准,成爲全球首個集成雙AI模型的磁共振成像加速方案,可實現掃描速度提升至3倍、圖像清晰度提升80%;在護理業務方面,飛利浦繼續強化其AI虛擬監護能力,核心產品包括Patient Information Center iX(PIC iX)與IntelliVue系列;在個人健康領域,飛利浦還專門推出AI定製化算法的i9000系列剃鬚類產品。

(圖 / 飛利浦官網)

如果說在傳統高端醫療設備領域,國產企業尚在苦苦追趕,那麼在全新的賭局上,當AI逐步成爲綁定客戶和提高利潤率的關鍵時,中國醫療器械公司也加快了彎道超車的速度。

以聯影智能爲例,其是聯影集團2017年成立的人工智能子公司,是一家提供全流程、一體化解決方案的醫療AI企業,產品可應用於醫療影像分析、智能診斷輔助、數據管理等領域,已推出100多款醫療AI產品。

目前,聯影智能已獲批 22張NMPA二類證,12張NMPA三類證,15款應用獲批FDA認證,13款應用獲批CE認證,2020年度至2023年度營業收入保持約90%複合增長率。

在今年WAIC分論壇上,聯影智能還展示了全球唯一的胸部一掃多查智能體。

依託胸部平掃影像,可自動檢出肺結節、骨折、肺氣腫、主動脈增寬等73種胸部常見異常,其平均AUC值達94%。

其母公司聯影醫療同樣是醫療領域的領軍企業,2024年聯影醫療的海外收入達到22.2億元,同比增長35%,佔總營收比重提升至21.55%。

飛利浦對AI的佈局則始於更早時間。自2013年將AI納入戰略佈局,飛利浦持續保持年均投資17億歐元用於研發,其中60%用於軟件開發。

不過當前,影像AI的商業模式仍停留在傳統的B2B模式,例如醫院超聲科採購、科研合作以及設備廠商打包集成。2024年下半年以來,不少醫院嘗試將AI納入影像績效分成系統,但普遍覆蓋率仍低,付款邏輯與週期並不穩定。

AI影像設備商業化前途並不明朗,這也意味着邁瑞、聯影重新和飛利浦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