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業格局生變!新巨頭淨利163億首超中信,中金、國信強勢迴歸

21金融圈
09/02

1. 頭部券商營收轉暖,行業迎業績反彈期。

2. 國泰海通淨利首超中信證券,財富管理成制勝關鍵。

3. 中金逆襲殺回第六!投行收入暴漲150%,港股IPO優勢顯著。

4. 國信營收重返第八!自營業務貢獻半壁江山。

作者 | 崔文靜實習生 張長榮

編輯 | 巫燕玲

證券行業在經歷三年調整期後,終於冬去春來。

2025年上半年,頭部券商淨利潤集體大增,營業收入除個別券商外也實現正增長,行業回暖信號明確。

其中,中金公司國信證券國泰海通表現尤爲亮眼,營收同比增速分別達43.96%、42.77%、39.85%,行業排名均實現提升,目前,半年報營收超百億元的券商已達十家,頭部陣營整體實力進一步增強。

合併券商的首份詳細財報成爲此次半年報的一大看點。國泰海通在合併後首次展現出強勁競爭力,上半年以163.21億元淨利潤首超中信證券,成爲行業淨利潤新冠軍,其中財富管理業務貢獻近三分之一淨利潤,毛利率同比提升10.27個百分點,成爲其反超的關鍵動力,標誌着行業正式進入半年“百億淨利潤雙雄”時代。

中金公司則上演“逆襲”戲碼。憑藉投行業務的爆發式增長,上半年投行收入同比猛增149.70%,達14.45億元,其中港股IPO業務表現突出,前八個月承銷金額超2024年全年,帶動營收排名升至行業第六,創下近十年中報最佳成績,淨利潤增速也以94.46%穩居頭部券商第二。

國信證券同樣實現重大突破,上半年以110.75億元營收重返行業第八,這是其2018年以來首次在中報期進入營收前十。自營業務成爲核心推手,收入達54.47億元,佔總營收比重近50%;財富管理與機構業務毛利率也反超招商證券,營收與利潤差距持續縮小,整體競爭力顯著提升。

頭部券商營收轉暖,行業迎業績反彈期

經歷了2022年至2024年連續三年的業績調整與市場挑戰後,證券行業終於在2025年上半年迎來強勁復甦。多家頭部券商上半年營業收入實現顯著增長,釋放出行業整體回暖的積極信號。

從行業整體來看,過去三年券商經營面臨較大壓力。2022年,全行業營業收入與淨利潤雙雙大幅下滑,同比降幅分別達21.38%和25.54%(中證協數據,下同),頭部券商營收普遍出現滑坡。2023年,雖然行業營收微增2.77%,但淨利潤仍下降3.14%,特別是“827新政”調整IPO節奏後,投行收入大幅減少,對頭部券商造成較大沖擊。2024年,受“924行情”帶動,券商四季度業績有所回升,但上半年仍延續下滑趨勢。

轉機出現在2025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大部分券商上半年業績預喜,頭部券商中除華泰證券銀河證券外,其餘券商營收均實現正增長。

其中,中金公司、國信證券和國泰海通表現尤爲亮眼,營收同比增速分別高達43.96%、42.77%和39.85%,行業排名分別提升3位、4位和2位,位列行業第六、第八和第二。

廣發證券申萬宏源同樣值得關注。廣發證券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30.74%,在前十券商中增速排名第四;申萬宏源以24.64%的增速位列第五。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家券商是僅有的中報營業收入排名連續兩年提升的頭部券商。廣發證券從2023年中期第六名升至2024年第五,今年進一步提升至第四,重回2019年及之前的歷史輝煌水平;申萬宏源從2023年第十名、2024年第八名升至今年第七,創近十年來最好排名。

2025年上半年,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券商共有十家,排名依次爲:中信證券(330.39億元)、國泰海通(238.72億元)、華泰證券(162.19億元)、廣發證券(153.98億元)、銀河證券(137.47億元)、中金公司(128.28億元)、申萬宏源(116.95億元)、國信證券(110.75億元)、中信建投(107.40億元)和招商證券(105.20億元)。這一數據顯示出頭部券商整體實力增強,行業復甦態勢明顯。

國泰海通淨利首超中信證券,財富管理成制勝關鍵

相較於往年,今年券商半年報有點不一樣。國泰海通、國聯民生,這兩家於2025年一季度正式完成合並的券商,披露了合併以來的首份半年報。儘管此前,二者曾披露一季報,但由於一季報相對簡略,可以說,此次發佈的2025年半年報,是第一份能夠較爲詳細地看出二者合併後業績變化的業績報告。

