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新行情)
論先見之明,還得是馬雲。
出品 | 新行情 作者 | 李新
阿里大搞AI芯片,市值飆升3400億
阿里的一舉一動,都牽動着大衆的神經。
近日,阿里港股股價暴漲,引發市場關注。
9月1日,阿里港股開盤大漲16%,盤中一度飆升超18%,收盤定格在18.5%,僅僅一天時間,阿里市值暴增3400億港元,這一情況直接引發了市場的熱議。
圖源:百度股市通
消息面上,主要有兩件事——
一方面,《華爾街日報》披露:阿里巴巴正在開發一款新的人工智能芯片,意在填補英偉達在中國市場的空白。目前,這款芯片已進入測試階段,主要面向更廣泛的AI推理任務,由國內廠商代工,並與英偉達的架構兼容。
圖源:華爾街日報
對此,阿里並未正面回應,但在阿里雲相關人士闢謠採購大批寒武紀芯片的消息中透露了一二。
阿里雲相關人士表示,“阿里雲確實一雲多芯支持國產供應鏈,但傳言阿里採購寒武紀15萬片GPU的消息不實。阿里積極研發人工智能芯片,一雲多芯支持國產供應鏈。”
不難看出,這番回應是在說:阿里雲的技術確實能同時兼容多種國產芯片。但之前網傳的“買了寒武紀15萬塊GPU芯片”是假的,實際上阿里自己在努力研發AI芯片,同時繼續保持兼容多種國產芯片的技術策略。
作爲互聯網巨頭的阿里造芯,對於市場來說可謂是一個重磅消息,阿里的股價則是市場熱情和看好的體現。
另一方面,阿里在前幾日發佈了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
財報顯示,第二季度,阿里整體營收達到2476.52億元,同比增長2%;淨利潤爲423.82億元,同比增幅達76%,遠高於市場此前的預期。
圖源:阿里巴巴
如此令人震驚的財報,引得市場紛紛看好阿里,其股價自然水漲船高。
並且,在阿里的財報中,“AI+雲”的表現可以說是讓人眼前一亮,成績相當突出。
財報顯示,第二季度,阿里雲智能集團收入333.98億元,同比增長26%,創下近三年最高增速。並且,過去四個季度,阿里在AI基礎設施和研發上的累計投入已經超過1000億元。
圖源:阿里巴巴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八個季度保持三位數同比增長,成爲核心增量來源;二是AI應用需求帶動傳統計算存儲類產品增長,形成業務協同效應。
在財報電話會上,阿里CEO吳泳銘表示,未來三年,阿里巴巴將以創業心態開啓新徵程,通過圍繞消費和“AI+雲”等戰略領域持續投資,推動業務強勁增長。阿里相信,對核心業務的這些投資將增強我們的競爭優勢,並推動長期增長。
顯然,阿里不再是隻專注電商零售的企業,正在轉型成擁有自身強大技術壁壘的科技企業。
未雨綢繆十六載,馬雲的先見之明
其實,阿里的AI業務佈局,早在十六年前就已經開始了。
彼時,當大多數企業還在爲互聯網浪潮的到來摩拳擦掌時,阿里已經敏銳地嗅到了人工智能潛藏的巨大能量,悄悄在技術研發的土壤裏埋下了種子。
2009年,阿里成立了專門的算法團隊,啓動了代號爲“飛天”的雲計算項目。
最初的目標是爲電商平臺的搜索推薦、風控反欺詐等核心業務提供技術支撐。
看似基礎的起步,卻爲後來的AI佈局搭建了紮實的技術骨架——從用戶瀏覽行爲的數據分析,到商品匹配的精準算法,每一次優化都是對機器學習能力的實戰打磨。
因此,在阿里雲論壇上,“飛天”雲計算還有一個新名字:“馬雲的核武器”。
圖源:阿里雲
此後,隨着移動互聯網的爆發,阿里的AI佈局開始向更廣闊的領域延伸。
2018年,阿里收購中天微,成立“平頭哥”,正式踏入芯片自研的深水區。
此後,平頭哥一分爲二:“玄鐵”交給達摩院,探索RISC-V架構;阿里雲團隊則專注服務器芯片研發,逐漸落地實際業務。
近年來,面對生成式AI的新浪潮,阿里的佈局節奏進一步加快。
達摩院持續加碼大模型研發,先後推出通義千問等多模態大模型,覆蓋文本生成、圖像理解、代碼編寫等多個領域;同時,將AI能力深度融入電商、金融、本地生活等生態體系。
再到今年年初,阿里CEO吳泳銘明確提出:阿里未來的戰略就是全業務AI化,並將開發一系列基於AI的原生應用。並表示阿里將投入3800億元建設雲和AI,創下彼時中國民營企業最大規模投資紀錄。
圖源:微博
同年4月,馬雲在阿里內部強調,“高科技絕不僅是征服星辰大海,更應該呵護人間煙火。科技人員的責任,不是讓AI取代人類,而是讓AI更懂人類、更好地服務人類。”
可見,阿里對於AI業務的佈局是持續深耕的一盤大棋,從最初服務內部業務的技術工具,到如今支撐千行百業的智能基礎設施,阿里十六年的AI佈局,既是一場與技術趨勢的長期賽跑,更是一次將技術創新與商業實踐深度融合的持續探索。
日後,隨着AI技術繼續發展,這種“技術紮根業務、業務反哺技術”的模式,或許會成爲阿里在AI賽道上持續突破的關鍵底氣。
AI時代,互聯網大廠紛紛押注
近年來,隨着AI的熱門,國內的互聯網大廠們也紛紛押注,順時而動——
就騰訊而言,騰訊在AI視爲AI大模型領域持續發力。
其推出的混元大模型已深度融入社交、內容、金融等核心業務場景,微信的智能助手能基於用戶聊天語境提供更精準的服務建議,騰訊視頻藉助AI技術實現視頻內容的智能剪輯與標籤化,大幅提升內容分發效率。
就百度而言,百度憑藉在搜索領域積累的技術優勢,將AI佈局聚焦於“深度學習+場景落地”。
百度的文心大模型自發布以來,不斷迭代升級,已在辦公、電商、汽車等多個領域實現商業化應用。百度智能雲更是將AI與雲計算深度融合,推出面向製造業的“AI質檢方案”,助力傳統工廠降本增效。
就字節跳動而言,字節跳動以“AI驅動內容生態”爲核心策略,在推薦算法領域的深厚積累爲其AI佈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旗下抖音通過AI技術不斷優化內容推薦機制,讓用戶粘性持續提升;同時,字節跳動積極探索AI在創意領域的應用,推出的AI繪畫、AI作曲工具,降低了內容創作的門檻,吸引了大量創作者入駐。
互聯網大廠們押注AI,既是對技術趨勢的敏銳洞察,也是應對市場競爭的必然選擇。
在技術研發上,它們不惜投入鉅額資金,組建頂尖的AI團隊,爭奪核心技術專利;在應用場景上,它們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態優勢,將AI技術與現有業務深度融合,探索商業化路徑;在生態構建上,它們通過開放平臺、投資併購等方式,整合產業鏈資源,試圖構建屬於自己的AI生態體系。
隨着AI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大廠之間的競爭也將愈發激烈。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廠的持續投入和探索,也將加速AI技術的落地應用,推動整個產業的升級和發展,爲行業帶來更多的創新和變革。