整體來看,合併後的新券商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其中國泰海通表現尤爲搶眼。

由於合併以前,國泰君安的營業收入、淨利潤即能排至行業前三,當二者合併消息首次官宣時,市場即猜測其合併後可能會反超中信證券,成爲新的“券業一哥”。

從2025年半年報成績單來看,營業收入方面,中信證券“守擂成功”,仍然憑藉330.39億元位列第一,並且高出排在第二的國泰海通足足91.67億元。

然而,如果看淨利潤,國泰海通已經站上冠軍寶座,其上半年實現淨利潤163.21億元,超出第二名中信證券21.75億元。

需要注意的是,中信證券被反超並非因其淨利潤表現不佳。實際上,中信證券今年上半年淨利潤較去年同期多出31.64億元,遠高於除國泰海通以外的其他頭部券商。

國泰海通上半年淨利潤增加110.05億元,同比增速達到207.02%。其分外耀眼的淨利潤表現,使得中信證券略遜一籌。

國泰海通淨利潤反超中信證券,源自何處?

爲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比兩家券商半年報發現,由於二者披露的具體業務條線名稱與統計口徑存在差異,難以對比出確切差別。但可以確定的是,財富管理業務是國泰海通淨利潤反超的關鍵動力。

今年上半年,國泰海通財富管理業務實現收入97.72億元,在披露這一數據的券商中排在首位。而且,其財富管理業務毛利率爲52.16%,該業務利潤約達50.97億元,貢獻國泰海通近三分之一的淨利潤。

中信證券未披露財富管理業務相關內容,其半年報中與之接近的披露項爲經紀業務。上半年,中信證券經紀業務收入爲93.19億元,對應營業利潤35.11億元。

財富管理業務與經紀業務統計口徑有所差異,兩個數據無法直接對比。但從參考角度來看,國泰海通52.16%的利潤率頗具優勢。

需要注意的是,財富管理業務也是國泰海通上半年唯一一個毛利率同比提升的業務條線,並且足足提升10.27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其在財富管理業務上的發力之大。

此外,機構與交易業務也成爲國泰海通重要利潤增長點,實現營業收入68.60億元,毛利率達62.60%,貢獻利潤約42.94億元。各業務線條的均衡發展和盈利能力提升,共同推動了國泰海通淨利潤的歷史性突破。

業內人士分析認爲,國泰海通此次淨利潤領先,不僅得益於合併帶來的規模效應,更與其積極優化業務結構、發力高利潤率業務密切相關。隨着券商行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大而強”與“精而優”並重的發展模式正在成爲頭部券商競爭的新焦點。

值得一提的是,往年半年報淨利潤超過百億元的僅有中信證券一家,如今國泰海通的強勢崛起,標誌着行業正式進入“百億淨利潤雙雄”時代。這場券商“一哥”之爭,不僅反映了市場格局的變化,更預示着行業未來發展模式的深刻變革。

中金逆襲殺回第六!投行收入暴漲150%,港股IPO優勢顯著

從營業收入同比增速來看,上半年表現最爲亮眼的券商是中金公司,其實現營業收入128.28億元,同比大增43.96%,營業收入排名提升至行業第六,爲近十年以來最佳成績。

淨利潤增速上,中金公司上半年同樣名列前茅。除去受合併因素影響的國泰海通外,中金公司是增速最快的頭部券商,同比增幅高達94.44%。

需要注意的是,過去兩年間,中金公司半年報業績排名持續滑坡。爲何在兩年下滑後,於2025年迎來顯著增長?

關鍵在於:投行業務,尤其是港股IPO。

先來看幾個細節。在投行條線下的IPO、再融資、併購重組等細分業務中,很長一段時期內,IPO被視爲最具性價比,也是頭部券商的重點發力所在。

在A股IPO領域,中信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華泰證券、國泰海通(合併前爲國泰君安、海通證券)被視爲頭部梯隊,相較於其他券商優勢顯著。其中,中金公司將更多精力放在了主板與科創板,在IPO節奏調降的2023年、2024年,這兩個板塊所受影響相對更大,使得中金公司投行業務所受衝擊也更爲嚴重。因此,過去兩年間中金公司A股IPO業績下滑明顯,根據Wind數據,2022年—2024年全年,中金公司IPO承銷金額分別爲528.63億元、322.45億元、35.90億元,對應排名第三、第四、第七。投行業務對業績下滑的拖累可想而知。

不過,2025年以來情況大不相同。隨着A股回暖,以及中金公司投行策略調整後效果的顯現,截至8月31日,其年內IPO主承銷金額排名躍升至第一,不過與中信建投、華泰證券的差距有限,均不足30億元,年內後續存在被反超的可能性。

客觀而言,中金公司A股IPO業績改善對其投行收入大增有所助益,但貢獻有限,港股IPO纔是其投行收入提升的關鍵所在。

與A股IPO的多足鼎立不同,中金公司在港股IPO上擁有絕對優勢。其港股IPO承銷金額不僅常年位列中資券商第一,並且自2022年以來在包括外資機構在內的港股全部投行中也穩居第一。

過去三年間,由於港股IPO市場相對低迷,各家投行業務幾乎都在縮水,優勢明顯的中金公司所受衝擊也相對更大。

中金公司港股業務通過子公司中金國際開展。2021年全年,其港股IPO承銷金額爲305.82億元;2022年縮水爲229.05億元;2023年更是驟減至77.39億元;2024年改善至223.72億元,但相較於2022年及之前仍存差距。

去年四季度以來,港股市場明顯回暖,投行業務也隨之大增。2025年前八個月,中金國際港股IPO承銷金額已達225.82億元,超過2024年全年,較排在第二的中信里昂(中信證券香港子公司)多出112.77億元,優勢頗爲顯著。

中金公司半年報數據類似,其投行上半年實現收入14.45億元,同比增幅高達149.70%。其中,境外業務收入同比增長75.66%,營收佔比提升至31%,成爲重要引擎。

今年上半年,中金完成了寧德時代港股IPO(2023年以來全球最大IPO)、海天味業三花智控等明星項目,服務中資企業全球IPO融資規模約111億美元,位列市場第一。

國信營收重返第八!自營業務貢獻半壁江山

2025年中報顯示,國信證券以110.75億元總營收位列券商第八。這是自2018年以來,國信證券首次在中報期進入券商營收前十,實現了排名的重要突破。

相較於2023年、2024年曾一度超越自身的浙商證券,國信證券不僅實現反超,且營收超出浙商證券49.68億元,優勢明顯;面對此前常年領先的東方證券,國信證券同樣實現大幅超越,營收領先30.74億元;即便相較於中信建投(營收107.40億元)和招商證券(營收105.20億元),國信證券也實現了小幅超越,打破了此前的營收位次格局。

國信證券的營收同比增長率同樣突出。2025年中報期內,其營收同比增長42.77%。而同期同行差距顯著,中信建投、招商證券增速僅爲12.72%和9.64%,浙商證券則同比下滑23.66%。

具體來看,投資與交易業務成爲關鍵拉動因素。2025年1—6月,國信證券該業務營收達54.47億元,較2024年同期的33.86億元增長60.87%,增量達20.61億元。與頭部同行對比,這一優勢更爲凸顯——招商證券“投資及交易業務”營收同比下降16.66%,直接拖累其整體營收增速。

事實上,國信證券自營收入自2022年起便呈穩步上升態勢,自營業務佔總營業收入的比例也持續提升,從2022年的26.86%增至2025年中期的49.18%,已接近總營收的一半。

需要注意的是,自營相關業務受A股市場波動影響顯著:股市行情較好時,易獲得更高投資收益;若股市相對低迷,該項收入下滑也會較爲嚴重。這意味着若自營業務佔總營收比重過高,可能導致公司業績起伏較大。當前,國信證券自營業務收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已達49.18%,而招商證券該項佔比僅爲24.32%。

目前國信證券在營業收入上領先中信建投、招商證券的差距較小,分別僅爲3.35億元和5.55億元。若A股市場出現波動,國信證券因自營業務佔比高而產生的營收波動,很可能導致三者的營收位次發生變化。

除自營業務外,財富管理與機構業務同樣是推動國信證券排名上升的關鍵因素。從財富管理與機構業務的收入變化來看,2024年中報時,招商證券、國信證券該業務收入分別爲45.33億元、36.03億元,兩者相差約9億元;到2025年上半年,國信證券該業務營收增至52.15億元,招商證券則增長至59.32億元,雙方收入差距縮小至7.17億元。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從財富管理與機構業務的利潤來看,國信證券與招商證券的差距縮小更爲顯著。2024年中報時,國信證券該業務營業利潤約12.52億元,較招商證券(19.56億元)低7.04億元。然而,今年上半年,國信證券該業務營業利潤翻倍至26.82億元,與招商證券(29.85億元)的差距僅剩3.03億元。

實際上,從財富管理與機構業務毛利率來看,國信證券已經反超招商證券。國信證券毛利率從2024年上半年的34.76%大幅提升至2025年中期的51.42%,招商證券該業務毛利率從2024年的43.16%提升至2025年中期的50.33%。今年上半年,國信證券該業務毛利率反超招商證券1.09個百分點。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國信證券投資銀行業務仍然面臨較大壓力,其投行業務營業利潤率仍爲負值。

燃!時隔六年,港股王者歸來

宗氏三兄妹去年已申請對宗馥莉臨時禁令!遺囑與信託衝突何解

“金融科技第一股”退市加速 將與平安⽣態系統整合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並非投資建議,以上內容不應被視為任何金融產品的購買或出售要約、建議或邀請,作者或其他用戶的任何相關討論、評論或帖子也不應被視為此類內容。本文僅供一般參考,不考慮您的個人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TTM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承擔任何責任或保證,投資者應自行研究並在投資前尋求專業建議。

熱議股票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